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信街(Wa Shun Street),位於九龍半島九龍城區紅磡,西始紅鸞道近船景街,經過粵港直通巴士總站、紅磡華信街公共巴士收費停車場、黃埔花園百合苑,東迄道路盡頭的紅磡(北)渡輪碼頭。
地處紅磡灣的仁勇街、愛景街、建灣街與華信街,被指以四條街道名稱之首字併合成「仁愛建華」,有人認為這安排疑似歌頌前任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董建華先生。
歷史[]
政府1980年代末發展紅磡灣,在舊紅磡碼頭對開海域進行填海工程,1991年初紅磡渡輪碼頭遷至現時黃埔花園百合苑對開。新碼頭外的巴士總站在1990年建造,官方名稱為「紅磡灣填海區巴士總站」(Hung Hom Bay Reclamation Bus Terminus),翌年3月9日啟用[1],巴士路線則於3月17日遷進。
全新紅磡碼頭巴士總站屬臨時性質,附設11組平行並排的候車月台與停車處,其中八個是巴士總站,其餘三個分別是的士站、專綫小巴總站和一般上落客貨處,所有車輛一律駛經華信街往返紅鸞道。在華信街2號一幅面積約2380平方米的土地設有過境巴士總站,運輸署自2000年12月1日起以直接批出的短期租約批租予粵港汽車運輸聯營有限公司,並按季續約。[2]
紅磡碼頭巴士總站永久停用[]
1990年完成的《中九龍交通研究》,建議在紅磡灣填海區東面闢建公共運輸交匯處,並於1996年10月4日獲提升為乙級工程,計畫後來卻不了了之。
政府2002年提出在紅磡灣紅鸞道與建灣街交界以東,即九龍內地段11111號商業發展項目[3]地面興建一個永久公共運輸交匯處,設有10個鋸齒形巴士停車處和20個巴士輪候處的巴士總站、1個專綫小巴停車處等,以服務紅磡灣填海區多個住宅和商業發展項目。當局在6月5日向立法會申請撥款4740萬元,並於7月獲財務委員會批准[4],擬於同年10月賣地起計半年內開展工程,預計2006年底完成。
到2006年12月,規劃署以共建維港委員會對維港兩岸地區進行研究為基礎,進行「紅磡地區研究」,為改善紅磡海旁地區擬定全面規劃建議[5]。現有紅磡碼頭巴士總站土地改劃為地區休憩用地,並於鄰接紅鸞道與華信街交界、即九龍內地段11205號酒店用地重置新的公共運輸交匯處[6]。香格里拉集團於2011年12月爆冷投得該酒店地皮[7],令長江實業紅磡區內經營多年的商住及酒店王國被割裂。
經過多年工程,位於紅磡灣紅鸞道38號的「香港嘉里酒店」(Kerry Hotel Hong Kong)在2017年4月28日開業。酒店基座的公共運輸交匯處獲命名為「紅鸞道公共運輸交匯處」,於2019年1月11日下午六時正啟用,從而騰出紅磡碼頭巴士總站的土地,用作興建都會公園。原本在華信街口的交通燈已移除,改為設於新公共運輸交匯處出入口。
紅磡碼頭巴士總站停用已近一年,站內各條車坑的候車亭已於2020年拆除,而車坑卻原封不動,不少市民利用站內空間休息甚至進行球類運動。目前,紅磡渡輪碼頭近華信街設有「的士及公共小型巴士除外」的上落客貨區,供車輛作上落客貨之用。該處設有相關交通標誌提示駕駛人士,而在鄰近位置亦設有「不准停車限制區」,限制車輛在指定時間進行上落客貨活動,以達到交通暢通之目的。此外,華信街現設有短期租約停車場,供旅遊巴使用[8]。由於紅鸞道公共運輸交匯處沒有提供非專營巴士泊位,數條往返屯門區的居民巴士路線仍舊在碼頭總站未封閉地方上落客。
平面圖[]
交通意外[]
圖集[]
註釋及參考資料
- ↑ 第803至805號公告,香港政府憲報第133卷第10期,1991年3月8日。
- ↑ 有關紅磡都市公園的擬議市場意向調查,九龍城區議會轄下文娛康樂及地區設施管理委員會第69/18號文件,2018年11月。
- ↑ 現已建成「One HarbourGate」
- ↑ 立法會財務委員會(結果) -- 2002年7月15日
- ↑ 紅磡地區研究摘要,規劃署,2008年4月
- ↑ 城市規劃委員會:關乎申請編號A/K9/260的擬議用途/發展的概括發展規範
- ↑ 〈紅磡灣酒店地小檔案〉,《文匯報》,2011年12月23日。
- ↑ 有關紅磡碼頭巴士總站出現大量違例泊車事宜,九龍城區議會轄下交通及運輸事務委員會第十九次會議工作進度報告,2019年1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