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器廠街(Arsenal Street),位於香港島灣仔區西陲,南始軒尼詩道近皇后大道東,經過 One Hennesy(前熙信大廈)、駱克道、謝斐道路口,北至告士打道/夏慤道交界。
介乎軒尼詩道至駱克道之間路段是一條北行單程路,車輛駛過駱克道路口,便到達一條行車天橋接駁告士打道東行綫;而告士打道以南路段為雙向行車道,車輛只可沿軍器廠街北行掉頭到南行,再左轉謝斐道或駱克道。
歷史[]
早在二戰前,作為警察總部的荷李活道中央警署開始不敷應用。及至戰後,警務處選址灣仔軍器廠街興建新的警察總部,並於1954年落成啟用。新大樓建成初期,只稱作警察總部;後來,警察內部把它稱作「堅偉樓」,以紀念香港開埠後首位掌管治安部門的首長。
自此,灣仔軍器廠街成為了警察總部的所在。
警察總部擴建[]
首次擴建總部的構思,早在1960年代後期已作出。新大樓要到1973年11月正式揭幕,當年號稱參照美國聯邦調查局總部而建成的21層高建築物,以十九世紀警隊正式成立後首位警察司梅理來命名,稱為「梅理大樓」。
轉瞬間,灣仔軍器廠街警察總部又再不敷使用,不少部門需設在其他政府合署,甚至要租用商廈來辦公。因此,到了1980年代中期,警隊決定把軍器廠街警察總部內的已婚警員宿舍拆卸,以供擴建總部之用。這次擴建工程分兩期進行,第一期工程於1990年竣工,建成的6層高大樓名為「警政大樓」,英文名字 Arsenal House 則以警察總部所在地軍器廠街來命名。第二期工程則於1996年完成,一幢33層高的新大樓座落警政大樓之西。[1]
新警政大樓[]
建成逾廿載的梅理大樓,設備漸見落後。為了配合與時並進的警隊,樓齡不算太高的梅理大樓也需於1999年中旬拆卸。經過逾七年的周詳規劃和發展,新綜合大樓於2004年在其原址上矗立,命名為「警政大樓」,而現有警政大樓則易名警政大樓東翼。
新警政大樓由三個主要部分組成,包括一幢樓高42層供警察總部各主要單位使用的高座大樓、一座設有警隊圖書館等設施的低座大樓,附設各個直接為市民提供服務的辦事處,例如牌照課,以及另外一座14層高大樓,容納告士打道舊灣仔警署的灣仔總部及灣仔分區警署。
警政大樓設有三個出入口,車輛可經經夏愨道或軍器廠街進出大樓,市民可在軍器廠街的入口處使用樓梯或自動扶梯抵達升降機大堂及灣仔分區警署報案室。至於為市民直接提供服務的各個相關辦事處,例如繳費處、防止罪案科、牌照課及中央交通違例檢控科的詢問處等,全部均設於較低樓層,以方便市民。[2]
圖集[]
註釋及參考資料
- ↑ 警隊今昔:警察總部,香港警務處《警聲》第782期,2004年8月25日
- ↑ 警政大樓年內啟用 設計嶄新實而不華,政府新聞公報,2004年4月20日
相關條目[]
外部連結[]
灣仔區道路列表 | |
---|---|
灣仔北 | ![]() |
大佛口 | 日街、月街、星街、船街、捷船街、電氣街、光明街、聖佛蘭士街、進教圍、秀華坊、山坡臺、厚豐里、適安街、永豐街、永豐西街、永樂里、天寶街、萬茂里、聚賢里、晏頓街、蘭杜街、李節街、機利臣街、聯發街、大王西街、大王東街、明仁里、皇后大道東、軍器廠街、分域街、莊士敦道、譚臣道、盧押道、謝斐道、駱克道、軒尼詩道 |
灣仔 | ![]() |
銅鑼灣 | ![]() ![]() |
天后、維園 | 天后廟道、英皇道、高士威道、興發街、維園道、歌頓道、威非路道、景明道、屈臣道、電氣道、帆船街、銀幕街、琉璃街、玻璃街、蜆殼街、水星街、木星街、麥連街、永興街、清風街、留仙街、皇龍道、金龍臺、新東方臺 |
大坑、掃桿埔 | 雲景道、怡景道、勵德邨道、大坑道、大坑徑、春暉道、春暉臺、宏豐臺、福群道、利群道、益群道、銅鑼灣徑、銅鑼灣道、蓮花宮東街、蓮花宮西街、蓮花街、書館街、禮賢街、禮賢里、重士街、第一巷、第二巷、華倫街、布朗街、安庶庇街、京街、施弼街、新村街、浣紗街、光明臺、摩頓臺、信德街、東院道、棉花路、嘉寧徑、大球場徑、加路連山道 |
跑馬地 | ![]() ![]() |
灣仔峽、渣甸山、 黃泥涌峽 |
司徒拔道、堅尼地道、寶雲道、寶雲徑、東山臺、肇輝臺、鳳凰臺、萬茂臺、灣仔峽道、中峽道、聶歌信山道、金馬麟山道、甘道、香港仔水塘道、布力徑、深水灣道、黃泥涌峽道、大潭水塘道、大坑道、白建時道、睦誠道、睦誠徑、布思道、軒德蓀道、祈禮士道、谷柏道、高士美道、包華士道、衛信道、裴樂士道、畢拉山徑、畢拉山道、金文泰道、ALTUS LINK、BLISS LINK、COLMO LIN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