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鐘(Admiralty),位於中西區東部,地處灣仔與中環之間。
經歷多年發展,金鐘與中環同樣是香港重要商業及旅遊中心,甲級商廈、五星級酒店及大型購物商場雲集。香港政治核心亦位處金鐘,香港特區政府總部、立法會大樓,以及英國駐香港總領事館、皆集中於此。
歷史[]
軍事要塞[]
香港正式割讓給英國後,英軍開始覓地建造軍營。1843年6月,皇家工程師愛秩序(Edward Aldrich)抵港出任工程兵指揮官,負責興建軍事設施,立時看中政府山東鄰一幅臨海土地,建立龐大的軍事區,由後來的軍器廠街伸延至大草埔馬路(即花園道)。陸軍先在現美利尼依格羅酒店、花園道三號至中銀大廈一帶建成美利軍營(Murray Barracks),然後向東擴展,建立域多利軍營(Victoria Barracks,太古廣場及香港公園現址)和威靈頓軍營(Wellington Barracks,今統一中心、夏慤花園等地)。陸軍地段中部小山崗上則建有三軍司令官邸[1],而皇家海軍則在海旁建立基地,海軍按照傳統稱基地所在為「Admiralty」,意指少將級或以上海軍司令坐鎮的基地,建有海軍船塢(Naval Dockyard)。在此軍事要塞之中,僅留下中間的皇后大道東(後稱金鐘道)供平民通過。
海軍船塢於1858年尚未成形,只是一個簡陋的登陸用碼頭。由於用地不足,在世紀之交皇家海軍已向陸軍要求撥出土地供其擴充。經過多番冗長談判,兩軍終能達成共識,陸軍於1901年開始逐步撤出大道東以北的威靈頓軍營,將該處營地完全撥歸海軍,陸軍則擴充南面的域多利軍營;以皇后大道東為界,南陸軍、北海軍的格局就此形成。海軍於1902年開始擴建船塢,使之兼備浮塢和旱塢,以應對軍艦技術的改進,工程歷時六載,至1908年方告完成。[2]
當時皇后大道東路旁的威靈頓軍營樂禮大廈(Rodney Block),大門口懸有一個金色銅鐘,每逢中午及下午便敲打,作為士兵、文職人員及工人的午膳及下班訊號,故此附近居民稱此營房為「金鐘營房」,此地區亦順應稱作「金鐘」。
死亡彎角[]
皇后大道東在1841年沿海而建,是來往中環及灣仔的主要路徑。戰後初期,車輛激增,塞車司空見慣。在威靈頓軍營前的一段皇后大道東(現金鐘道政府合署對出),更形成了一個幾乎90度的彎角,交通意外頻生,是不少司機的惡夢,「死亡彎角」之名不逕而走[3]。政府礙於道路兩旁全是軍事用地,無法收回土地作改建或擴闊道路,這個樽頸地帶令灣仔通往中環的交通殊為不便。
1948年2月,港督葛量洪(Alexander Grantham)公布英國國會決定縮減太平洋艦隊的規模,香港海軍船塢亦要跟隨該項決定。1957年11月29日,本地報章皆報道了英國政府以「重整女皇陛下海軍以適應現代條件」為由,決定關閉香港海軍船塢的消息。港府於1959年與海軍部達成協議,以七百萬英鎊贖回夏慤道與皇后大道東之間的地段,並撥出北面臨海地皮予海軍部,填海興建新的海軍基地。根據協議,海軍船塢於1959年11月30日起分階段遷往新址,並於1962年1月前完成移交[4][5]。為紀念在二次大戰時,節節敗退的英軍不欲添馬艦落在日軍手中而被迫沉沒,新海軍基地命名為「添馬艦海軍基地」(HMS Tamar Headquarters British Forces)。
港府於1960年填海興建新海軍基地的同時,在新舊基地之間開闢夏慤道接通港島西與東,於1961年3月31日通車,自此中環和灣仔兩區便連繫在一起。然而當局無意拉直「死亡彎角」的一段皇后大道東,只於該處豎立警告牌了事,因彎角導致的意外依舊頻仍。當局一直拖拉至1973年,才用部份威靈頓兵房土地修直道路,1975年12月26日完工。
軍轉民用[]
金鐘營房及海軍基地長年盤踞中環以東海濱大片土地,窒礙該區發展,為歷任港督以至普羅大眾所不滿,要求軍方交還軍營的呼聲日益高漲。香港在六七十年代開始籌劃興建 地下鐵路,當中
港軍船塢站(建造時易名為金鐘站)會成為連接港九的樞紐。與此同時,倫敦方面亦面對減省海外支出的問題。種種原因促成英軍在1964年和1979年進一步削減本港軍事用地,將威靈頓軍營和域多利軍營交回港府發展,並在添馬艦海軍基地另建威爾斯親王大廈取而代之。[6]
