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國際機場(Hong Kong International Airport),位於新界離島區赤鱲角地段第1號餘段及增批部分,與東涌新市鎮為鄰。作為香港境內唯一民用飛機場,機場管理局須本着維持香港作為國際及地區性航空中心的目標,營運和發展香港國際機場。
2021年,香港國際機場貨運總量為500萬公噸,成為全球最繁忙貨運機場。香港國際機場歷年來獲獎無數,自2001年起七年獲英國航空業意見調查機構Skytrax Research選為全球最佳機場,現時僅排第20位。
香港國際機場遠離市區,極其依賴專營巴士服務連接港九新界各區,路線總數逾半百,由城巴、龍運巴士和新大嶼山巴士營辦;截至2019年1月,共有79條專營巴士服務路線[1],包括28條通宵路線,重要程度遠超客源以訪港旅客為主的 港鐵
機場快綫。
香港國際機場來由[]
啟德機場[]
直至二十世紀末為止,香港的民航機場為1927年起啟用的香港啟德國際機場。啟德機場地處九龍市區,與九龍城住宅區僅一街之隔,多年來飛機升降對居民造成了極大噪音污染。配合機場實施噪音管制,航班升降時間備受限制[2],使機場不能全天候運作。基於單跑道系統關係,啟德機場航班升降量受一定程度限制,一條13/31跑道根本不能同時應付客運與貨運的需求。
啟德機場自八十年代起,不論是跑道及停機坪使用量,均已日漸飽和。縱使民航處在過去多年來屢次擴建客運大樓、停機坪、跑道等設施,根本不能應付本港航空業在客運及貨運持續高增長的使用量。再加上啟德機場三面環山與周邊遍佈建築物的獨特地理環境,航機或未能以最高載重量起飛,大大限制了本港航空業發展,使當時社會上出現籌建新機場的聲音。
醞釀興建新機場[]
事實上,政府自七十年代初期開始物色興建新機場最佳地點,1973年進行《空運系統長遠策劃研究》,初步研究過30個選址,其後逐步縮減至六個,依次為:
最後,政府選定赤鱲角為理想地點,於1979年進行可行性研究,並於1982年展開全面性總計劃研究,訂定機場發展藍圖。[3]
基於各種財政及經濟理由,政府於1983年宣布擱置赤鱲角機場計劃。[4]
1997信心危機[]
香港人經歷國共內戰、六七暴動及冷戰,社會主流意識形態向西方資本主義陣營靠攏,對共產黨有恐懼情緒。中英談判期間,有中國政府高層當時提出「馬照跑、舞照跳,五十年不變」的承諾,試圖穩定港人對將來香港由共產社會主義政權統治的不安。1984年中英談判後期,香港前途仍未明朗,港人對前景信心黯淡;3月28日,有150年歷史的四大洋行[5]之一——怡和集團,突然宣布遷冊百慕達[6]。怡和遷冊消息震撼香港,翌日更爆發股災,引發「香港信心危機」。
1984年12月19日,中國總理和英國首相在北京簽署《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1985年5月27日,中英兩國互換批准書,協議隨即生效。在《聯合聲明》內,中共確定於1997年7月1日恢復對香港(包括永久割讓的香港島與九龍半島、及新界租借地)行使主權,英國政府將香港交還給中國。
三年後,中國北京有大學生藉悼念胡耀邦逝世發起大規模示威集會,要求中國政府推行民主改革、反官倒及反貪腐。示威持續至6月4日凌晨,解放軍屠殺示威者清場為止,史稱「六四事件」。「六四」再度激發起社會大眾對中共的不安及恐懼,令港人信心雪上加霜,不少港人移民外國。[7]
香港機場核心計劃[]
為穩定民心,時任港督衛奕信爵士在1989年10月11日發表《施政報告》,宣布啟動「香港機場核心計劃」(Hong Kong Airport Core Programme),選址赤鱲角興建新香港國際機場[8][3] 。當時政府把計劃描繪得極為美好,故又名為「玫瑰園計劃」。政府會採取應有步驟,確保新機場能於1997年年初啟用。[9]
十項核心工程[]
香港機場核心計劃包括「十項核心工程」,除建造新機場外,亦包括以下基建:
