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屋(So Uk),位於九龍深水埗區長沙灣順寧道以北,是區內其中一個住宅區,涵蓋蘇屋邨、李鄭屋邨、寶熙苑、寶麗苑。
廣義來說,青山道以北、明愛醫院以東、九龍道與大埔道以西的住宅群,亦納入蘇屋範圍。
歷史[]
蘇屋及李鄭屋得名自從前區內三條村落,分別為蘇屋村、李屋村及鄭屋村,早在清朝已有史料記載。日佔重光後,此處主要為木屋區和西洋菜田。國共內戰期間,不少大陸居民逃亡至深水埗,在山邊自行搭建寮屋。
1952年,香港房屋協會興建的「上李屋邨」落成。翌年聖誕夜石硤尾發生大火後,殖民地政府大舉清拆寮屋,建七層高徙置大廈。1955年8月9日準備興建李鄭屋徙置區的建築工人,在近東京街尾山坡,無意中發現一座東漢墓穴,成為香港2,000年前已有中華文明傳入之鐵證。該墓穴經整修後,闢為李鄭屋漢墓博物館,開放供市民參觀;但代價是李鄭屋徙置區少了兩座大廈,約一千個單位,足夠安置幾千人[1]。1956年10月10日,李鄭屋徙置區第10座一名職員因為撕下了國民黨旗,引發為期3日的「雙十暴動」。
蘇屋寮屋區在1950年代中葉遷拆,屋宇建設委員會(屋建會,香港房屋委員會前身)隨即展開蘇屋邨建築工程,是繼北角邨及西環邨後策劃建設的第三個屋邨,在當時被譽為遠東地區規模最大的地區性住宅計劃,建築費超過5000萬港元,由五大建築師樓聯合興建,其中由甘洺(Eric Cumine)建築師樓負責整體規劃。蘇屋邨由南至北順山勢而建,樓宇分佈在不同高度的平台上,使大部分單位均可向南及享有海景。全數16幢樓宇都以花卉命名,以呼應屋邨的名字——「蘇」(可解作一種香草)。
海棠樓為蘇屋邨第一期
蘇屋邨共分5期興建,建築工程在1955年展開,首期(杜鵑樓、海棠樓及茶花樓)於1960年11月落成,隨後各期於1961年至1963年陸續入伙。1961年英國皇室雅麗珊郡主訪港,到訪蘇屋邨並親自種下一棵學名「魚木」的樹,因此居民們也稱它「公主樹」。至於巴士總站,也於1964年左右啟用。
李鄭屋徙置區19座七層大廈於1984年完成清拆,第12座重建為居屋寶熙苑,1993年落成;其餘各座重建成10座標準樓宇組成的李鄭屋邨,於1984至1990年落成,各樓宇俱以中國傳統美德命名。此外,房委會亦於1987年在保安道興建另一居屋屋苑寶麗苑,基座附設保安道市政大廈,設有街市、圖書館等社區設施。
蘇屋邨重建計劃[]
經過歲月洗禮,屋邨設施逐漸老化,加上維修成本不划算,房委會於2006年3月30日公布分兩期清拆歷史逾40年的蘇屋邨。第1期在2009年7月完成,拆卸邨內道路以北山坡上的10幢大廈[2];第2期在2011年8月展開,拆卸位於較低平台上的6幢大廈(杜鵑樓、海棠樓、茶花樓、百合樓、彩雀樓及荷花樓)。受第1期清拆影響的住戶,遷往2008年2月落成的元州邨第2和第4期;而第2期重建戶,則遷往2012年落成、位於的東京街的「長沙灣分層工廠大廈重建地盤」,即元州邨第5期[3]。房屋署亦提早搬遷蘇屋邨人口,把部分居民調遷到富昌邨和海麗邨。[4]
蘇屋邨重建工程在2013年初展開[5],興建共14棟公屋,預計2016至2019年分批落成,提供合共6,985個租住公屋單位,供約19,500居民入住。前蘇屋邨依斜坡而建,房委會在重建屋邨時亦承傳舊有設計概念,採用了梯級式高度設計,位於街道水平的樓宇、零售和社區設施建築物較矮,既有層次感,同時保留社區特色,亦可以方便居民,增加住戶歸屬感。
舊日蘇屋邨多項特色地誌,包括舊屋邨辦事處的石屋、前楓林樓地下和一樓,以及「蘇屋三寶」——白屋仔、燕子亭及印有「蘇屋邨」三字的金漆大門牌[6],全數得以保留。位於綠柳樓側的白屋仔,又稱火水屋,昔日曾用作售賣火水,復修後重新油上白漆,日後可作零售餐飲之用;櫻桃樓旁燕子亭的弧形涼亭天花,於1983年由畫師麥榮繪畫了以全邨景貌為主題的大型壁畫;復修後的涼亭亦由麥先生重新上色,回復當年風貌;楓林樓其中4個單位,將改作展覽室,擺放一些舊家具及本地藝術家展品,而舊屋邨辦事處亦改作為郵政局。至於「蘇屋邨」金漆大門牌,將於第二期完工後重置。[7]
