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景嶺(Tiu Keng Leng),位於新界西貢區將軍澳新市鎮西南部,指五桂山東南面和照鏡環山東北面之間的低地,與將軍澳市中心為鄰,現已發展為公屋、居屋與私人屋苑並重的住宅區。
歷史悠久的調景嶺,以往寮屋滿布,青天白日旗遍山,居民以國共內戰後南逃的國民黨軍眷遺民為主,曾以「小台灣」之名著稱於世。隨著香港主權移交以及新市鎮發展,昔日平房區早已消失殆盡。
歷史[]
波平如鏡吊頸嶺[]
調景嶺從前是將軍澳(Junk Bay)海灣西南面的山嶺及海域,附近杳無人煙。因海灣有如圓鏡,海面平靜無波,故被漁民稱為「照鏡環」(Chiu Keng Wan);而山嶺則順理成章地名為「照鏡環山」(Chiu Keng Wan Shan),現仍顯示在地圖上,即將軍澳華人永遠墳場以北標高247米的山峰;亦有陸上居民稱之為「照鏡嶺」,隨後逐漸演變成今日所用的「調景嶺」。
1905年,加籍商人倫尼(Alfred Herbert Rennie)自立門戶,於照鏡嶺開設麵粉廠(廠址即今彩明苑彩富閣一帶),並在1907年正式投產;可惜好景不常,受投資失誤、產品質素欠佳、廠房害蟲肆虐等因素影響,麵粉廠出現虧損。欠下鉅款的倫尼自感眾叛親離,遂在翌年4月14日在距離工廠約3公里處的鯉魚門海峽投海自盡。[1][2]
雖然倫尼死於跳海自盡,然而有好事者當時以訛傳訛,指倫尼乃吊頸自殺而死,故照鏡嶺亦被戲稱為「吊頸嶺」,更逐漸蓋過原名;而調景嶺英文原稱「Rennie's Mill」(倫尼的磨坊)亦由此而來。麵粉廠在1908年停產後由銀行接管,一直荒廢至1925年方遭收購,改建為檢疫站,三年後停用,一再荒廢[3]。1934年10月26日,政府刊憲招標拆卸麵粉廠,[4]廠房亦在次年清拆,留下平地一片。
大江大海小台灣[]
在1949年國共内戰國民黨戰敗後,大批國民黨退伍軍人、眷屬及支持者逃往英國治下的香港,當中部分是台灣國民政府當局無法接濟而被迫留港,並獲港府安置於堅尼地城摩星嶺北坡的公民村。然而,一批親共學生在1950年6月18日端午節當日到公民村難民營一帶跳秧歌舞,意圖作出挑釁,最後雙方發生衝突,流血收場,史稱「秧歌舞事件」。港府為免夜長夢多,匆匆安排船隻於同月26日將8,000名難民分三批從摩星嶺運往吊頸嶺安置。
當時吊頸嶺無電、無自來水、無對外交通,連平地都缺乏。嶺上難民曾自嘲為「鐵嶺遺民」,鐵嶺就指光禿禿、寸草不生的山頭,「遺民」就是他們的故鄉家園落入共產黨手中,又無法隨大隊撤退台灣,被遺落在荒山野嶺。港英政府初時向難民提供一日兩餐救濟,作為在國民政府接收難民或難民自行融入香港社會前的折衷措施。[5][6]
這批留落異地的難民亦認為調景嶺只是暫居之地,待國軍反攻大陸成功,即可回到故園,不再久留於香港,故他們自行撿拾草木搭棚暫時棲身。1962年超級颱風溫黛襲港,調景嶺的草棚小屋在颶風之下數分鐘就掃光了;加上台北國民政府多次發動反攻大陸的計劃失敗,居民因而作長久打算,在重建家園時就把屋建得堅固一點。但港英政府驚怕居民遲早把整個山頭霸了去,於是將調景嶺列為「徒置平房區」,由俗稱「寮仔部」的寮屋管制組逐間登記,其後就不准再擴建;起初居民激烈抗議,認為這是逼遷的前奏。徙置事務處長莫理臣為安撫民心,遂以公開信承諾居民可在調景嶺現有屋宇內永久居留。[7]
