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鐘道(Queensway),位於港島金鐘,東始軒尼詩道/皇后大道東/正義道交界,經過太古廣場、樂禮街、統一中心、金鐘花園、添馬街、力寶中心、紅棉路、中銀大廈、美利道路口,西達皇后大道中/德輔道中/花園道交界。
全長約800米的金鐘道,乃貫穿中環、金鐘與灣仔的主要道路之一。
歷史[]
開埠初期,1842年時,皇后大道(後改名皇后大道中)落成,不久後向東西兩邊延伸,伸延部份分別命名為皇后大道西及皇后大道東。有趣的是,道路英文名字中的「Queen」應指「女皇」,當時華人師爺卻誤譯成「皇后」。雖然政府後來曾作出指正,最終卻沒有更正,「皇后大道」之名沿用至今。日佔時期,東、中、西三段皇后大道易名為「明治通」。
皇后大道東初為一條狹窄道路,現有金鐘道屬於皇后大道東最西面路段。金鐘段兩旁設有域多利軍營及海軍船塢,引致路面遠較現時曲折。1900年,英國軍方批准殖民地政府擴闊皇后大道東金鐘段,以及建造 電車路。
戰後港島北岸急劇發展,往返中環至灣仔只有一條皇后大道東,交通擠塞司空見慣,因此被稱為「樽頸」。在威靈頓軍營前的一段皇后大道東,更有一個幾近90度的彎角,交通意外頻生,「死亡彎角」之名不逕而走。礙於道路兩旁全是軍事重地,政府無法收回土地以改建或擴闊該段皇后大道東。1952年底,金鐘道進行一個月大修,人車交通幾乎癱瘓,油蔴地小輪開辦一條由中環至灣仔的臨時小輪航線。
1950年代,英國逐漸放棄香港作為遠東軍事重地。港府與英國海軍於1959年達成協議,斥資贖回海軍船塢部分地段,供港府開闢夏慤道,令皇后大道東擠塞問題有望解決。海軍船塢於1959年11月30日關閉後,當局竟無意拉直「死亡彎角」的一段皇后大道東,只於該處豎立警告牌了事,導致交通意外依舊頻仍;而拉直工程最終拖延至1973年動工,1975年12月26日完工。
另一邊廂,市政局主席於1967年12月8日將介乎花園道至軍器廠街及軒尼詩道的一段皇后大道東易名為「金鐘道」(Queensway)[1],1968年1月26日生效[2],並豎設麻石牌。[3]
金鐘站啟用[]
地鐵 修正早期系統於1980年2月12日伸延到
金鐘與
中環,位處統一心基座的金鐘東巴士總站與德立街金鐘廊地下的巴士總站亦同步啟用[4]。
政府當時將金鐘統一中心巴士總站定名為「地下鐵路金鐘車站(東面)巴士總站」(MTR Admiralty Station (East) Bus Terminus)[5],站內各條車坑的行車方向為東至西(即車頭向中環),途經此站的巴士須從金鐘道東行左轉樂禮街進入總站,停站上落客後從添馬街左轉往金鐘道東行離開。
改善金鐘道[]
隨著全港專營巴士路線網絡發展,眾多巴士路線要逆時針途經介乎添馬街及樂禮街一段金鐘道兩次,車輛經常穿插而行。
為改善金鐘道整體交通情況,當局於2000年12月26日上午十時起,實施以下安排:[6]
- 添馬街介乎金鐘道與德立街之間的路段,由雙程行車改為單程北行,該段北行綫只准巴士駛入;
- 金鐘花園外的德立街最南面行車綫,由西行改為東行,該段東行綫亦只准巴士駛入;
- 金鐘(東)巴士總站外的一段樂禮街,由單程北行改為雙程行車,新增的南行綫亦只准巴士駛入;
- 金鐘(東)巴士總站的行車方向由西行改為東行,巴士從金鐘道近金鐘花園駛入添馬街及德立街進入巴士總站,停站上落客後,沿樂禮街離開前往德立街或金鐘道,不再途經統一中心對開一段金鐘道。[7][8]
道路平面圖[]
圖集[]
註釋及參考資料
- ↑ 第2627公告,香港政府憲報第109卷第85期,1967年12月8日。
- ↑ 第185公告,香港政府憲報第110卷第4期,1968年1月26日。
- ↑ 〈自花園道口至灣仔大佛 百年主要大道改稱金鐘 紀念金鐘兵房長遠歷史〉,《華僑日報》,1968年2月25日。
- ↑ 〈地鐵中環站及金鐘站啟用 特別公共運輸及交通措施〉,香港政府新聞公報,1980年2月6日。
- ↑ 憲示第953號,香港政府憲報第122卷第13期,1980年3月28日。
- ↑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金鐘交通改道措施改善巴士運作〉[新聞公報],2000年12月24日。
- ↑ 新世界第一巴士服務有限公司,〈配合金鐘(東)巴士總站出入口方向相調 新巴路線行走方向作出相應改動〉[新聞稿],2000年12月22日。
- ↑ 第8413號公告:〈道路交通 (交通管制) 規例 (第374章)--金鐘禁區〉,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憲報第04卷第51期,2000年12月22日。
相關條目[]
外部連結[]
中西區道路列表 | |
---|---|
金鐘、添馬 | 金鐘道、紅棉路、正義道、法院道、柏運道、夏慤道、德立街、樂禮街、添馬街、添華道、添美道、立法會道、龍匯道 |
中環碼頭 | ![]() |
中環 | ![]() ![]() |
上環 | ![]() ![]() ![]() ![]() |
西營盤 | ![]() ![]() ![]() |
石塘咀 | ![]() ![]() |
堅尼地城、 摩星嶺 |
城西道、西祥街、西祥街北、北街、歌連臣街、堅彌地城海旁、堅彌地城新海旁、卑路乍街、荷蘭街、西康里、西市街、山市街、石山街、士美菲路、科士街、爹核士街、均益街、厚和街、吉席街、加多近街、加惠民道、西寧街、域多利道、摩星嶺道、摩星嶺徑、薄扶林道、蒲飛路、龍華街、李寶龍路、太白臺、羲皇臺、青蓮臺、桃李臺、學士臺 |
半山區 | 干德道、寶珊道、旭龢道、大學道、列堤頓道、屋蘭士街、屋蘭士里、克頓道、巴丙頓道、漢寧頓道、聖士提反里、光景臺、興漢道、般咸道、柏道、卑利士道、堅道、西摩道、西摩臺、衛城道、衛城坊、衛城里、羅便臣道、摩羅廟街、摩羅廟交加街、卑利街、些利街、己連拿利、香雪道、舊山頂道、地利根德里、梅道、蒲魯賢徑、高化利徑、馬己仙峽道、寶雲道、波老道、堅尼地道、柏寧路、歌老打路、纜車徑、纜車里、麥當勞道、雅賓利道、上亞厘畢道、下亞厘畢道、花園道、紅棉路、活倫臺、芝古臺、列拿士地臺、英輝臺、梁輝臺、太子台、ELLIOT CRESCENT |
山頂 | 山頂道、舊山頂道、夏力道、盧吉道、柯士甸山道、芬梨道、芬梨徑、賓吉道、白加道、漆咸徑、醫院徑、種植道、施勳道、普樂道、百祿徑、歌賦山道、歌賦山里、加列山道、貝璐道、堪仕達道、忌利文道、僑福道、和福道、文輝道、樂善美道、十間、薄扶林水塘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