- 建造東涌新市鎮(第一期),作為新機場的支援城市;
- 興建
機場鐵路——
東涌綫及
機場快綫,機場快綫是全球首條專為機場服務的鐵路;
- 興建北大嶼山公路,連接青嶼幹線及新機場;
- 興建青嶼幹線,由青馬大橋、汲水門大橋及馬灣高架路所組成;
- 興建3號幹線青衣段及葵涌段;
- 興建西九龍公路,連接青葵公路及西區海底隧道收費廣場;
- 興建第三條過海隧道——西區海底隧道;
- 西九龍填海計劃,在油麻地至荔枝角之間填取334公頃土地;
- 中區填海計劃第一期,填取20公頃土地以興建
香港站、中環碼頭及巴士總站。
不過,政府在1992年展開的3號幹線郊野公園段工程,不在機場核心計劃內。[10]
中英爭拗[]
整個香港機場核心計劃原訂預算耗資逾二千億港元,這個由港英當局單方面提出異常龐大的建設計劃,而且超越1997香港主權移交,令到中國政府感到十分震驚,憂慮興建新機場會耗盡本港財政儲備,及為日後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留下巨額債務。中英兩國政府就此舉行多輪談判,尋求共識。中英雙方最終同意削減新機場計劃開支至1,582億港元,1997年後特區政府府負債不會超過230億港元,以及承諾留給特區政府不少於250億港元儲備等條件[11],不少基建項更需要縮減規模[12]。
兩國紛爭多時後,時任英國首相馬卓安於1991年9月3日親自到北京,和總理李鵬簽署《關於香港新機場建設及有關問題的諒解備忘錄》,本港史上最龐大及耗資最鉅的基建計劃-「香港機場核心計劃」正式落實。
新機場工程啟動[]
為確保十項工程能有序地同步進行,政府成立了兩個高層次組織處理機場核心工程,包括「機場發展策劃委員會」及「新機場工程統籌署」,前者負責管理及監督機場核心計劃的工作,主席是時任布政司陳方安生,其他成員包括財政司司長、經濟局局長、工務局局長、庫務局局長、運輸局局長及規劃環境地政局局長;後者隸屬工務局,負責統籌、執行與監督各項工程。[13]
在移山填海興建新機場前,香港考古學會在赤鱲角島上進行考古工作,並將挖掘出的文物移走保存,島上的天后廟亦被拆件搬至東涌赤鱲角新村重建[14]。至於香港獨有的「盧文氏樹蛙」亦棲息在赤鱲角,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於1991至1992年發起活動,成功拯救全數盧氏小樹蛙,送到香港大學及墨爾本動物園進行人工繁殖;最後,專家在香港選了數個接收地點,把人工繁殖的樹蛙放歸野外。[15]
赤鱲角的初步地盤平整工程,早於1991年2月展開[16],先將赤鱲角及欖洲兩島夷平,並透過填海將兩島連結,形成一大片平地,再於填海地上興建跑道、停機坪、客運大樓與後勤區各項機場相關設施[17],其餘9項基建項目亦同步進行,以縮短工期。1995年6月,時任財政司麥高樂在中英雙方就新機場及 機場鐵路融資安排達成協議後,公布新機場目標啟用日期為1998年4月。
香港國際機場開幕[]

香港國際機場標誌
經過眾多工人多年來不辭勞苦、日以繼夜地趕工,機場客運大樓及島上主要樓宇和設施陸續落成。機場管理局大約由1997年年中起,再三保證新機場於1998年4月準備就緒。[18]
香港特區政府於1998年1月13日公布,新機場定名為「香港國際機場」。考慮到各項系統和設施建造工程的情況,機場發展策劃委員會於1月決定,新機場在7月6日啟用。7個月後,時任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香港行政長官董建華,以及其他中港兩地高官於7月2日出席香港國際機場開幕典禮。[19][20][21]