蘇屋邨重建計劃第一期涉及7座住宅樓宇,沿用舊屋邨樓宇名稱;其中蘭花樓、壽菊樓、牡丹樓、金松樓、綠柳樓和櫻桃樓,樓高22至29層不等,提供2,917個公屋單位,供約7,600居民入住,於2016年9月下旬陸續入伙[8],樓高7層的蘇屋社區綜合服務大樓、升降機塔和有蓋接駁行人天橋亦同步啟用,連接保安道和長發街,使居民出入暢通無阻。第一期最後一幢大廈茶花樓,於2018年8月10日開始入伙[9],亦象徵第一期七座住宅大廈經已全部完成,共提供3,291個單位。
第二期另有七座住宅大廈共3,694個單位,計有荷花樓、百合樓、彩雀樓、劍蘭樓、石竹樓、杜鵑樓、海棠樓,以及樓高兩層共設有31個商舖的蘇屋商場。原定2018年第二季完工的蘇屋邨第二期六幢大廈,因中電鋪設電纜工程延誤,預計9月中竣工[10]。繼第二期第一部分四幢住宅大廈:劍蘭樓、石竹樓、杜鵑樓、海棠樓於2019年2月中陸續入伙,蘇屋邨最後三座住宅大廈——荷花樓、百合樓和彩雀樓緊接於2月21日開始入伙,亦標誌着整個蘇屋邨重建計劃經已完成。[11]
圖集[]
註釋及參考資料
- ↑ 紅人熱事——穿越口述歷史 李鄭屋古墓 生不逢時,頭條日報,2017年9月11日
- ↑ 包括楓林樓、丁香樓、金松樓、綠柳樓、櫻桃樓、劍蘭樓、石竹樓、壽菊樓、蘭花樓及牡丹樓。
- ↑ 蘇屋邨重建戶分期搬遷,政府新聞網,2006年5月25日
- ↑ 房委會公布清拆蘇屋邨的安排,政府新聞公報,2006年5月25日
- ↑ 星島日報:蘇屋邨重建增1660單位,2009年3月4日。
- ↑ 得獎攝影師廿萬照片 揮寫屋邨進化史,明周文化,2018年3月22日
- ↑ 蘇屋重建展新姿 (上),am730,2018年7月4日
- ↑ 蘇屋邨重建計劃第一期落成,政府新聞公報,2016年8月31日
- ↑ 蘇屋邨茶花樓今起入伙,政府新聞公報,2018年8月10日
- ↑ 蘇屋邨重建 工程多阻滯,東方日報,2018年7月14日
- ↑ 蘇屋邨完成重建最後三座入伙,政府新聞公報,2019年2月20日
相關條目[]
前屋宇建設委員會轄下屋邨[]
外部連結[]
- 香港房屋協會網站:上李屋
- 在深水埗和觀塘設立安老及康復服務設施,以及就獎券基金項目提供年度匯報的安排,立法會福利事務委員會,2018年7月9日(內含深水埗蘇屋邨重建項目用地平面圖)
深水埗區道路列表 | |
---|---|
荔枝角、美孚、 昂船洲、南昌站 |
蝴蝶谷道、荔枝角大橋、荔枝角道、荔灣道、美荔道、景荔徑、吉利徑、百老匯街、蘭秀道、恒柏道、萬事達廣場、月輪街、寶輪街、荔寶路、志昂路、昂船路、昂船洲大橋、連翔道、深旺道、深盛路、海麗街、海達街、荔盈街、批發市場街、英華街、興華街西、發祥街西、東京街西、欽州街西、西邨路 |
長沙灣、蘇屋 | 長沙灣道、長沙灣徑、青山道、九龍道、汝州西街、大南西街、醫局西街、通州西街、長裕街、長義街、長順街、長荔街、長茂街、長發街、文發街、發祥街、丹荔街、荔發街、荔康街、興華街、昌華街、福華街、福榮街、幸福街、幸祥街、通州街、欽州街、元州街、僑蔭街、營盤街、東沙島街、永隆街、永明街、永康街、永德路、永愛道、順寧道、懷惠道、保安道、廣利道、廣成街、丁香街、彩雀街、蘭花街、集輝街、光昌街、瓊林街、甘泉街、東京街 |
深水埗 | 深旺道、海輝道、連翔道、聚魚道、欽州街西、昌新里、通州街、界限街、海壇街、醫局街、大南街、九江街、石硤尾街、南昌街、基隆街、桂林街、汝州街、欽州街、元州街、鴨寮街、福華街、福榮街、大埔道、白楊街、楓樹街、黃竹街、北河街、東京街 |
石硤尾、大窩坪、金山 | 龍翔道、龍欣道、龍悅道、龍駒道、龍坪道、延坪道、大窩坪道、鳳坪里、澤安道、澤安道南、南山邨道、南昌街、白雲街、白田街、白楊街、偉倫街、偉智街、偉智里、培德街、窩仔街、巴域街、耀東街、北河街、西洋菜北街、西洋菜里、大埔道、大埔公路 - 琵琶山段、郝德傑道 |
又一村 | 又一居道、達之路、達康路、歌和老街、桃源街、花圃街、瑰麗路、玫瑰街、海棠路、地錦路、紫藤路、高槐路、雀橋街、石竹路、玉蘭路、丹桂路、壽菊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