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皇道(King's Road),位於港島東區,西起高士威道/興發街交界,經過銅鑼灣道/天后廟道、天后站公共運輸交匯處出口、留仙街、銀幕街、琉璃街、清風街、永興街、水星街、木星街、蜆殼街、康福臺、油街、康澤花園、艇街、大強街/炮台山道、國都廣場、電廠街、皇都大廈、熙和街/長康街、北角道/北景街、明園西街、糖水道、新都城大廈、錦屏街、已結業的新光戲院、書局街、琴行街、港運城、電照街、健威花園、民康街/健康西街、健康中街/東區走廊支路、健康東街、模範里、北角海逸酒店、模範邨、渣華道、民新街、芬尼街、糖廠街、太古坊德宏大廈、濱海街、柏架山道近鰂魚涌街、華蘭路、祐民街、惠安苑、基利路、船塢里、康山道近康安街、康山花園、太古城中心、康山道天橋路口,東達筲箕灣道/太古城道交界。
作為東區交通大動脈,英皇道將銅鑼灣、炮台山、北角、鰂魚涌與西灣河串連起來。除了康山花園北面路段之外,其餘英皇道路面中央鋪有電車路軌,並於個別路段設有電車站。基於道路設計問題,該段西行線並無公共交通途經。
歷史[]
昔日,筲箕灣道貫通銅鑼灣至筲箕灣一帶。1935年,香港政府為了慶祝英皇喬治五世銀禧紀念大典,於6月21日將北角至西灣河一段改名為「英皇道」。其後,電車公司在道路中央鋪設兩條軌道,取代原有電氣道單軌行車安排。在二次大戰香港日治時期,英皇道亦曾短暫易名為「豐國通」,取其富國之道的意思。
英皇道的誕生,帶動了北角發展,成為新興工業區。1959年,當局進行英皇道擴闊工程。
英皇道公共交通優先措施[]
仁孚集團主席蘇偉澤1981年初向當局獻計,提出一個「潮水式交通流動」計劃,並認為政府可先試三數天,然後再作出評價。
他的理論是主要提倡在早上交通繁忙時間大部份汽車從笑筲灣湧往中環上班之時,不妨祗留一條行車綫及電車行車綫均開放給西行專線向筲箕灣方面駛去,其餘各均開放往中環的西行綫。換言之英皇道合共6條行車綫之中,便改為四綫開向中區,兩綫開向筲箕灣;直至汽車在黃昏下班時間駛往港島東區太古城、筲箕灣、柴灣區時,則可與早上相反,四綫供予東行綫、兩綫給予西行綫。
他透露當時世界上很多地方都普遍實行這種潮水式交通流動計劃,例如雪梨的跨海天橋、瑞典斯德哥爾摩的鬧市,以及西德一些城市等,根本無需巴士或電車專用線。
他認為實行此計劃並無實際困難,祇要派出交通警員依時在路綫上擺放膠雪糕筒,指導汽車駛入適當的路綫便可;他相信同時間有四條行車綫供各類車輛行駛,行車速度必然大爲流暢。
當記者問交通繁忙時間結束後,將上四下二的行車綫形式恢復爲上下行各三綫行車,是否會產生混亂時,蘇偉澤認爲絕無困難;他解釋只要在路口各行車綫上架起一個燈號,以綠色箭咀表示繼續批准行駛,紅交叉示意不能再行駛,此舉這到交接時間時會立刻開亮交义標緻,直至全條行車綫的車輛駛離後,便讓反方向車輛駛入,並恢復原有模式。
他指責運輸署長考慮繁忙時間禁止私家車行駛的計劃並切不實際,認為限制亦只能禁止行駛緩慢的貨車及地盤泥頭車。
蘇氏在三年前曾把上述計劃呈交政府考慮,惟當時以人手不足為理由而拒絕接納,故他重新把計劃寄給運輸署署長研究。[1]
有傳媒曾在私下聆廳的士司機是提出有關建議,因此認為當局可加以考慮,並且不妨試行;同時若其方案可行便有不一定的效果,故須密切留意情况。[2]
英皇道單程迴旋交通系統[]
踏入八十年代,東區走廊及地鐵 港島綫竣工前,英皇道沿途交通擠塞情況嚴重。有見及此,政府於1982年7月起在北角英皇道、電氣道及渣華道實施單向行車,並將部分路段劃為所有機動車輛禁區。[3][4]
- 巴士、公共小型巴士及經運輸署署長書面許可者除外之所有機動車輛禁區:
- 英皇道介於銀幕街與琉璃街之東行行車道。
- 永興街介於電氣道與英皇道之東行行車道。
- 巴士、公共小型巴士必須前往區內者及經運輸署署長書面許可者除外之所有機動車禁區:
- 英皇道介於琉璃街與大強街之東行行車道。
- 英皇道介於健康東街與渣華道之東行行車道。
- 巴士、必須前往區內者及經運輸署署長書面許可者除外之所有機動車輛禁區:英皇道介於北角道與電照街之東行行車道。
- 巴士及經運輸署署長書面許可者除外之所有機動車輛禁區:
- 英皇道介於電照街與健康東街之東行行車道。
- 英皇道東行行車道上之機動車輛一律禁止駛入英皇道與渣華道交界處以東之英皇道。
在「英皇道單程迴旋交通系統」(King's Road — Gyratory System)下,把歌頓道以北的電氣道及渣華道改為單程東行;介乎銀幕街至渣華道模範邨之間一段英皇道東行線只准巴士、小巴、電車和前往沿途地點的車輛使用;而北角道至電照街之間只准專營巴士、電車及前往沿途地點的車輛使用(領有相關許可證的車輛則不在此限);民康街至健康東街一段英皇道東行,更只准巴士及電車行駛。
從此,其他東行車輛須使用電氣道和渣華道,而英皇道僅餘西行線供所有車輛使用;隨後電車路軌獲遷移到路面北面,以騰出多一條西行行車綫。英皇道路段由1982年11月19日07:00起每日劃為所有機動車輛禁區:[5]
- 西行電車路軌由其與芬尼街交界處以西大約100米處起至同一交界處以西約135米一段行車線;
- 東行電車路軌由其與芬尼街交界處以西大約174米處起至交界處以約140米之一段行車線。
另外,當局改善多個路口設計,以及在英皇道沿途興建多組行人天橋,作為解決交通擠塞問題措施之一。
署方同時刊憲將英皇道介糖廠街交界處至柏架山道以西30米處之一段東行路旁行車線,在1982年11月19日07:00起每日上午7時至10:00及16:00至19:00劃為除巴士外所有機動車輛的禁區。[6]同時位於下開各道路於每日上午7時至上午9時及下午5時至下午7時除巴士外的車輛一律不准駛入之禁區將予以撤銷:
- 英皇道介於渣華道與芬尼街之間之一段東行旁路行車線;
- 英皇道介於門牌1067號與太古城道之間之一段東行路旁行車線;
- 英皇道介於太古城道與門牌1092號之間之一段西行路旁行車線;
- 英皇道介於柏架山道與民新街之間之一段西行路旁行車線。
隨着港島運輸基礎設施發展,特別是東區走廊自1984年開始分階段落成,英皇道車輛流量已經減少,由糖廠街至柏架山道一段東行路旁每日繁忙時間實施的巴士專綫,已於1988年2月13日起撤銷。[7][8]
重建工程[]
建於二戰之前的英皇道,設計上未能配合沿線各區急速發展,八十年代路面損壞程度顯示,英皇道亟待重建。有見及此,路政署於1989年6月14日批出一份價值5,500萬元合約與金門建築,以重建英皇道介乎銅鑼灣天后廟道至鰂魚涌康山道(東)之間路段。[9]
全長3.8公里的道路重建工程分四期進行,還包括以下工程:
- 在英皇道/天后廟道、炮台山道、糖水道、柏架山道交界處附近,修改英皇道設計及
電車路軌位置,以增加上述各路口交通流量;
- 擴闊留仙街與琉璃街之間一段英皇道;
- 擴建現有在電照街、柏架山道的行人天橋;
- 在渣華道近民康街處為市政局興建一個臨時遊樂場。
1998年改善交通擠塞措施[]
調整路面及巴士站設計、巴士路線改道[]
為了理順東區交通情況,運輸署計劃於1998年10月下旬在介乎永興街與琴行街之間一段英皇道東行實施第一階段改善交通擠塞措施,包括:[10]
- 5條往東區海底隧道的過海路線在英皇道近琴行街交界以西的巴士站,遷移至新光戲院外,以增加及改善路口交通流量;最後延至2001年5月6日才實施[11];
- 炮台山道及電廠街之間巴士站向東移,以免阻塞炮台山道與英皇道東行交界的交通;
- 延長及擴闊七海商業中心外的巴士灣,以容納更多巴士及方便車輛「爬頭」;
- 開放下列兩段電車線供巴士使用,令毗鄰巴士站的巴士可於上落客後「爬頭」:
至於第二階段措施,計劃將原行走英皇道東行的6條巴士線改經北角道及渣華道前往北角碼頭,計有10、23、38、42、63與65線;運輸署視乎第一階段成效,再決定是否推行上述措施。最終署方擱置推行第二段措施,反而在計劃以外的41A線卻於1999年2月14日起改道行駛,往北角方向到達炮台山道後改為直駛大強街,右轉電氣道及渣華道前往北角碼頭,不再途經英皇道。
巴士站重組[]
運輸署在1999年8月15日實行「英皇道巴士站重組計劃」,涉及6組中途站,共25條路線,包括取消部分相距較近的巴士站,以減少巴士停站次數。考慮到乘客需求及道路安全等因素後,署方亦重新編排巴士站位置。若把是次重組連同1998年開始實施的重組計劃中減少的次數一併計算,英皇道東行及西行的巴士停站次數一共減少約15%[12]。2001年5月,運輸署再次重組英皇道沿線巴士站;港島路線由新光戲院外,遷至琴行街站;東隧過海路線由琴行街站,遷至港運城對面,令行駛英皇道東行北角段全數巴士線均停靠港運城站。[13]