機場徹夜搬遷行動在1998年7月5日17:30開始,至翌日06:30結束[22],當晚有29架飛機由啟德飛往新機場,獲保留的機械設備全部經陸路及水路運到新機場。7月6日凌晨,最後一班從啟德機場離港的國泰航空CX251號航班起飛前往倫敦。時任民航處處長施高理(Richard Siegel)以「Goodbye Kai Tak, and thank you!」(再見啟德,感謝您!)向啟德機場告別,並關掉全部跑道燈光,象徵着啟德機場歷史使命的終結[23]。晨光初現,從紐約飛抵的國泰航空CX889號航班於06:27降落新機場南跑道(07L/25R),成為第一班抵港客機。歷時7年,耗資702億港元的新機場正式啟用[24],整套特別為新機場設計的道路網絡,亦全面開放給車輛使用。[25]
縱使自一月起已舉行了4次試運作[26],新機場開幕首天便發生大混亂[27][28]。機場內所有運作均出現無數問題,混亂情況接踵而至。航班資料顯示板失靈,導致乘客無法找尋離境航班,登機橋亦出現故障,繼而連環引發眾多航班延誤或取消;行李處理系統發生故障,導致旅客等候行李時間過長,甚至遺失大量行李。客運大樓內空調不足,地面太滑兼過度反光,超過200部公共電話未曾接駁,亦沒有24小時營業的食肆。超級一號貨站因貨物處理系統運作停頓,被迫暫停所有貨運服務,以致停機坪和空運貨站接壤的地方,堆滿大批積壓的貨物,甚至需要重開啟德機場貨運站。的士進入暢興路的士站後須輪候數小時,並且不能中途離開,附近亦沒有洗手間; 機場快綫
售票機失靈,
列車服務亦出現延誤。[29]
混亂情況持續差不多兩個月,機場運作逐漸回復正常[30]。政府事後成立新機場調查委會,找出失誤原因,決定責任誰屬,尋求改善方法[31],並於1999年1月發表調查報告,竟然沒有任何政府高級官員需要為事件負上責任[32][33]。反而立法會所做的調查報告[34],點名批評了11位官員,其中最受注目的就是時任政務司司長,亦是機場發展策劃委員會主席陳方安生。最後陳太向公眾「毫無保留致歉」[35],事件終告平息。
發展香港國際機場[]
新機場投入運作時只有一條跑道,第二條跑道北跑道於1999年5月投入運作。機場啟用18個月後,客運大樓西北客運廊於2001年1月20日投入服務[36]。
亞洲國際博覽館[]
有鑑於除了灣仔會展中心外,香港缺乏具競爭力的展覽場地,政府1999年12月委託進行的顧問研究得出結論,香港到2005年需要有㆒個可用淨面積約為50,000平方米的新展覽㆗心,選址以赤鱲角最為合適,政府其後邀請機場管理局考慮如何跟進有關建議。機管局於2001年2月提交建議書,提出由政府、私㆟營辦商和機管局㆔方,在機場北商業區內合資興建㆒座國際展覽㆗心。
經過數輪磋商,政府與機管局同意成立合資企業「國際展覽中心控股公司」,並以國際公開招標方式,甄選㆒個第㆔方作為合作伙伴,負責建造及營運國際展覽㆗心。特區政府與獲選私人發展商會提供資金,用作興建展覽中心,並且會按比例分配九成股權;機管局為換取10%股權,將會在機場北商業區預留一幅用地,足以興建一個淨實用面積最終會達100,000平方米的國際展覽中心,同時策劃和監督著整個建築過程,確保㆗心在2005年啟用的同時,有相應基建和運輸設施加以配合。[37]
機場管理局就機場東北角發展新展覽中心,2002年7月邀請業界遞交興趣表達書[38];翌年,以法國寶嘉(香港)建築有限公司為首財團與政府及機管局簽訂合營協議,成立合資企業「香港國際展覽中心有限公司」,負責設計、興建及營運位於的新展覽中心「亞洲國際博覽館」。
博覽館是全球首個位處國際機場內、並在館內設有 鐵路車站的展覽中心。地鐵公司在2004年與香港國際展覽中心有限公司達成協議,負責設計、興建、融資及營運一個新的
機場快綫車站,以服務往來博覽館的人士,有關建築工程於同年六月展開。為配合博覽館啟用,預期博覽館站將於2005年年底竣
工 。[39]
耗資23.5億港元興建的亞洲國際博覽館,於2005年12月21日開幕[40]。場地可用面積達70,000平方米,設有10個位於地面的單層無柱式展館,其中最大的1號展館「Arena」共可容納約14,000名觀眾,可用作舉辦展覽、會議、演唱會、體育及各類文娛活動。
二號客運大樓[]
