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士敦道(Johnston Road),位於香港島灣仔區灣仔,東始軒尼詩道/史釗域道/克街交界,經過茂羅街、巴路士街、富薈灣仔酒店、譚臣道、華懋莊士敦廣場、灣仔道/菲林明道、大有大廈、三角街、太和街、太極軒 138(前龍門大酒樓)、石水渠街、柯布連道、太原街、修頓室內場館、春園街、利東街、囍滙第一座、廈門街、囍寓、汕頭街、大王東街/盧押道、和昌大押、嘉薈軒、船街、聯發街、譚臣道、York Place、機利臣街/分域街、循道衛理大廈、李節街、蘭杜街路口,西達晏頓街/軒尼詩道交界,是電車行經灣仔的主要街道。
昔日,這條街道為灣仔一條海旁道路,名為「海旁東」。其後,正式命名為「莊士敦道」,用以紀念本港第一任副港督莊士敦(Alexander Robert Johnston)[1]。
歷史[]
早於香港開埠(1841年)之前,灣仔海岸線位於現今皇后大道東附近,即現今洪聖廟、石水渠街和船街對開已是海旁。為了增加土地,殖民政府把灣仔山頭泥土倒進海旁,建成了皇后大道灣仔段。在1843年灣仔地圖上,已出現了「海濱路」(Strand Road)。
海旁東[]
第四任港督寶靈(John Bowring)(任期1854-1859),為了解決土地不敷應用的問題,他首先提出填海造地,積極拓展灣仔及銅鑼灣一帶。1856年2月25日,殖民政府成立專責委員會,計劃由中區至東角,建築長4哩,闊50呎的海旁大道;但這計劃受到臨海土地業主(包括顛地John Dent)的猛烈批評而遭擱置。其後殖民政府延長了海濱路,並改名為「海旁東」(Praya East)。
1874年9月22日發生的大風災,摧毀了香港不少海堤。第七任港督堅尼地(Arthur Edward Kennedy)(任期1872-1877)提議修築海堤之餘,亦提出填海計畫,擴闊了整條海旁路,工程至1880年代才完成。新的海旁路由德輔道中延伸至灣仔道,沿用海旁東名稱。
莊士敦道[]
灣仔1921-1929年的填海工程,先後填出了軒尼詩道、駱克道、謝斐道、高士打道及貫穿其間的各縱向街道。填海工程完成後,海旁東失去沿海地位,道路正式易名為「莊士敦道」。
1998年3月7日,香港仔至灣仔巴士專用線試驗計劃第2A期正式實施,沿軒尼詩道東行往南區的六條巴士路線,包括城巴37B、75、90、97、590及94X,不再途經菲林明道,改經分域街南行及莊士敦道東行往灣仔道。
圖集[]
註釋及參考資料
- ↑ 砵甸乍爵士為第一任港督
相關條目[]
外部連結[]
- 消失中的海岸線:灣仔,香港舊照片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