黃泥涌道(Wong Nai Chung Road),位於港島灣仔區跑馬地,採用U型設計,東始禮頓道近勿地臣街,順時針經過紀利華木球會、體育道、禮頓山社區會堂日、樂活道、藍塘道、成和道、電車跑馬地總站、山光道、養和醫院、波斯墳場、跑馬地馬場公眾入口,沿黃泥涌峽天橋橋底向香港墳場、跑馬地天主教聖彌額爾墳場、回教墳場、厚德里路口進發,至摩理臣山道/皇后大道東交界終結。
歷史[]
香港開埠前,跑馬地有一條古老鄉村,名「黃泥涌村」。昔日村前是低窪沼澤,1845年英國人將沼澤西邊的黃泥涌填平,築成「黃泥涌道」;1846年將沼澤地改建為跑馬場,東面的黃泥涌亦填成馬路,作為維多利亞城東邊界線。今天在聖保祿天主教小學對面的行人路,仍可見到1903年豎立的界碑。
港督會同行政局於1992年7月同意,在靠近藍塘道路口的一段黃泥涌道進行改善道路工程,令區內交通更為暢順。這項工程主要拉直和擴闊該段黃泥涌道,亦涉及重建介乎黃泥涌道與藍塘道和黃泥涌道與成和道之間的行車道,以改善電車總站和巴士總站兩個路口。
整項工程完成後,沿黃泥涌道南行的車輛在藍塘道路口右轉時駛過的急灣,其弧度會被減低。由於跑馬地下巴士總站會被遷移,令到過去巴士總站人車爭路的情況消除。電車總站亦會遷至行人路旁,可解決以往,特別是在賽馬日的交通樽頸問題。[1]
香港賽馬會於2018年簽署承諾書,向路政署承諾負責黃泥涌道近跑馬地馬場行人路路磚的更換、保養及維修安排。[2]
事件[]
- 1984年1月28日,一輛1號線中巴失控衝上黃泥涌道行人路,撞到多名途人;包括某些在聖保祿天主教小學輪侯入學申請的家長及學生,事件共造成6人死亡8人受傷[3]。
道路平面圖[]
圖集[]
註釋及參考資料
- ↑ 黃泥涌道將擴闊 改善跑馬地交通,政府新聞公報,1992年7月25日
- ↑ 立法會十八題:街道管理,政府新聞公報,2019年6月26日
- ↑ 當年今日 - 跑馬地中巴衝上行人路意外,YouTube
相關條目[]
香港巴士大典條目:
黃泥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