多年來,機場管理局進行了多項改善工程,擴建及提升機場設施,以應付日益增加的航空交通需求。機管局於2001年提出《香港國際機場2020發展藍圖》,發展航天城為機場提供商業配套設施,滿足市場對機場商業區的需求[41][42]。第一期項目包括二號客運大樓、及海天客運碼頭等設施,已於2008年先後落成啟用。
北衛星與中場客運廊[]
飛行區設施亦有提升計劃,機管局於2006年宣布斥資30億建造十個新的貨運停機位,以及興建面積達2萬平方米的新客運廊。「北衛星客運廊」於2010年1月15日啟用,設有十個附設機橋的窄體飛機停機位,專供機場日益增加的窄體飛機使用,以便乘坐這些航班的旅客可使用機橋登機及下機,毋須因飛機停放在沒有機橋的遠方停機位而轉乘接駁巴士。
同年,機管局提出《中場範圍發展計劃》,在現有兩條跑道之間的中場範圍興建新客運廊,提供20個停機位,紓緩機場客運量迅速增長所帶來的部分壓力[43]。「中場客運廊」(閘口201至230)於2015年12月28日落成啟用,接駁一號客運大樓的 無人駕駛列車亦如期通車。[44]
經機場管理局多年來悉心經營,香港國際機場屢次榮獲英國專業航空運輸研究機構Skytrax評為「全球最佳機場」及頒授「五星級機場」殊榮;2016年更榮獲歷史悠久的航空雜誌《Air Transport World》推選為全球「年度最佳機場」。[45]
擴建一號和二號客運大樓[]
機場一號客運大樓擴建部分已於2019年11月29日投入運作,擴建部分位於一號客運大樓北端,總樓面面積約18,000平方米,新增旅客登記行段L,設有48個旅客登記櫃檯,令一號客運大樓旅客登記櫃檯總數增至369個,並配備多項重要智能科技設施,包括自助行李託運設施及自助保安閘口;而設於擴建後一號客運大樓離港層的智能登記櫃檯亦增至超過100部。
隨着一號客運大樓擴建部分啟用,二號客運大樓已暫時關閉,以進行三跑道系統項目下的二號客運大樓擴建工程。相關航空公司設於二號客運大樓的旅客登記櫃檯亦已暫停運作,旅客登記服務現時在一號客運大樓進行。過往在二號客運大樓提供的旅客輔助服務,包括失物認領處、行李寄存服務,以及跨境轎車及客車票務櫃檯,亦已遷往一號客運大樓擴建部分抵港層。此外,接機大堂亦已完成擴建工程,增設更多座位,並將提供餐飲設施,方便抵港旅客及等待載客的司機用膳和休息。
天際走廊[]
全長 200 米的機場禁區行人天橋「天際走廊」,連接一號客運大樓與北衛星客運廊,於2022年11月日正式啓用,令來往兩座大樓的旅客毋須再乘坐穿梭巴士,相較以前預計可節省約10分鐘。
由於北衛星客運廊經天際走廊連接一號客運大樓,成為客運大樓一部分,因此位於北衛星客運廊的閘口及停機位號碼已率先於 2021 年 3 月下旬重新編配,以配合一號客運大樓的號碼排序,北衛星客運廊易名為「T1 衛星客運廊」。與此同時,經 旅客捷運系統連接一號客運大樓的中場客運大樓亦重新命名為「T1 中場客運廊」。
「天際走廊」淨高超過28米,可讓全球最大型雙層客機A380通過。橋兩側近窗位置地板,採用玻璃材質設計,令旅客可透過玻璃看到飛機從腳下經過。橋頭尾兩端分別設有餐廳及觀景台,觀景台裝修完畢後,預計旅客可遠眺第三條跑道。
簡史[46][]
- 1993年12月21日:新機場工地開拓工程擴展至欖洲。
- 1995年6月16日:機場平台的開山及填海工程完成。
- 1996年5月30日:中英聯合聯絡小組機場委員會雙方簽署協議,批准盡早興建新機場第二條跑道(北跑道)及相關設施。
- 1998年7月6日:香港國際機場正式啟用。由紐約開出的國泰航空 CX 889 號班機,於早上6時27分降落新機場,成為第一班降落的客機。開往馬尼拉的國泰航空 CX 907 號班機則為第一班離港的客機,開出時間為早上7時19分。
- 1999年5月26日:北跑道投入日常運作,在每天繁忙時段內使用。
- 1999年8月31日:北跑道開始全日開放使用。
- 2000年1月20日:客運大樓西北客運廊正式開幕。
- 2000年11月8日:客運大樓西北客運廊離港層開設數碼區,共有五家店舖。
- 2001年3月28日:海運碼頭正式啟用。
