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道路大典
香港道路大典
Advertisement
香港道路大典

香港島Hong Kong Island),簡稱「港島」或「香港」,是香港重要組成部份,最高峰是太平山,海拔554米。九龍半島與港島之間相隔維多利亞港,乃船隻進出及停泊之地;現時有3條過海行車隧道連接兩岸,即紅磡海底隧道東區海底隧道西區海底隧道,亦有港內線渡輪服務。

香港有13條以華人命名的街道,其中11條在港島,包括立法會議員韋寶珊(寶珊道)、羅旭龢(旭龢道)、周壽臣(壽臣山道東壽臣山道西);銅鑼灣有富商利希慎(希慎道)與夫人黃蘭芳(蘭芳道),他故鄉好友陳白沙(白沙道)、梁啓超(啓超道),去到北角有郭春秧(春秧街)。

歷史[]

香港開埠以後,港島最早開發的地區是下環一帶;而這地段正是港府於1841年6月首次推出拍賣的地段,位置是西起上環,東至醫院山(今律敦治醫院所在)。

正式殖民[]

1842年8月29日,中國滿清政府與英國簽訂《南京條約》,正式將香港島割讓予英國。1843年4月5日,英國維多利亞女皇頒布「英王制誥」(Letters Patent),正式宣布香港為英國殖民地,並委任砵甸乍(Henry Pottinger)為首任港督兼香港駐軍總司令。

港府為了紀念維多利亞女皇1837年登基,於1843年把這個新城市命名為「維多利亞城」(City of Victoria),正是上述首次拍賣時所售出的地區。

四環九約[]

數年間,貨倉、商行和各中西式住宅如雨後春筍般在上、中、下環湧現 — 中環是政治、經濟中心,海旁及沿山興建了不少歐式建築;灣仔春園一帶成為一個環境優美的濱海高尚住宅區,醫院山及灣仔道則倉庫林立;而上環是華人主要聚居地,一排排兩層高「唐樓」陸續建成,每層擠住着多戶人家。

當時華人將維多利亞城稱為「四環九約」,是約定俗成的叫法。所謂「四環」,即下環、中環、上環及西環,而「九約」,就是香港從1840年代發展起來的以下九個區域:

1850年代,政府開始著手平整更多土地。1856年,第四任港督寶靈(John Bowring)推出新的填海計劃,擬於中區政府山以北,一直向東伸展到東角,興建長約4哩,闊50呎海旁大道,稱為寶靈海旁。「寶靈填海計劃」普遍受到華人支持,但填海工程最大阻力來自海旁地段的洋商,他們利用本身財力及人際關係向英國政府提出抗議,最終填海計劃難產收場。

港英政府為增加土地供應,退而求其次發展維多利亞城以外市郊地段,選址灣仔和東角之間建造「寶靈城」。寶靈城發展工程,除闢建中心街道寶靈頓道和街市外,亦包括將鵝頸澗下游一段拉直,兩邊堤岸被加高,以解決區內水浸問題,同時增加土地面積。河道被命名為「寶靈頓運河」(Bowrington Canal),而運河兩邊建成兩條道路——堅拿道東堅拿道西

七塊界石[]

1903年,政府在憲報頒布法令界定維多利亞城範圍。為了標示維多利亞城的邊界,政府沿著界線豎立七塊界石。界石為正方柱體,柱頂呈金字塔狀,柱上刻有「City Boundary 1903」,分別位於以下七個地點:

時至今日,除了馬己仙峽道的一塊界石已於2007年中消失外[6],其餘六塊界石皆完好無缺保存至現在。

持續填海[]

時移世易,物換星移,今天港島的面貌與昔日已大不相同,面積約78.4平方公里,佔全港面積約7%,是繼大嶼山之後,香港第二大島嶼。港島平地集中在北部一列狹長海旁土地,由堅尼地城一直延伸至小西灣;從香港開埠以來,政府持續進行填海工程,增加陸上平地以展開各項工商業、房屋及道路發展,商業樓宇沿著中上環、金鐘及灣仔進行。

1955年銅鑼灣填海工程,將原有銅鑼灣填平,用作建造維多行亞公園。1969年至1972年興建海底隧道期間,灣仔及銅鑼灣進行了另一次填海工程,奇力島自此與港島連成一體。

巴士服務[]

1978年2月6日農曆除夕,港九兩地首次有巴士通宵行駛,以補充原有Tram logo電車渡輪服務。中巴其中三條路線通宵服務,即304線銅鑼灣裁判司署香港仔華富邨)、305線銅鑼灣裁判司署堅尼地城)、308線銅鑼灣裁判司署香港仔柴灣)。過海隧巴方面,除121122線照常通宵行走外,更增設111A112A兩線,加入通宵服務。[7]

1987年11月8日,運輸署署長蘇耀祖主持中華汽車有限公司新三軸巴士啓用儀式。中巴訂購了廿部新 12 米三軸巴士,每部可載客 168 人,主要行走南區路線。這些新巴士各值近一百萬元,揉合了最新科技和雙層巴士舒適的特性。[8]