巴士站位置經過多次重整,現時英皇道鄰近北角工業大廈及琴行街之間一段東行方向,由於需要應付大量候車和轉乘的乘客,該段道路行人路較為狹窄,未能應付需求,因此運輸署在該路段為部分巴士路線設立了兩個相距約為140米的中途站作分流用途,即「港運城」和「琴行街」站,以確保候車乘客和行人安全。而同一段英皇道西行方向,運輸署亦因應學童早上上學和轉車乘客的需要,為當中兩條日間路線設置兩個相距約為150米的中途站。[14]
近年發展[]
時至今日,英皇道單向迴旋交通系統繼續實施,介乎銀幕街至渣華道之間一段英皇道東行線大部分路段[15]均設有車輛駛入限制,除了巴士、公共小巴、持有許可證或前往毗連街道、樓宇或土地的車輛外,其餘車輛不可駛入上述路段。該段英皇道東行沿途設有多個「前往此區者不在此限」交通標誌,是指在沒有其他替代通道或道路的情況下,准許車輛駛入上述受禁令管制道路,前往毗連街道、樓宇或土地。
由於英皇道東行線是前往沿途多條橫街和停車場的唯一道路,因此駕駛者可以駛經該等路段前往上述等地方,但必須在目的地前最就近的路口進入及於出發地最就近的路口駛離。如巴士或公共小巴以外的車輛、未領有許可證的車輛,或非前往只可經由該段英皇道東行進入的街道、樓宇或土地的車輛,駛入該段受管制的英皇道東行線即屬違法,警方可以依例對違法駕駛者作出檢控。[16]
道路平面圖[]
英皇道平面圖(由東至西) | |
---|---|
東行 | 西行 |
高士威道 | |
←銅鑼灣道、天后廟道 | |
←留仙街→ | |
![]() |
|
銀幕街→ | |
![]() | |
琉璃街→ | |
![]() |
|
清風街→ | |
清風街(巴士站)![]() |
|
![]() | |
永興街→ | |
←清風街天橋 | 水星街→ |
清風街天橋(巴士站)![]() |
|
![]() | |
木星街→ | |
蜆殼街→ | |
←康福臺 | |
![]() | |
油街→ | |
炮台山站(巴士站)![]() |
|
艇街→ | |
福元街→ | |
![]() | |
←大強街 | 炮台山道→ |
新時代廣場(巴士站)![]() |
![]() |
電廠街→ | |
←長康街 | 熙和街→ |
長康街(巴士站) | |
←北景街 | 北角道→ |
![]() | |
美麗閣(巴士站)![]() |
![]() |
←明園西街 | 糖水道→ |
新都城大廈(巴士站)![]() |
|
←錦屏街 | |
![]() | |
←書局街→ | |
![]() | |
琴行街(巴士站)![]() |
![]() |
←琴行街→ | |
港運城(巴士站)![]() |
![]() |
←電照街→ | |
![]() | |
健威花園(巴士站)![]() |
|
←健康西街 | 民康街→ |
←健康中街 | |
健康村(巴士站)![]() |
![]() |
←健康東街→ | |
![]() | |
樂基中心(巴士站)![]() |
|
←模範里 | |
![]() | |
渣華道→ | |
![]() | |
←民新街 | |
民新街(巴士站)![]() |
![]() |
北角官立小學(巴士站)![]() |
![]() |
![]() | |
芬尼街→ | |
糖廠街→ | |
太古坊(巴士站)![]() |
|
濱海街→ | |
新威園(巴士站)![]() |
![]() |
![]() | |
←柏架山道 | |
鰂魚涌街(巴士站)![]() |
|
←祐民街 | 華蘭路→ |
![]() | |
←基利路 | 船塢里→ |
寶峰園(巴士站)![]() |
![]() |
←康山道 | |
![]() | |
←康山道 | |
太古城道→ | |
筲箕灣道 |
交通意外[]
圖集[]
註釋及參考資料
- ↑ 〈仁孚主席向當局獻計醫交通癌 按時分配路面 靈活切實使用道路〉,《成報》,1981年1月9日。