- 2003年2月20日:位於一號客運大樓的內地旅遊車車站正式啟用。車站於2007年3月遷往二號客運大樓。
- 2003年9月29日:海天客運碼頭及跨境渡輪服務正式啟用。
- 2004年3月3日:位於一號客運大樓的機場購物廊斥資6億港元重新裝修後正式開幕。
- 2005年9月9日:二號客運大樓舉行平頂儀式。
- 2006年3月18日:機場緩跑徑及古窯公園在開幕,全長兩公里的緩跑徑由機場管理局斥資600萬港元興建,直達東涌新市鎮,沿途風光如畫。古窯公園保存了機場島上的考古遺跡,包括1991年在機場島南端出土的逾十個元代鑄爐,更是香港首次發現元代(公元1217年至1368年)古跡。[47]
- 2007年2月:二號客運大樓開始分階段投入運作。現有客運大樓重新命名為一號客運大樓。
- 2007年2月26日:機場行政大樓舉行揭幕儀式。
- 2007年6月1日:二號客運大樓開幕。
- 2008年1月底:機管局增建了10個貨運停機位,以應付不斷增加的貨運需求。
- 2008年3月:機管局就設計、興建及營運機場第三個空運貨站,向國泰航空服務有限公司批出為期20年非獨家專營權。
- 2008年10月20日:一號客運大樓推出42台自助登記服務機,以加快客運流程及回應環球旅客對自助服務不斷增長的需求。
- 2009年9月2日:機場貴金屬儲存庫開幕,香港特區財政司司長曾俊華與其他貴賓主持開幕典禮。
- 2010年1月15日:提供跨境渡輪服務的海天客運碼頭,以及專供窄體飛機使用的北衛星客運廊兩項新設施同步啟用。
- 2011年12月9日:機場管理局舉行中場範圍發展計劃動土儀式。計劃的第1期發展預定於2015年年底前完成。
- 2012年2月29日:機管局公布西停機坪發展計劃,斥資22億港元增建停機位,以助機場應付中期需求。
- 2013年10月3日:國泰航空貨運站凌晨起全面投入運作;同日早上,貨運營運團隊辦公室由超級一號貨站喬遷至隔鄰這座由國泰航空服務有限公司管理之貨運站。現時,繁忙的貨站每星期為國泰集團旗下三家航空公司處理逾3萬公噸貨物。
機場佈局[]
機場主要分區與道路網絡 | |||
---|---|---|---|
分區 | 位置 | 設施 | 道路 |
客運大樓 | 機場島東部 | 一號客運大樓 二號客運大樓 地面運輸中心 ![]() ![]() 一號停車場 一號停車場旅遊車總站 酒店及旅行社專車候車室 富豪機場酒店 機場世貿中心 機場行政大樓 機場管理局大樓 |
機場路 暢航路 暢達路 暢連路 暢順路 暢旺路 暢業路 暢榮路 暢匯路 暢興路 暢景路 翔天路、翔天徑 翔天北路、翔天中路 機場南交匯處、機場北交匯處 |
航天城(北商業區) | 機場島東北部 | 亞洲國際博覽館![]() ![]() 海天客運碼頭 香港天際萬豪酒店 麗豪航天城酒店 海運貨站 |
航展道 航天城路 航天城東路 航天城交匯處 航天城第一街、第二街、第三街 |
東岸路商業區 | 機場島東岸 | 港龍大廈 中航大廈 民航處總部 香港航空飛行訓練中心 |
東岸路 東輝路 東耀路 過路灣路 赤鱲角路 東榮路 機場隧道 |
機場後勤區 | |||
航空膳食區 | 南跑道東端 | 國泰航空飲食服務廠房 佳美航空膳食大樓、漢莎航空膳食 大昌—港龍機場地勤設備服務 地勤設備工程 空郵中心、機場警署 赤鱲角南消防局、軍事運輸中心 |
航膳東路 航膳中路 航膳西路 跑道南路 |
貨運區 | 南跑道南面、觀景山以北 | 機場管理局過路灣辦事處 飛機燃料儲存庫 古窯公園、機場古物園 國泰城(國泰飛行培訓中心、 逸泰居酒店、機場倉庫大樓) 赤鱲角電話機樓 商貿港物流中心 超級一號貨站、速遞中心 國泰航空貨運站 機場空運中心、亞洲空運中心 DHL中亞樞紐中心 機場消防主局 |
赤鱲角南路 觀景路 觀景山隧道 駿運路交匯處 駿運路 駿運南路 駿運北路 駿群路 駿明路 駿裕路 駿坪路 |
商用航空區 | 南跑道西南面 | 香港商用航空中心 政府飛行服務隊總部 |
南環路 |
飛機維修區 | 機場島西岸 | 香港飛機工程機庫 中國飛機服務公司機庫 機場地面維修大樓 機場維修設備倉庫 機場海上救援西局 |