自此,大部份難民滯留香港近半個世紀,在調景嶺自成一國,居民一直效忠中華民國,未有完全融入香港社會。以往調景嶺一直洋溢濃厚政治色彩,營後山嶺曾刻上「蔣總統萬歲」大型字樣,而區内亦見不少國民政府常用標語(如「三民主義統一中國」、「莊敬自強」等),區內不少寮屋及平房外長年掛起「青天白日滿地紅」中華民國國旗;每逢中華民國雙十節國慶,嶺內居民均大事慶祝,嶺上漫山旗海,區內學校更放假一天。
「吊頸嶺」一名意義有欠吉利,港府社會局救濟署署長李孑農提出以近音的「調景嶺」取而代之,寓意「調整景況」。[8]
平房區時代道路發展[]
調景嶺對外交通初期極為不便。1956年[3](一說為1953年[5])香港航安小輪公司開闢往返調景嶺大坪碼頭及西灣河碼頭的航線,每半小時一班[5],已是對居民極大恩賜。1951年,經港府社會局統籌,以及黃埔軍校第四期出身的謝御羣率下,開闢了馬路通往鯉魚門,命名為「謝公路」(Hsieh Kung Road)[9]。
靈實肺病療養院創立後,1955年自行修建車路,接駁安達臣道通往九龍市區,以療養院事奉多年之惠施霖牧師(Revd. Sterling Whitener)的妻惠寶琳(Barbara Whitener)之名,取名為「寶琳路」,調景嶺對外交通自此大大改善。寶琳北路落成後,寶琳路調景嶺段改稱寶琳南路,在調景嶺寮屋區清拆一刻,是居民僅有出入途徑。
九巴在1962年1月1日開辦新路線30號,往返調景嶺總站及九龍城碼頭,經清水灣道、安達臣道及寶琳路進出調景嶺。昔日安達臣道及寶琳南路皆彎多路窄,沿途並無合適地點設置中途站,乘客可隨處要求下車,電鐘響起後,車長尋覓安全位置停車,以便乘客落車。
當時調景嶺巴士總站設於1961年建成的調景嶺警署外,被兩重鐵絲網包圍的警署座落山頭醒目位置,並裝設強力軍用探射燈,每晚9時至11時之間,居高臨下向着平房區巡迴照射,加上早年颱風訊號也是懸掛於此,漸漸令警署成為調景嶺平房區的重要地標。警署門口裝設了一座精緻金魚池,往日居民上下車時常駐足觀賞,魚池現今仍在警署閘外。
說到調景嶺,不得不提紮根於該區三十多年的紹榮鋼鐵。香港著名企業家龐鼎元在1958年以50多萬元,向港府購入調景嶺沙灣一幅近50萬呎臨海地皮,1961年正式經營鋼鐵廠,同時為區內居民提供不少就業機會,可省去一大筆交通費用。為方便運送原材料及製成品進出調景嶺與九龍市區,廠房後山有一條私家路直達藍田廣田邨(今澳景路)。
遷拆寮屋成都市[]
1982年,港府宣布在將軍澳灣填海建設新市鎮,調景嶺劃入新市鎮發展範圍;加上1984年《中英聯合聲明》簽訂,由共產黨專政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權鐵定1997年接管香港,一度被中共標籤為「國民黨殘渣餘孽的統治區」的調景嶺寮屋區注定難逃消失的命運;1988年5月港府批准將軍澳第三期發展計畫,調景嶺亦納入其中。
政府於1989年11月在立法局會議上公布,由於須在港口、新機場及相應發展的新市鎮作重大投資,將軍澳第三期發展計劃將會延後;由於該項發展計劃部分與調景嶺公營房屋發展有關,房屋委員會研究可否接手處理調景嶺發展計劃。其後房委會於11月16日原則上通過承擔發展調景嶺土地平整費用及有關基建成本,政府與房委會再作磋商後,於1990年6月接納由房委會接手處理調景嶺發展計劃,房委會須就發展計劃承擔清拆工作、土地平整、敷設公用設施、相關基建工程及重置社區設施的建設成本,並於1992年撥款六億七千七百萬元,進行發展所需工程。[10]
