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公廟路(Che Kung Miu Road),位於新界沙田區大圍,東起大涌橋路 /獅子山隧道公路交界、 車公廟站對開,經過溱岸 8 號通道/沙田頭路、車公廟、翠田街/柏傲莊通道、新翠邨、大圍迴旋處、沙田嶺隧道接駁天橋、田心街、顯耀邨、顯田游泳池、顯田遊樂場、顯徑商場、顯徑街路口、顯徑邨巴士總站出入口,西接徑口路/顯徑邨通道交界迴旋處。
全長約2.43公里的車公廟路,與大涌橋路共同組成沙田城門河東岸交通大動脈。
歷史[]
沙田車公廟歷史可追溯到300多年前,據說當時沙田瘟疫橫行,村民相信車公可制止瘟疫,便建廟供奉車公像。多年來廟內香火鼎盛,而轉動風車及打鼓是必要環節,相傳可為自己帶來好運,參拜善信絡繹不絕。每年年初二為車公誕,自八十年代起,港英政府官員都有在車公廟為香港社會求籤的傳統。
在沙田新市鎮發展之前,車公廟以西為一條源自地龍口的河道(即 東鐵綫
筆架山隧道入口),匯入沙田海。後來政府開發沙田與大圍,把河道改建為城門河一部份,並於河堤旁邊興建一條道路,連接現時顯徑街與紅梅谷路,東接大圍道,名為「水渠路」(Nullah Road),乃車公廟路西段雛形。
因應沙田新市鎮第二期發展工程,當局於1981年2月17日批出一份價值1,400萬元合約,興建共長約一千米的若干條支路,包括由田心水渠路起建造一條支路[1],並東延至獅子山隧道公路,上述渠道更被覆蓋;新路摒棄水渠路之名,改稱「車公廟路」,介乎獅子山隧道公路與沙田頭路為第一期路段,政府於同年9月18日刊憲,正式公布道路名稱。[2]
至於餘下沙田頭路至徑口路路段,在1983年8月7日與紅梅谷路延伸路段、田心街同步通車,同年12月23日獲刊憲成為車公廟路一部份。[3]
大圍站巴士總站[]
為配合永久 大圍車站落成,政府選址青龍水上樂園以南的露天地帶建造「大圍中期交通交匯處」(Tai Wai Interim Transport Interchange),並於1986年1月26日批出工程合約[4]。交匯處於翌年1月16日劃為專利巴士以外車輛 24 小時禁區後[5],翌日對外開放[6]。巴士總站配備多組平行式乘客候車月台暨停車處,兩個入口分別設於美田路和車公廟路,其中美田路入口的站位採用U形設計,從車公廟路進入的巴士則單向西行,並統一在美田路駛出。
巴士總站對開的車公廟路與紅梅谷路交界處的交通流量日益繁重,當局於1994年8月5日刊憲,公布將車公廟路/紅梅谷路/美田路交界處的燈號控制路口改建為迴旋處,以及興建行人天橋系統[7]。有關工程於1995年2月開展[8],總站出入口在1996年11月25日有所更改,從總站駛往美田路的車輛只准左轉南行綫。
「八爪魚」行人天橋與迴旋處於1998年10月落成,加強了大圍站周邊行人安全設施。原本從總站右轉美田路北行的路口正式封閉,往大圍北部的車輛自此須繞經迴旋處掉頭。
大圍站公共運輸交匯處[]
現今大圍站公共運輸交匯處屬第四代巴士總站,選址歡樂城遺址南面,緊貼 馬鞍山鐵路
大圍站擴建部分,兩者一併於2001年動工;工程進行期間,巴士總站臨時向南遷移。另外,政府加建行人隧道連接大圍站北面村南道與車站大堂的公共通道,方便行人從大圍站北面直達公共運輸交匯處[9]。馬鞍山鐵路於2004年12月21日通車,由於公共運輸交匯處工程尚未完工,露天巴士總站並未立即關閉。[10][11]
2005年4月15日,「大圍站公共運輸交匯處」正式投入運作[12][13]。 九廣鐵路公司於4月27日舉行「大圍公共運輸交匯處移交典禮」(Tai Wai Public Transport Interchange Handover Ceremony)[14],九鐵公司物業總監林濬與運輸高級總監李殷泰陪同運輸署副署長葉麗清、沙田民政事務專員陳鈞儀、沙田區議會主席韋國洪、副主席彭長緯、交通及運輸委員會主席何厚祥出席剪綵儀式,將交匯處正式移交政府管理及營運。
大圍站公共運輸交匯處面積達一萬二千平方米,提供八個鋸齒形巴士總站、三個平行式月台小巴總站,以及一個的士站,同時提供一般上落客貨位置,建有上蓋接駁大圍站B出口,所有車輛須從車公廟路進入、美田路駛出。隨後,過境巴士開始在大圍站公共運輸交匯處提供服務,起初反應不俗,業界陸續開設不同的過境巴士路線;自2007年起,有關服務的乘客量不斷下降,巴士路線數目亦相應減少。曾有市民向運輸署建議提供新的過境巴士路線,署方亦已向業界轉達意見及鼓勵他們提供這類服務。現時交匯處仍有一些過境巴士路線,交匯處內亦有相應設施加以配合。[15]
至於露天巴士總站在2006年底永久封閉,用地隨後一直凋空,各車坑及專綫小巴總站的路面劃綫殘存近十年之久。事實上,舊總站用地早已劃為大圍站上蓋發展,現正興建八幢樓高40至50層的建築物,提供2,900個住宅單位,另加五層平台作車站、商場及停車場用途,附設849個私家車停車位及90個電單車停車位[16]。政府於2011年11月11日就大圍站上蓋物業發展的道路工程刊憲,舊大圍站巴士總站正式永久封閉並拆卸。[17]
道路平面圖[]
車公廟路平面圖(由東北至西南) | ||
---|---|---|
東行 | 西行 | 位置/備註 |