南環路 北環路 |
機場禁區 | |||
飛行區 | 機場兩條跑道之間 | 南客運廊、北客運廊 北衛星客運廊 民航處航空交通管制中心 航空交通管制塔 精密跑道監察系統及 備用航空交通管制塔 機場消防分局、機場中消防局 機場消防隊海上救援東局 |
中翔路 管制塔路 跑道南路 北環路 暢榮路 |
未來動向[]
為提升香港長遠競爭力,機場管理局斥資45億港元,提升一號客運大樓運力及飛行區設施,例如興建北衛星客運廊、重新配置出境大堂、增設滑行道及重鋪2條跑道。
另一方面,機管局擴充航空輔助服務及航空貨運設施,機管局在2008年年初批出新航空貨運站的專營權,新航空貨運站將於2013年正式運作。
三跑道系統[]
為應付長遠航空交通需求,鞏固香港作為國際航空樞紐地位,機場管理局自2008年起計劃擴建機場為三跑道系統;並於2011年6月公布《香港國際機場2030規劃大綱》,提出機場未來發展方案,就三跑道系統諮詢公眾。造價達1,415億元的機場第三條跑道,2016年4月26日在一片爭議聲中獲行政會議通過。為了應付鉅額工程開支,機管局現時向所有從機場離港的旅客徵收「機場建設費」。
全長3800米的第三條跑道工程在同年8月1日正式動工[48],工程涵蓋不同範疇,包括在現有機場島以北填海拓地約650公頃、建造第三條跑道、滑行道及停機坪、三跑道客運大樓、擴建現有二號客運大樓為旅客提供全面服務的客運大樓、興建新的 旅客捷運系統及和高速行李處理系統、改建現有北跑道,以及其他相關機場配套基礎建設、公共設施及設備,工程規模與建造一個新機場相若。
第三條跑道預計2022年啟用,隨後現有北跑道會關閉約兩年作重新配置,整個三跑道系統預計2024年年底投入運作。而在三跑道系統啟用前,機管局會一如既往,盡量提升現有雙跑道容量及機場設施,包括繼續推展機場飛行區中場範圍發展計劃,以應付未來數年急速增長的航空交通需求。[49]
二號客運大樓預計於2024年完成擴建後重開,提供全面出入境及旅客服務,將以全新 旅客捷運系統接駁三跑道客運大樓。整個三跑道系統亦會同時投入運作,香港國際機場有能力應付至少到2030年的航空交通需求。為配合機場第三條跑道啟用而帶來額外乘客需求,運輸署將按需要與有關公共交通服務營辦商,包括
港鐵及專營巴士公司,共同商討加強及調整公共交通服務,以滿足乘客需求。
航天城[]
機場管理局現正積極推展「SKYCITY航天城」發展項目,將建造一個匯聚零售、餐飲和娛樂的專區,除了能提升香港國際機場吸引力和競爭力,亦是大嶼山以至香港整體發展的策略性項目。
當中,超過1000間客房的航天城酒店項目已於2017年展開工程,預計於2020年至2021年落成。此外,面積達35萬平方米的航天城綜合零售、餐飲及娛樂設施項目的發展及管理權已於2018年4月批出,預計於2023年至2027年分期落成啟用。相比現時面積約10萬平方米的太古城商場或約20萬平方米的海港城商場,航天城落成後將會成為全港最大型的零售、餐飲及娛樂中心,並將設有交通交匯處和至少2800個停車位等配套設施,以滿足訪客需求。[50]
除此以外,政府已邀請機管局就港珠澳大橋香港口岸人工島上蓋發展項目提交發展方案,連同三跑道系統、航天城發展項目、亞洲國際博覽館未來發展,以及位於貨運區赤鱲角南路的高增值物流中心,大嶼山將會成為連接粵港澳大灣區以至全世界的「機場城市」,鞏固及提升香港國際商業中心地位。
航天走廊[]
另一方面,機場管理局現正計劃推展「航天走廊」項目,興建連接航天城與港珠澳大橋香港口岸人工島的橋樑系統。首階段會先使用電動車輛,最終計劃利用自動駕駛運輸系統,並延伸至東涌市中心,加強整體交通網絡及容量,建立一個連接東涌市中心、機場島及香港口岸人工島的完整及環保交通接駁系統。
特發事件[]
- 2012年8月17日:下午3時許,一批內地旅客到達香港國際機場後,乘坐接駁巴士往抵境大堂期間,與一輛行李車發生碰撞,意外中6名旅客受傷,部份人更攜同行李乘救護車送院治理。[51]