當局於1991年公布清拆調景嶺安排,工程本來預期在1993年開始,使該區第一期公屋建設不遲於2001年3月完成[11]。可是,居民強烈反對有關發展計劃,對當局於1992年12月公布按一般寮屋清拆計算賠償金大表不滿,又以1962年莫理臣「可永久居留」的承諾與政府對簿公堂[12]。結果政府敗訴,須與居民商討賠償安排,當局先後於1994年及1995年兩次提高補償金額。經過各方多輪磋商,一些法律爭議、賠償金額與安置問題最後得以圓滿解決,大部分居民遷居坑口厚德邨德裕樓、德安樓,或明德邨明覺樓及明道樓[13],約200名居民遷至筲箕灣居屋東熹苑[14],其餘6,500名居民則散落在全港各區公屋及中轉房屋單位。[15]
港府在1995年4月4日宣布清拆調景嶺平房區,並於1996年4月至7月展開搬遷行動,在清拆當日房屋署職員遇上少數示威者極力反對,其中一名示威者更從調景嶺中學高處飛身躍下,弄傷一名在場維持秩序的警員,這件事亦成為翌日全港報章的頭條新聞[16]。
調景嶺遷置行動,最後在1996年8月29日完成,有46年歷史的調景嶺平房區,自此可謂告一段落,以往「小台灣」一切遺跡經已消失殆盡,只餘下1999年改作普賢佛院的調景嶺警署仍然屹立山上,見證調景嶺的滄桑。
新市鎮時代[]
調景嶺平房區全面清拆後,成為將軍澳第三期發展計劃其中一部份,寶琳南路下大片山坡遭夷為平地,把所得泥土填平前面海灣,興建約12,000個公屋及居屋單位,調景嶺新區53公頃土地的跨世紀發展大計亦由此起。
紹榮鋼鐵在1996年1月正式停產,廠房遷往屯門踏石角龍耀街;到年底和政府達成協議,交還五十三萬九千多方呎廠房地皮給政府作公路建設,以換取將軍澳五萬零一百四十五點四平方米住宅用地,但紹榮須補地價五十八億五千三百萬[17]。新鴻基和太古地產對紹榮的土地有興趣,雙方多次洽商,最後紹榮於1997年以127億元出售調景嶺地皮予新鴻基及太古,興建大型屋苑「維景灣畔」;昔日廠房後山通往藍田的私家路,亦成為今天維景灣畔後山的澳景路。
另一邊廂,房屋署在從前「大坪」——即先後用作倫尼麵粉廠房,以及後來香港調景嶺中學所處的海濱平地興建「彩明苑」,已於2001年4月入伙。翌年8月, 地鐵
將軍澳支綫通車,
調景嶺站成為
將軍澳綫與
觀塘綫的轉車站。調景嶺站上蓋項目「都會駅」在2006年竣工,開售時樓盤名稱的日文漢字「駅」(即繁體中文的「驛」)引起一輪爭議。
當局原擬在調景嶺平房區舊址西面興建居屋,並預定屋苑名稱為「健明苑」;受政府停售居屋政策影響,該11座居屋最終悉數改作公屋出租,並改稱「健明邨」,於2003年10月入伙;位於調景嶺西南部的善明邨在2011年亦告竣工。大批市民悉數遷到新居後,對社區設施的需求驟增,政府在2005年撥出彩明苑對面的將軍澳74區地段予職業訓練局建置校舍,用作香港專業教育學院李惠利分校及香港知專設計學院,於2010年啟用。至於學院旁邊空地,現已建成調景嶺體育館和調景嶺公共圖書館。