海軍基地北遷後騰出的地皮曾闢作小巴扣押場所,供扣押違例公共小巴之用,當時俗稱「小巴監獄」,其後於1972年關閉,變成興建地下鐵路 金鐘站工地。不同於其他已發展地區的
地鐵站,當時金鐘四周皆是軍營搬遷後騰出的空地,使車站能以明挖隨填方式建造。
1979年,當域多利軍營毗鄰的軍人俱樂部準備交還港府之際,被臨時徵用作人民入境事務處華人延期居留辦事處。事情源於過往港府對從中國非法偷渡來港者幾乎來者不拒,引致人口急速膨脹,對香港構成沉重壓力。港府於1974年11月實施「抵壘政策」,內地非法入境者只要能抵達市區,並成功接觸在港親人,便可獲得居留權;若在其他地方被截獲,一律立即遣返內地。1980年10月24日,港府推出更嚴厲打撃偷渡潮的新措施,取消「抵壘政策」,改為實施「即捕即解」,所有非法入境者一經發現,須即時被遣返內地。在實行「即捕即解」之前,港府給予三天寬限期,已經抵港的偷渡者可獲發身分證;結果在10月24日至26日的寬限期內,大批偷渡者湧到金鐘道,由軍人俱樂部臨時改建而成的華人延期居留辦事處登記。
商廈林立[]
政府於七十年代末起,陸續拍賣金鐘多幅舊軍營地皮作商業發展。域多利軍營大部分營房被拆卸,在靠近金鐘道的地方興建高等法院、金鐘道政府合署和太古廣場,對上山坡建了兩座五星級酒店,旁邊開闢香港公園,公園內的茶具文物館就是當年三軍總司令官邸,是本港現存歷史最悠久的殖民地建築。太古廣場第一及二期是建築於陡峭斜坡上的建築項目,自金鐘道電車路至法院道的高度相差達二十多米。
昤至今日,金鐘已發展成香港著名的商業、購物及酒店區,力寶中心、統一中心、海富中心等商業大廈內均設有購物商場。金鐘廊更是香港首個行人天橋商場,由 地鐵公司建造,建於連接太古廣場、金鐘及中環的高架行人道內,各式連鎖店紛陳,不乏國際知名品牌。
目前, 金鐘站是香港最繁忙的
港鐵車站之一,乃
港島綫、
荃灣綫及
南港島綫之間的轉綫站,人潮絡繹不絕。金鐘站上蓋闢建了多個巴士總站及巴士站,方便乘客於巴士與港鐵之間轉乘。由於巴士車站繁多,城巴及新巴為區內各巴士站編配英文字母代號,並於區內多個地點豎立「尋找巴士服務-金鐘」指示牌,方便乘客找尋前往其目的地的路線及對應候車站。此外,新巴亦在金鐘東巴士總站設置顧客服務中心,供乘客查詢旗下巴士服務。
圖集[]
註釋及參考資料
相關條目[]
外部連結[]
中西區道路列表 | |
---|---|
金鐘、添馬 | 金鐘道、紅棉路、正義道、法院道、柏運道、夏慤道、德立街、樂禮街、添馬街、添華道、添美道、立法會道、龍匯道 |
中環碼頭 | ![]() |
中環 | ![]() ![]() |
上環 | ![]() ![]() ![]() ![]() |
西營盤 | ![]() ![]() ![]() |
石塘咀 | ![]() ![]() |
堅尼地城、 摩星嶺 |
城西道、西祥街、西祥街北、北街、歌連臣街、堅彌地城海旁、堅彌地城新海旁、卑路乍街、荷蘭街、西康里、西市街、山市街、石山街、士美菲路、科士街、爹核士街、均益街、厚和街、吉席街、加多近街、加惠民道、西寧街、域多利道、摩星嶺道、摩星嶺徑、薄扶林道、蒲飛路、龍華街、李寶龍路、太白臺、羲皇臺、青蓮臺、桃李臺、學士臺 |
半山區 | 干德道、寶珊道、旭龢道、大學道、列堤頓道、屋蘭士街、屋蘭士里、克頓道、巴丙頓道、漢寧頓道、聖士提反里、光景臺、興漢道、般咸道、柏道、卑利士道、堅道、西摩道、西摩臺、衛城道、衛城坊、衛城里、羅便臣道、摩羅廟街、摩羅廟交加街、卑利街、些利街、己連拿利、香雪道、舊山頂道、地利根德里、梅道、蒲魯賢徑、高化利徑、馬己仙峽道、寶雲道、波老道、堅尼地道、柏寧路、歌老打路、纜車徑、纜車里、麥當勞道、雅賓利道、上亞厘畢道、下亞厘畢道、花園道、紅棉路、活倫臺、芝古臺、列拿士地臺、英輝臺、梁輝臺、太子台、ELLIOT CRESCENT |
山頂 | 山頂道、舊山頂道、夏力道、盧吉道、柯士甸山道、芬梨道、芬梨徑、賓吉道、白加道、漆咸徑、醫院徑、種植道、施勳道、普樂道、百祿徑、歌賦山道、歌賦山里、加列山道、貝璐道、堪仕達道、忌利文道、僑福道、和福道、文輝道、樂善美道、十間、薄扶林水塘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