圖集[]
註釋及參考資料
- ↑ 立法會五題:非專營巴士營運安全及機場島公共交通配套,2019年1月23日
- ↑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1997年),《1997年行政長官施政報告:經濟局工作進度報告》,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
- ↑ 3.0 3.1 香港立法局,《會議過程正式紀錄196至197頁、202-205頁、208-209頁》,1990年10月31日。
- ↑ 赤鱲角機場計劃重新修訂,政府新聞公報,1988年5月19日
- ↑ 怡和、和記、會德豐、太古
- ↑ 怡和遷冊 尤德遲報倫敦 鄧小平信非英鼓勵 指反映有商家「破壞」,明報,2014年1月5日
- ↑ 高馬可,《香港簡史》(香港: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2013年)。
- ↑ 〈興建新機場選址傳已作最後決定 麥浩德今巡視赤鱲角〉,《華僑日報》,1989年9月18日。
- ↑ 政府將委顧問擬新機場總圖,政府新聞公報,1989年11月10日
- ↑ 〈㆔號幹線郊野公園段邀請表示興趣書計劃大綱〉,香港政府運輸科,1993年3月。
- ↑ 袁求實,《香港回歸大事記1979-1997》,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2015年。
- ↑ 如
機場快綫及
東涌綫原定全段四線行車,改為只有部分路段採用四線設計,電機設備亦有所減少,日後難以加強兩綫班次。
- ↑ 青馬橋王不識超支 『當年』今日難複製,信報網站,2017年7月3日。
- ↑ 香港歷史博物館 林錦源,〈【學術演講】赤鱲角考古發展史〉,載《當代史學》1999年10月第2卷第4期,香港浸會大會歷史學系編。
- ↑ 嬌小玲瓏的盧氏小樹蛙,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網站,2011年8月16日
- ↑ 目前不宜公開機場會談內容,政府新聞公報,1991年4月24日
- ↑ 香港民航處七十年
- ↑ 新機場調查委員會解釋報告,政府新聞公報,1999年1月22日
- ↑ 國家主席主持香港新機場開幕典禮,香港政府新聞公報,1998年7月2日。
- ↑ 香港機場管理局,〈國家主席江澤民 主持香港新機場開幕典禮〉[新聞稿],1998年7月2日。
- ↑ 無綫電視-新機場開幕典禮,YouTube,1998年7月2日
- ↑ 機場搬遷工作準備就緒,政府新聞公報,1998年6月26日
- ↑ 香港國際機場發展歷程,香港國際機場YouTube頻道
- ↑ 9基建超支 遠超玫瑰園,明報,2014年12月15日
- ↑ 配合新機場啟用的交通運輸及道路系統,政府新聞公報,1998年7月4日
- ↑ 鏗鏘集:八佰億新機場,1998年7月12日(載YouTube)
- ↑ 亞洲電視本港台十一點新聞,1998年7月6日(載YouTube)
- ↑ 無綫電視六點半新聞報道,1998年7月8日(載YouTube)
- ↑ 香港機場管理局,〈機場管理局正全力解決機場問題〉[新聞稿],1998年7月7日。
- ↑ 香港機場管理局,〈新機場所有服務恢復正常〉[新聞稿],1998年8月21日。
- ↑ 新機場調查委員會成立,香港政府新聞公報,1998年7月21日。
- ↑ 新機場調查委員會報告內容詳細摘要,香港政府新聞公報,1999年1月22日。
- ↑ 新機場調查委員會報告
- ↑ 立法會調查赤鱲角新香港國際機場自1998年7月6日開始運作時所出現的問題的原委及有關事宜專責委員會報告
- ↑ 政務司司長電台節目訪問答問全文,香港政府新聞公報,1999年1月28日。
- ↑ 香港機場管理局,〈香港國際機場西北客運廊今天啟用〉[新聞稿],2001年1月20日