事實上,維景灣畔對開海灣是整個將軍澳發展計劃填海工程最後一部分,2000年展開工程[18],並於兩年後完竣;自此調景嶺與將軍澳市中心海岸連成一線,成為將軍澳新市鎮擴展部分。座落寶順路尚德邨以北山坡的靈實醫院,是調景嶺區唯一留在原地,並一直以原有用途運作的建築物。
街道結構[]
調景嶺主要街道包括東面連接寶邑路的翠嶺路,以及東北面止於寶順路與唐明街交界迴旋處的景嶺路,兩條道路在 港鐵調景嶺站旁交匯。維景灣畔另有澳景路,由屋苑南部經五桂山及照鏡環山之間山坳通往藍田。然而,與該苑無關的一般車輛不能使用該道路。
全長1.8公里的將軍澳跨灣連接路,乃附設單車徑和行人路的雙線雙程分隔車道,以高架橋方式橫跨將軍澳灣,連接調景嶺和日出康城。主橋工程於2018年7月12日展開,預計2022年通車。未來,跨灣連接路與將軍澳—藍田隧道連成一線,方便日出康城與將軍澳南車輛直達東九龍,而無須行經環保大道及將軍澳隧道,從而紓緩這些道路於繁忙時間的交通負荷。
將軍澳藍田隧道建造工程已於2016年7月11日展開,連接將軍澳寶順路、東區海底隧道、觀塘茶果嶺道,全長約4.2公里,最主要部分是為了穿越分隔觀塘及將軍澳的照鏡環山,建造長約2.2公里的行車隧道,成為連接將軍澳與東九龍的新增主要通道。[19]
受地理環境所限,將藍隧道不設收費廣場。政府公布率先在將藍隧道實施「不停車繳費系統」,讓車輛無須在收費亭停車亦可繳付隧道費,運輸署計劃在2020年第三季開始向登記車主派發車內感應器,首個車內感應器將會免費,亦不會額外收取行政費或月費。
相關條目[]
註釋及參考資料
- ↑ Memorable Manitobans: Alfred Herbert Rennie (1857-1908)
- ↑ 書若蜉蝣:稅關遺址與井欄樹村,文匯報2018年8月11日
- ↑ 3.0 3.1 藍安偉(2006):《Rennie's Mill: the origin and evolution of a special enclave in Hong Kong》。香港大學亞洲研究系哲學博士論文。
- ↑ 憲示S371號,《香港政府憲報》,1934年10月26日。
- ↑ 5.0 5.1 5.2 計超,《荒原上的遺民——調景嶺的滄桑歲月與愛的軌迹》(香港:印象文字,2013年)
- ↑ 《大江大海一九四九》,龍應台著,2009年,天下雜誌出版
- ↑ 明報:調景嶺 寶島痕迹,2013年8月4日
- ↑ 胡春惠主訪,《香港調景嶺營的誕生與消失—張寒松等先生訪談錄》(台北縣:國史館,1997年),第19頁。
- ↑ 吳建平主編,《調景嶺義民反共奮鬥史實》(台北市:寰聲文化出版社,1958年),第114頁。
- ↑ 調景嶺發展計劃的最新發展成本及財政安排,香港房屋委員會議事備忘錄,2000年10月4日
- ↑ 調景嶺與我,房委會刊物《互信》,2010年6月25日
- ↑ 清拆調景嶺政府賠償,Peter Tsang Blogger,2014年3月18日
- ↑ 胡春惠,第187頁。
- ↑ 胡春惠,第170頁。
- ↑ 立法會財務委員會討論文件:基本工程儲備基金,總目701-土地徵用,新分目「向前調景嶺平房區居民發放的特別補償金」,1998年4月3日。
- ↑ 劉啓雄:盡心公屋發展四十年,房委會刊物《互信》,2009年8月14日
- ↑ 〈紹榮拒付三億五印花稅敗訴〉,《星島日報》,2001年11月23日。
