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咀道(Cape D'Aguilar Road),乃香港島南區鶴咀半島唯一對外道路,北起石澳道,到達水務署鶴咀食水缸迴圈後,進入單線雙程路段,經過鶴咀村、香港天文台鶴咀超級監測站氣象站,南迄道路盡頭的香港電訊鶴咀高頻無線電發射站。
與石澳相鄰的鶴咀,乃香港唯一一個海岸保護區;亦因如此,水務署鶴咀食水缸以南一段鶴咀道,更劃為全日24小時所有機動車輛禁區[1]。除的士及已領取許可證車輛,其他車輛不得進入鶴咀道禁區範圍。[2]
歷史[]
鶴咀的英文名Cape D'Aguilar,是開埠初期英國駐港陸軍總司令德忌笠少將,亦是香港第一任副總督,中環德己立街便以其命名。
昔日,鶴咀道北面路段是石澳道其中一段,於大風坳設有急灣[3]。作為石澳石礦場修復工程一部分,政府於1994年將石澳道近礦場一段拉直,以縮短路程600米;而原有急彎路段則改建為鶴咀道新路段,並於南面水務署鶴咀食水缸外設置迴圈接駁原有鶴咀道,工程於1997年完成。[4]
濱臨鶴咀灣的香港大學太古海洋科學研究所於1990年11月正式運作,是一座供研究用的設施,讓科研人員進行研究工作。1991年,本港對海洋環境關注及保護意識日漸增加,鶴咀地區被指定為「具特殊科學價值地點」。為了加強保護鶴咀半島具特殊科學價值地點,當局於1996年7月設置了「鶴咀海岸保護區」,覆蓋太古海洋科學研究所對開鶴咀灣與對岸狗脾洲之間約 20 公頃海域。設立該保護區的目的,旨在保育海洋資源及科學研究,以及教育市民愛護珍貴海洋資源。保護區內禁止捕漁、收集動物和植物,以及一般水上活動,例如滑水、船艇活動、游泳和潛水等。
陸上方面,鶴咀道迴旋處以南一段被劃為禁區,限制車輛出入。的士與持有許可證車輛,可沿迴旋處以南一段鶴咀道往返鶴咀村,最遠可達電訊盈科鶴咀高頻無線電發射站。發射站四周設有圍欄,車輛必須取得電訊盈科同意及通過保安閘門,方可繼續往返太古海洋科學研究所與鶴咀海底電纜站。通往太古海洋科學研究所的道路都由電訊盈科發射站外的保安閘門限制車輛進出,謝絕非登記訪客。[5]
行人到達發射站後,沿旁邊小路步行約半小時,便可找到鶴咀海岸保護區的指示牌,向左行,能一睹鶴咀燈塔。這座圓柱形燈塔又稱「德忌立角燈塔」,高9.7米,一身象牙白色,其拱形門口別具特色。鶴咀燈塔是香港第一座燈塔,建於1875年,在香港海事史上佔有重要地位,2000年被古物古蹟辦事處列為歷史建築,2006年獲升格為法定古蹟。[6]
圖集[]
註釋及參考資料
- ↑ 運輸署:道路交通 (交通管制) 規例 (第374章)—鶴咀道禁區,香港政府憲報第154號公告,2003年7月2日
- ↑ 鶴咀受破壞 學者:遊客在殺生,經濟日報,2017年3月20日
- ↑ 立法會十六題:現已或即將停止運作石礦場的用地的長遠發展(內有舊石澳道平面圖),2019年1月16日
- ↑ 香港的石礦場,土木工程拓展處參考便覽第01/2011號
- ↑ 攝影好去處:鶴咀海岸保護區外攝遊,佳能香港
- ↑ 鶴咀石澳兩邊走 看盡海岸好風光,東方日報,2018年4月21日
相關條目[]
外部連結[]
南區道路列表 | |
---|---|
薄扶林、數碼港 | 薄扶林道、薄扶林水塘道、摩星嶺道、域多利道、大口環道、金粟街、碧荔道、冠冕臺、美景徑、沙灣徑、羅富國徑、利牧徑、置富徑、置富道、沙宣道、數碼港道、資訊道、鋼綫灣道、貝沙灣道、貝沙灣徑、貝沙山徑、貝沙山道、貝沙徑 |
華富、華貴、田灣 | 石排灣道、華富道、瀑布灣道、華昌街、華翠街、華康街、華景街、華樂徑、華林徑、華隆徑、華貴道、田灣海旁道、田灣山道、田灣新街、田灣街、田灣徑、登豐街、嘉禾街、興和街、漁歌街、漁利街、漁豐街、漁獲街、魚市場道 |
香港仔 | ![]() |
鴨脷洲 | 鴨脷洲橋道、鴨脷洲海旁道、鴨脷洲徑、鴨脷洲大街、利民道、利枝道、利南道、利東邨道、利榮街、利興街、利景街、利樂街、海怡路、怡南路、怡雅路、漁安苑道、洪聖街、惠風街、平瀾街、山明街、好景街、新市街、悅海街、華庭街、倫敦里 |
黃竹坑、深灣、 海洋公園 |
![]() ![]() |
壽臣山、深水灣、 淺水灣 |
香島道、壽山村道、壽臣山道東、壽臣山道西、深水灣道、深水灣徑、淺水灣道、麗海堤岸路、麗景道、赫蘭道、海灘道、南灣道、南灣徑、南灣坊、大潭水塘道 |
舂磡角、赤柱 | 舂磡角道、赤柱峽道、赤柱崗道、赤柱灘道、赤柱連合道、赤柱村道、赤柱市場道、赤柱大街、赤柱新街、東頭灣道、東頭灣里、東頭灣徑、黃麻角徑、黃麻角道、佳美道、環角道、環角徑、海風徑、海天徑、靜修里 |
大潭、石澳 | 大潭道、大浪灣道、鶴咀道、石澳道、石澳村路、石澳山仔路、白筆山道、紅山道、棕櫚徑、松柏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