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鞍山(Ma On Shan),位於新界沙田區東北部,馬料水與白石角對岸的住宅區。
昔日區內有一個大鐵礦場,見證了香港採礦事業的興旺;可惜70年代,礦場不敵競爭,而於80年代初結業。1979年政府批准發展馬鞍山,規劃在區內填海188公頃,發展一個面積逾250公頃的社區,配以完善基礎建設及社區設施,使馬鞍山成為香港新市鎮的成功楷模。
歷史[]
馬鞍山這個名字由來,與其山勢有著密切關係。「馬鞍山在縣東八十里,枕東洋,形如馬鞍。」明代《新安縣志》也曾記載馬鞍山名字的由來。由於馬鞍山有兩頭山峰突起,相比下山峰中間則呈低陷狀態,就好像「凹」字般,形狀酷似馬鞍,所以因此而得名。[1]
區內山脈蘊藏了豐富鐵礦和鎢礦資源,昔日更是全港唯一出產高純度磁鐵礦的礦場。早於三十年代,馬鞍山礦場已有開採的足跡,五、六十年代礦業高峰期,產量可達17萬噸,是香港礦業蓬勃發展的象徵。
馬鞍山新市鎮[]
全球礦產價值自1970年代持續下降,馬鞍山礦場自1976年停產,至1981年採礦契約終止時正式停止運作。政府於1980年5月宣布[2],在介乎沙田海東北岸和吐露港東南岸,馬鞍山對開填海 188 公頃,以發展沙田新市鎮,1986年通過兩個新市鎮總人口以75萬人為上限。
拓展署就沙田新市鎮馬鞍山整套發展計劃,在1985年1月批出價值1880萬元合約。有關工程包括興建一條 1.25 公里長的單線雙程行車路,以連接馬鞍山與沙田現有道路網。當局稍後建造另一條新路,將原有路綫改為雙綫雙程行車。[3]
馬鞍山首個公營房屋──恆安邨於1987年3月入伙。翌年10月,連接馬鞍山與西貢泥涌的西沙路正式通車;區內道路網絡由以往單靠亞公角街,延展出多條主要幹道連接市區。隨後,耀安邨與富安花園相繼入伙,市民對外公共交通需求大增。運輸署破例批准開辦首條由新界新市鎮直達尖沙咀的巴士路線,以減輕地下鐵路彌敦道走廊在早上繁忙時間的擠塞情況;這條81C線於1989年1月投入服務,來往耀安邨及尖沙咀東。[4]
拓展署於1996年8月9日刊憲,招標承投馬鞍山第77及86區的地盤平整、道路和渠務工程。有關工程包括為兩個規劃區的發展平整地盤、建造外圍道路(如寧泰路、恆泰路)、公路橋、行人隧道等相關工程。[5]
圖集[]
註釋及參考資料
- ↑ 【地名由來】馬鞍山山勢似馬鞍 從前有個鐵礦場,《香港經濟日報地產站》,2020年7月25日。
- ↑ 馬鞍山對開海岸 政府擬進行填海,政府新聞公報,1980年5月31日
- ↑ 馬鞍山發展合約批出,政府新聞公報,1985年1月28日
- ↑ 增加巴士服務減輕地鐵擠塞情況,政府新聞公報,1989年4月6日
- ↑ 馬鞍山發展計劃,政府新聞公報,1996年8月9日
相關條目[]
外部連結[]
沙田區道路列表 | |
---|---|
沙田市中心、禾輋 | 沙田車站圍、沙田鄉事會路、沙田正街、橫壆街、担杆莆街、白鶴汀街、排頭街、上禾輋路、禾輋街、瀝源街、德厚街、協欣街、豐順街、豐禾里、宜正里、源禾路、文林路、文禮路、獅子山隧道公路、![]() |
大圍、沙田嶺 | 大圍道、大圍隧道、沙田嶺隧道、![]() ![]() |
顯田、紅梅谷、 沙田頭 |
![]() ![]() |
沙田圍、圓洲角、 小瀝源、水泉澳 |
![]() ![]() |
石門、亞公角、 大水坑 |
![]() |
馬鞍山、烏溪沙、 白石半島 |
馬鞍山路、馬鞍山村路、馬鞍山繞道、烏溪沙路、落禾沙里、鞍山里、鞍駿街、鞍源街、鞍超街、鞍祿街、鞍誠街、馬錦街、沙安街、彩沙街、耀沙路、西沙路、富寶路、錦英路、恆康街、恆光街、恆錦街、恆輝街、恆智街、恆明街、恆健街、恆泰路、寧泰路、瑞泰路、喜泰街、沃泰街、保泰街 |
馬料水、科學園、 中文大學 |
大埔公路 - 馬料水段、![]() |
火炭、九肚山、 馬場 |
火炭路、穗禾路、桂地新村路、桂地街、麵房街、麵房里、達業里、穗豐里、麗禾里、美禾圍、文恒街、山尾街、長瀝尾街、河瀝背街、坳背灣街、牛湖托街、鉛礦凹街、黃竹洋街、石榴洞街、拔子窩街、禾上墩街、禾香街、禾盛街、禾穗街、禾寮坑路、松頭下路、樂林路、樂霞坊、樂楓徑、樂蓮徑、樂園徑、樂信徑、樂景街、駿景路、九肚山路、九肚徑、綠怡徑、馬鈴徑、馬樂徑、馬影徑、馬鞅徑、馬鞍徑、雍坪徑、麗坪路、紅橋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