大涌橋路/獅子山隧道公路 | ![]() ![]() | |
溱岸 8 號通道/沙田頭路 | 車公廟 | |
翠田街 | 柏傲莊/大圍站公共運輸交匯處 | |
美田路/紅梅谷路交界迴旋處 | ||
接駁青沙公路天橋 | 盛世、名城 | |
田心街 | 港鐵 ![]() | |
顯徑街 | 顯徑商場、 ![]() ![]() | |
徑口路 | 顯徑邨巴士總站 |
圖集[]
註釋及參考資料
- ↑ 〈沙田新市鎮發展工程續展開 工務署批出紅梅谷築路合約〉,《香港政府新聞公報》,1981年2月17日。
- ↑ 憲示第2794號〈新界民政署:街道命名〉,《香港政府憲報》第123卷第38期,1981年9月18日。同日命名的街道尚有沙田頭路、沙田圍路、沙角街及圓洲角路。
- ↑ 憲示第3977號〈政務總署佈告:街道命名〉,《香港政府憲報》第125卷第51期,1983年12月23日。
- ↑ 〈沙田山坡改善工程〉,香港政府新聞公報,1986年1月26日。
- ↑ 〈大圍及葵涌禁區限制〉,香港政府新聞公報,1987年1月13日。
- ↑ 〈大圍新運輸交滙處啓用〉,香港政府新聞公報,1987年1月14日。
- ↑ 〈大澳及沙田建行人橋〉,《政府新聞公報》,1994年8月5日。
- ↑ 〈沙田車公廟路與紅梅谷路交界處的行人天橋系統及道路改善工程〉,立法會交通事務委員會,2001年1月。
- ↑ 〈運輸-道路:47TR-東鐵支線—馬鞍山至大圍鐵路的主要基建工程〉,立法會財務委員會工務小組委員會討論文件,2001年1月17日。
- ↑ 第8202號公告:《道路交通 (交通管制) 規例 (第374章)--延長大圍巴士總站臨時禁區的實施期限》,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憲報第08卷第52期,2004年12月24日。
- ↑ 第1516號公告:《道路交通 (交通管制) 規例 (第374章)--延長大圍巴士總站臨時禁區的實施期限》,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憲報第09卷第13期,2005年4月1日。
- ↑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運輸署,〈沙田大圍站公共運輸交匯處啟用〉[交通通告],2005年4月14日。
- ↑ 第1765號公告:《道路交通 (交通管制) 規例 (第374章) — 沙田大圍站公共運輸交匯處禁區》,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憲報第09卷第15期,2005年4月15日。
- ↑ 九廣鐵路公司,〈九鐵移交大圍公共運輸交匯處〉[新聞稿],2005年4月27日。
- ↑ 〈馬鐵大圍站上蓋物業發展建議道路工程計劃 (修訂文件及補充資料)〉(第66項),沙田區議會交通及運輸委員會2010年度第一次特別會議,2010年12月3日。
- ↑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發展局,〈立法會十題:限制「發水樓」措施〉[新聞公報],2011年5月25日。
- ↑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馬鞍山線大圍站日後上蓋物業發展的建議道路工程刊憲〉[新聞公報],2011年11月11日。
相關條目[]
外部連結[]
沙田區道路列表 | |
---|---|
沙田市中心、禾輋 | 沙田車站圍、沙田鄉事會路、沙田正街、橫壆街、担杆莆街、白鶴汀街、排頭街、上禾輋路、禾輋街、瀝源街、德厚街、協欣街、豐順街、豐禾里、宜正里、源禾路、文林路、文禮路、獅子山隧道公路、![]() |
大圍、沙田嶺 | 大圍道、大圍隧道、沙田嶺隧道、![]() ![]() |
顯田、紅梅谷、 沙田頭 |
![]() ![]() |
沙田圍、圓洲角、 小瀝源、水泉澳 |
![]() ![]() |
石門、亞公角、 大水坑 |
![]() |
馬鞍山、烏溪沙、 白石半島 |
馬鞍山路、馬鞍山村路、馬鞍山繞道、烏溪沙路、落禾沙里、鞍山里、鞍駿街、鞍源街、鞍超街、鞍祿街、鞍誠街、馬錦街、沙安街、彩沙街、耀沙路、西沙路、富寶路、錦英路、恆康街、恆光街、恆錦街、恆輝街、恆智街、恆明街、恆健街、恆泰路、寧泰路、瑞泰路、喜泰街、沃泰街、保泰街 |
馬料水、科學園、 中文大學 |
大埔公路 - 馬料水段、![]() |
火炭、九肚山、 馬場 |
火炭路、穗禾路、桂地新村路、桂地街、麵房街、麵房里、達業里、穗豐里、麗禾里、美禾圍、文恒街、山尾街、長瀝尾街、河瀝背街、坳背灣街、牛湖托街、鉛礦凹街、黃竹洋街、石榴洞街、拔子窩街、禾上墩街、禾香街、禾盛街、禾穗街、禾寮坑路、松頭下路、樂林路、樂霞坊、樂楓徑、樂蓮徑、樂園徑、樂信徑、樂景街、駿景路、九肚山路、九肚徑、綠怡徑、馬鈴徑、馬樂徑、馬影徑、馬鞅徑、馬鞍徑、雍坪徑、麗坪路、紅橋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