- ↑ 324CL—將軍澳發展計劃第3期餘下工程,立法會規劃地政及工程事務委員會審議文件,1999年12月9日
- ↑ 〈將軍澳-藍田隧道今天動工〉,將軍澳–藍田隧道網站,2016年7月11日。
外部連結[]
- 調景嶺:香港「小臺灣」的起源與變遷,1950-1970年代,楊孟軒,《臺灣史研究》第十八卷第一期,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 香港歷史系列II 第八集 調景嶺歲月part1,香港電台。
- 香港歷史系列II 第八集 調景嶺歲月part2,香港電台。
- 1999年調景嶺發展區全貌,香港房屋委員會
- 香港學生輔助會官網:本會歷史,該會前身為1960年成立的「調景嶺學生輔助社」
- 2003年12月17日蘋果日報:大海變市鎮 古廢堡看今日將軍澳,內含調景嶺由六十年代至千禧年代的相片
西貢區道路列表 | |
---|---|
西貢市中心、對面海、 大網仔、北潭涌、糧船洲 |
普通道、西貢鄉事會里、西貢大街、西貢正街、西貢道、西橫巷、德隆前街、西貢海傍街、西貢海傍廣場、西貢醫局街、油麻莆街、市場街、橫街、萬年街、年春街、宜春街、灣景街、沙咀街、惠民路、福民路、親民街、敬民街、翠塘路、灰窰里、康年徑、康定路、康村路、康健路、康富路、華福街、華歡街、華容路、美裕街、美福街、美源街、美德街、木棉山路、竹洋路、龍尾村路、山寮下路、大網仔路、西沙路、鳳秀路、早禾路、仁義路、武英路、志輝徑、北潭路、西貢萬宜路、西貢西灣路 |
蠔涌、白沙灣、菠蘿輋 | 西貢公路、新西貢公路、南圍路、南邊圍路、窩美紅棉路、莫遮輋路、響鐘路、蠔涌路、蠔涌北路、蠔涌村(各巷)、界咸路、大藍湖路、鹿祥路、鹿尾村路、鹿尾里、慶徑石路、白沙灣街、滘西新村路、孟公窩路、大涌口路、打蠔墩路、上圍里、輋徑篤路、北港路、北港坳路、躉場路、菠蘿輋路、菠蘿輋徑、甲邊朗上里、甲邊朗中里、甲邊朗下里、南山里、徑棚下路、隔坑墩路 |
飛鵝山、井欄樹、壁屋、 大埔仔、銀線灣、孟公屋、清水灣 |
清水灣道、飛鵝山道、飛霞路、飛雲路、嵐霞路、百花林路、炭山路、甘澍路、嘉澍路、白石窩新村路、白石臺路、忠賢里、碧翠路、壁屋村路、竹角路、大學道、銀影路、銀湖路、銀臺路、銀岬路、銀巒路、銀綫灣道、銀星徑、銀泉徑、安寧徑、翡翠里、寶石里、碧沙路、亞公灣路、孟公屋路、坑口永隆路、大坑口路、小坑口路、柏濤徑、曉波徑、下洋路、下洋新村路、兩塊田上路、兩塊田下路、檳榔灣路、相思灣路、龍蝦灣路、茅圃路、容容路、志盛路、大坳門路、大環頭路、布袋澳村路 |
坑口、百勝角、工業邨、 日出康城 |
坑口道、影業路、昭信路、田洲路、銀澳路、重華路、培成路、培成里、常寧路、寶寧路、寶寧里、寶順路、集福路、庭和里、寓安里、文曲里、名成街、環保大道、蓬萊路、蓬萊徑、百勝角路、石角路、康城路、環澳路、駿日街、駿昌街、駿昇街、駿光街、駿盈街、駿才街、駿宏街、將軍澳跨灣連接路 |
將軍澳市中心、調景嶺 | 靈實路、靈康路、寶琳南路、寶康路、寶順路、寶邑路、景嶺路、翠嶺路、翠嶺里、翠善街、至善街、彩明街、唐明街、唐俊街、唐德街、唐賢街、嶺光街、勤學里、澳景路 |
寶林、翠林、魷魚灣、 馬游塘、茅湖仔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