- ↑ 工商局/投資推廣署,〈建議在赤鱲角興建國際展覽㆗心〉[立法會討論文件],2001年11月6日
- ↑ 發展商對發展展覽中心反應理想,香港國際機場新聞稿,2002年10月10日
- ↑ 地鐵公司,〈博覽館站〉[立法會交通事務委員會資料文件],2005年10月
- ↑ 〈曾蔭權:亞洲國際博覽館是偉大成就〉,政府新聞網,2005年12月21日。
- ↑ 香港機場管理局(2001)呈交立法會經濟事務委員會討論文件,《香港國際機場 二零二零年發展藍圖》2001年10月29日。
- ↑ 香港機場管理局(2007)呈交立法會經濟事務委員會討論文件(CB(1)730/06-07(04))《香港國際機場航天城發展計劃》2007年1月22日。
- ↑ 香港國際機場網站:中場範圍發展計劃
- ↑ 耗資百億中場客運廊如期落成啟用,香港國際機場網站,2015年12月28日
- ↑ 香港國際機場獲《Air Transport World》推選為全球「年度最佳機場」,香港國際機場網站,2016年2月17日。
- ↑ 機場業務,香港國際機場
- ↑ 香港國際機場,〈機場緩跑徑及古窯公園啟用〉[新聞稿],2006年3月18日。
- ↑ 〈機場三跑正式動工〉,《星島日報》,2016年8月2日
- ↑ 運輸及房屋局局長在立法會經濟發展事務委員會會議簡介《施政報告》有關運輸方面政策措施的開場發言,2018年10月22日
- ↑ 立法會二題:在港珠澳大橋香港口岸為訪港旅客提供設施,2018年12月12日
- ↑ 機場巴士撞行李車6人傷,on.cc東方互動-即時新聞(2013年08月17日)
相關條目[]
外部連結[]
離島區道路列表 | |
---|---|
機場 | ![]() |
東涌、石門甲、沙螺灣 | ![]() |
竹篙灣、小蠔灣、愉景灣 | 海鳴路、神奇道、迎樂路、翔東路、愉景灣隧道、愉景灣道、愉景山道、愉峰道、海澄湖畔路、海澄徑一段、海澄徑二段、朝暉徑、明翠徑、明蔚徑、海蜂徑、海燕徑、海馬徑、海寧徑、海藍徑、海堤徑、蘅欣徑、蘅安徑、蘅暉徑、璧如徑、寶峰徑、畔山徑、遊艇徑、廣場徑 |
梅窩、貝澳、芝麻灣 | 嶼南道、梅窩碼頭路、梅窩鄉事會路、梅窩涌口街、涌盛街、銀石街、銀樹街、銀運路、銀礦灣路、東灣頭路、富崗山路、芝麻灣道 |
長沙、塘福、石壁、 昂坪、大澳 |
嶼南道、東涌道、海沙徑、麗濱徑、長富街、蔴埔坪道、石壁水塘路、宏貝道、羗山道、深屈道、昂平路、蓮坪路、寶昂路、大澳道、大澳永安街、大澳街市街、吉慶街、吉慶後街、石仔埗街、新基街、龍田街、龍盛街 |
長洲 | 海傍街、新興海傍街、中興海傍街、北社海傍路、北社街、北社後街、新北社街、國民路、新興街、新興後街、興隆正街、興隆後街、中興街、中興後街、中興新街、中學路、中心里、建新里、新街市里、小食里、大興堤路、大石口路、大菜園路、東灣路、長洲東堤路、長洲教堂路、長洲體育路、長洲醫院路、警署徑、黑排路、觀音灣路、明暉路、聖保祿徑、芝麻坑路、思高路、花屏路、學校路、山邊路、半山路、長洲山頂道、長洲山頂道西、長洲西堤道、西灣路、南氹灣路、龍仔村路、張保仔路、贊端路、風帆徑、長洲電廠徑、長碩路、長智巷、長仁巷、長俊路、長北路、長貴路、北角咀路、排廠路、北社一里、北社二里、北社三里、和順里、文順巷 |
坪洲、喜靈洲 | 坪利路、坪愉徑、富坪街、樂坪街、寶坪街、露坪街、永安台、坪洲永安街、坪洲永安橫街、坪洲永興街、坪洲好景街、愉景街、友榮街、友光街、永俊街、永東街、永隆街、僑景街、圍仔街、志仁街、志仁里、丁貴坊街、教育路、聖家路、南山路、喜靈洲路 |
南丫島 | 榕樹灣大街、榕樹灣後街、榕樹灣廣場路、索罟灣第一街、索罟灣第二街、索罟灣第三街、水塘道、油庫路、排煤機道、煤場道、東碼頭道、電廠大道、除塵器道、除鹽系統道、行政道、碼頭道、西碼頭道、海傍道、東橋路、主橋路、廠房路、出水口路、南海傍路、入水口路、除鹽設備路、煙囱路、北海傍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