- ↑ 〈短評:潮水式交通可試行〉,《成報》,1981年1月9日。
- ↑ 英皇道新交通措施,政府新聞公報,1982年6月11日
- ↑ 公告第2099號〈運輸署佈告:道路交通(道路及標誌)規例(香港法例第220章)〉,《香港政府憲報》第124卷第26期,1982年7月2日。
- ↑ 憲示第3674號〈運輸署佈告:道路交通(道路及標誌)規例(香港法例第220章)〉,《香港政府憲報》第124卷第46期,1982年11月19日。
- ↑ 憲示第3673號〈運輸署佈告:道路交通(道路及標誌)規例(香港法例第220章)〉,《香港政府憲報》第124卷第46期,1982年11月19日。
- ↑ 撤銷英皇道巴士線,政府新聞公報,1988年2月11日
- ↑ 公告第479號〈運輸署:道路交通(交通管制)規例(香港法例第374章) - 撤銷英皇道巴士線〉,《香港政府憲報》第130卷第6期,1988年2月12日。
- ↑ 重建英皇道工程合約簽署,政府新聞公報,1989年6月14日
- ↑ 多項改善港島交通擠塞措施月底推行 ,政府新聞公報,1998年10月15日
- ↑ 新巴新聞稿:《新巴路線重組北角巴士站》,2001-05-04
- ↑ 減少巴士停站次數改善交通,政府新聞公報,1999年8月14日
- ↑ 新巴新聞稿:《新巴路線重組北角巴士站》,2001-05-04
- ↑ 立法會三題:巴士站,2018年7月11日
- ↑ 艇街至北角道,以及電照街至民康街兩段除外。
- ↑ 〈唔識路司機注意 港島禁區好陰濕〉,《東方日報》,2017年2月23日。
- ↑ 〈老翁遭車撞飛 吐血不治〉,《東方日報》,2013年3月10日。
相關條目[]
外部連結[]
東區道路列表 | |
---|---|
小西灣、杏花邨 | 小西灣道、富怡道、富欣道、富康街、曉翠街、明趣街、新安街、新業街、安業街、豐業街、冠業街、嘉業街、常安街、常平街、常茂街、常達街、翠灣街、創富道、永泰道、順泰道、盛泰道、盛康里、盛民里、![]() |
柴灣 | 柴灣道、大潭道、歌連臣角道、連城道、翡翠道、環翠道、環翠里、翠景街、茵翠街、富翠街、貴翠街、華廈街、新廈街、永平街、康平街、怡豐街、怡盛街、怡順街、怡泰街、怡盛里、金源里、萃文里、萃文道、峰霞道、寧富街、利眾街、翠杏街、祥利街、吉勝街、康民街、泰民街、祥民道、樂民道、![]() |
筲箕灣、阿公岩 | 筲箕灣道、筲箕灣東大街、廟東街、金華街、宏華街、工廠街、教堂街、望隆街、大德街、寶文街、南康街、南安街、南安里、新成街、愛民街、愛秩序街、阿公岩道、阿公岩村道、譚公廟道、巴色道、東喜道、東旺道、東健道、耀興道、山邊臺、大王里、西元里、杜雲里、明遠里、瓊山里、教堂里(已消失並刪除) |
西灣河、愛秩序灣 | 愛秩序灣道、愛信道、愛勤道、愛義街、愛德街、愛禮街、愛賢街、西灣河街、海晏街、海澄街、海利街、海寧街、太寧街、太祥街、太富街、海富街、順富街、太安街、成安街、成安里、聖十字徑、興民街、惠亨街、大石街、康祥街、鯉景道、耀興道、筲箕灣道、![]() |
鰂魚涌、康山、 太古城 |
鰂魚涌街、船塢里、糖廠街、濱海街、海堤街、海灣街、海光街、海康街、海澤街、海裕街、太裕路、太榮路、太豐路、太茂路、太古城道、太古灣道、柏架山道、英皇道、康山道、康安街、康愉街、康盛街、康柏徑、西灣臺、基利坊、基利路、華蘭路、祐民街、民新街、芬尼街、![]() ![]() |
北角 | 北角道、北角臺、北角邨里、模範里、英皇道、渣華道、七姊妹道、馬寶道、糖水道、電照街、電廠街、電氣道、大強街、艇街、油街、蜆殼街、城市花園道、和富道、春秧街、琴行街、書局街、月園街、明園西街、繼園街、繼園臺、丹拿道、孔雀道、錦屏街、北景街、堡壘街、建華街、清華街、熙和街、福元街、福蔭道、京華道、宏安道、屈臣道、麥連街、長康街、民康街、健康東街、健康中街、健康西街 已刪除:海港道、禮信街、繼園下里、繼園上里 |
炮台山、寶馬山 | 炮台山道、英皇道、天后廟道、寶馬山道、雲景道、怡景道、慧翠道、校園徑、寶聯徑、百福道、康福臺、留仙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