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主要幹線(Hong Kong Strategic Routes),由運輸署制定,用以識別香港主要道路、快速公路及行車隧道。
舊有幹線編號系統[]
第一代[]
在1968年出版的《香港長遠道路研究》中刊有市區及新界主要道路及計劃中的道路,內裡亦使用了第一代幹線編號。[gen-1 1]在第一代幹線編號中,使用一位編號的幹線為主要幹路,連接各個策略性發展區。使用兩位編號的幹線則是區域幹線,是其首位數編號的幹線的支線,將發展區內的地方連接。表內大部分道路在當時尚未落成,因此當時難以實行以下方案。
第一代幹線編號 |
|
第二代[]
始於1974年,共有9條已建成的幹線,連同曾建議的十號及十一號幹線,總共有十一條幹線。
基本上沿用第一代編號,只是部份相接的幹線編號合併,例如第一代的2號及3號幹線合併為2號幹線。和第一代編號不一樣,兩位編號的區域幹線再沒有編有編號,只有主幹道及主要幹路才有編有幹線編號。另外,為配合連接新界西至九龍(大欖隧道)和連接新界東至港島東的幹道(大老山隧道及東隧等)計劃,空置的編號皆被預留給這些新計劃的幹道。另外新機場計劃的連接道路(青嶼幹線及北大嶼山公路等)則被編為最後的九號幹線。
在2004年1月起停用,當時存在的幹線:
停用時尚未落成的幹線:
香港方向指示標誌綜合檢討[]
由於編配上述幹線號碼並無邏輯規律,市民難以記認相關幹線和號碼。有見及此,運輸署2001年8月委託顧問公司進行一項名為《香港方向指示標誌綜合檢討》的研究,務求找出有關現時方向指示標誌不足之處和問題,從而提出改善建議。該項研究已在2002年年底完成。
研究結果顯示,本港近年道路網絡擴展,但指引車輛駛進幹線網絡的行車方向指示不足、目的地名稱不統一及預告指示標誌不足,建議當局進行宣傳,加深司機對幹線編號的認識,好讓當局在設置道路標記時可以使用這些編號,指引駕車人士使用幹線網絡進行跨區長途駕駛。研究亦建議幹線網絡採用出口編號系統,並標示距離,讓在幹線上行車的駕車人士得知與目的地、出口或路口相距的路程。
全新幹線編號[]
運輸署基於研究建議,2003年7月25日公布重整自1974年使用的幹線編號系統[1]。新的幹線編號系統透過提供更清晰的資料,駕駛者即使不認識所駛經主要幹線道路名稱,亦能很方便地計劃長途行程。
新的幹線編號亦更合乎邏輯,方便駕駛者記憶:
- 1號幹線、2號幹線與3號幹線分別包括紅磡海底隧道、東區海底隧道及西區海底隧道,以三條過海隧道啟用次序命名。
- 4號幹線、5號幹線和7號幹線皆為東西走向,根據它們在香港境內位置,由南至北排序。
- 原本大嶼山的9號幹線則改稱為8號幹線;
- 新界環迴幹線則命名為9號幹線。
- 「6號幹線」預留作未來由中九龍幹線、T2主幹路及將軍澳藍田隧道組成的主要幹線之用。
至於新的出口編號系統,每條主要幹線都會將最東面或最南面的出口編號定為「1」,編號然後依次在下一個出口遞增。若該位置幹線兩個方向的行車線皆有出口,兩個出口都會採用相同編號;若對面行車線沒有出口,這些出口編號則會附有英文字母,例如「1A」、「1B」及「1C」等。只要留意出口編號,駕駛者便可預先知道幹線出口所在,預先選擇行車線,從而減少突然轉線,提高道路安全。
全新幹線編號於2004年2月1日實施,並於同年5月完成安裝新路盾及出口編號標誌。[2]
現有幹線編號與路段[]
現有香港主要幹線一覽表 | ||||
---|---|---|---|---|
幹線編號 | 起點 | 終點 | 沿線路段 | |
![]() |
香港仔海傍道 | 大埔公路 - 沙田段 | ||
![]() |
東區走廊 | 吐露港公路 | ||
![]() |
西區海底隧道 | 青朗公路近元朗公路/新田公路 | ||
![]() |
柴灣道迴旋處 | 城西道 | ||
![]() |
啓福道 | 荃灣路 | ||
![]() (建築中) |
中九龍幹線 | 油麻地交匯處 | ||
![]() |
環保大道 | 貨櫃碼頭南路 | ||
![]() |
大埔公路 - 沙田段 | 機場路 | ||
![]() |
城門隧道收費廣場 | 新界環迴公路 | ||
![]() |
元朗公路近藍地交匯處 | 深圳灣公路大橋北面盡頭的深圳灣口岸 |
如何使用路線圖[]
假設你的行程是由元朗往機場。
- 從主要幹線簡圖找出你需要駛經3號及8號幹線。
- 利用路線圖(在本例子中,是指3號及8號幹線的路線圖),找出你需要從3號幹線的5號出口往8號幹線駛往機場。
- 在駕駛時,只須記着3-5-8(即3號幹線,5號出口,8號幹線),並沿途留意在方向指示牌上的相關標誌。
註釋及參考資料
- ↑ 運輸署重訂幹線編號系統,政府新聞網,2003年7月25日
- ↑ 香港政府新聞公報:認路記號碼 不用路路查,2004年6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