行政局於1991年1月更改過往沿用的專利巴士安排,以允許競爭性投標[9]。自此,專利巴士路線的發牌方法容許同業競投,透過良性競爭,以改善服務質素、提高效率和實行革新[10]運輸署緊接在3月26日宣布,於4月中招標競投開辦行走中環麥當勞道的新巴士線服務專利權;結果由城巴有限公司投得,成為12A號線,令城巴躋身專營巴士公司行列。

為鼓勵良性競爭,政府在1992年初決定將中巴經營網絡減少26條巴士路線,並將該批路線的專利經營權公開招標競投。投標於7月17日截止,政府共接獲兩份投標書,分別由城巴有限公司必達巴士企業有限公司提交。[11]

考慮到投標者的管理和財政能力,經營巴士服務方面的經驗及建議票價水平,港督會同行政局於1992年9月29日決定批出港島26條巴士路線的專營權予城巴有限公司,由1993年9月1日生效,為期三年,利潤管制計劃不適用。城巴所接受的專利權,條款與現時其他巴士公司相若,包括遵守嚴格安全守則、須提交五年計劃書予區議會和政府審核、票價須港督會同行政局批准,而60歲以上乘客更可在非繁忙時間享有票價優惠[12]

遭政府削減26條路線的中巴,獲批出一個為期兩年的專營權,經營一個擁有 90 條路線的網絡。在新專利權下,中巴利潤管制計劃在1993年8月屆滿後不再延續,並於9月前淘汰200部舊車;政府有權指示中巴與城巴共同使用巴士站巴士總站和其他輔助設施[13]。此後,中巴作出了連串服務改善措施,包括提高出車率和成立乘客聯絡小組;中巴亦同意在1994年新票價生效時,將老人車費優惠計劃擴展至港島所有全日服務路線,但不適用於過海路線[14]

鑑於中巴提供的專營巴士服務依舊差勁,當局批准城巴接辦中巴經營的 14 條路線,由1995年9月1日生效。[15]

上坡電梯系統[]

中環半山上坡電梯系統在1993年落成後,政府在1999年擬議在港島興建六個類似的上坡電梯系統。

其中,接駁北角英皇道與富澤花園的「炮台山行人連接系統」,以及連接西營盤第三街般咸道的「正街自動扶梯連接系統」已分別於2007年及2013年落成及開放給公眾使用。

行政區劃[]

香港島行政分區
區域名稱 涵蓋地區 佔地面積
中西區 金鐘添馬中環中環碼頭上環西營盤石塘咀堅尼地城摩星嶺半山山頂 12.52平方公里
灣仔區 灣仔灣仔峽跑馬地銅鑼灣大坑掃桿埔渣甸山 10.02平方公里
東區 北角鰂魚涌西灣河愛秩序灣筲箕灣阿公岩柴灣小西灣 18.9平方公里
南區 薄扶林沙灣鋼綫灣瀑布灣雞籠灣田灣香港仔鴨脷洲黃竹坑
淺水灣舂磡角赤柱大潭石澳
38.95平方公里

鄰近島嶼[]

港島東面為東龍洲,中間以藍塘海峽相峙,而南面主要為南丫島鴨脷洲蒲台島等島嶼,當中的鴨脷洲香港仔隔著香港仔海峽對望,中間以鴨脷洲大橋連接。

港島西北面對開是青洲小青洲兩個小島,合稱大小青洲。政府原計劃將青洲與堅尼地城之間的硫磺海峽填平,與港島連成一體,發展成為全新住宅區,同時建造10號幹線連接大嶼山。然而,在環保團體強烈反對下,有關計劃經已擱置。

圖集[]

註釋及參考資料

  1. Google街景
  2. Google街景
  3. Google街景
  4. Google街景
  5. Google街景
  6. 界石失蹤 政府不聞不問,《蘋果日報》,2007年8月17日
  7. 除夕港九兩地加開通宵巴士,政府新聞公報,1978年2月1日
  8. 中巴啓用新購三軸巴士,政府新聞公報,1987年11月8日
  9. 競投巴士專利細則短期內宣布,政府新聞公報,1991年3月26日
  10. 公共巴士服務條例(第2050頁),立法局會議過程正式紀錄,1991年7月10日。
  11. 政府接獲新巴士專利權投標,政府新聞公報,1992年7月17日
  12. 港島二十六條巴士線專營權批出,政府新聞公報,1992年9月29日
  13. 中巴獲批新專利權,政府新聞公報,1992年10月28日
  14. 交諮會通過中巴加價申請,政府新聞公報,1994年6月29日
  15. 城巴新巴士線運作順利,政府新聞公報,1995年9月1日

相關條目[]

外部連結[]

Disambig
為方便查詢,以下的重定向頁均會指向本頁:

港島
行政分區
香港島 中西區灣仔區東區南區
九龍 九龍東觀塘區黃大仙區

九龍西九龍城區油尖旺區深水埗區

新界 新界東西貢區沙田區大埔區北區

新界西葵青區荃灣區屯門區元朗區離島區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