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棉路(Cotton Tree Drive),位於港島中西區金鐘、中環與半山區之間,北始夏愨道/添華道交界,經過德立街、琳寶徑、東昌大廈、美利道、橫跨金鐘道行車天橋、中銀大廈、中區消防局、花園道三號、香港壁球中心、下亞厘畢道支路近纜車里、堅尼地道路口、接駁上亞厘畢道行車天橋,南至花園道堅尼地道遊樂場、近麥當勞道。
歷史[]
為了疏導皇后大道東與花園道交界的交通樽頸,當局在1964年中落實「花園道交通總匯計劃」,包括在美利軍營地段修建與花園道平行的「木棉道」,同時在夏慤道西行綫修築行車天橋,方便告士打道的車輛直達中環。[1]
1967年8月4日,木棉道正式通車;其後易名為「紅棉路」。
作為「夏慤道天橋短期交通管理計劃」一部分,由紅棉路北行通往美利道/干諾道中之通道由1986年9月20日起永久封閉,受影響車輛須改經琳寶徑。[2]
打通金鐘道東行右轉紅棉路路口[]
邁進千禧年代,紅棉路/夏愨道交匯處經常出現嚴重擠塞,運輸署在金鐘道東行開闢右轉紅棉路設施,以便德立街西行、遮打道、琳寶徑等駛來之車輛,可以直接在金鐘道東行右轉紅棉路,而無須駛經紅棉路與夏愨道交界之掉頭處;並藉此機會,簡化紅棉路/夏愨道之燈號設計,改善該處交通擠塞情況。
運輸署宣布, 金鐘道東行右轉紅棉路之新安排, 由2003年1月5日上午十時起實施。[3]
道路平面圖[]
圖集[]
註釋及參考資料
- ↑ 〈改善花園道口交通 夏慤道大道東 將建行車天橋〉,《工商日報》,1964年7月4日。
- ↑ 〈中區交通措施〉,《政府新聞公報》,1986年9月17日。
- ↑ 〈金鐘道東行右轉紅棉路新安排〉,《政府新聞公報》,2003年1月2日。
相關條目[]
外部連結[]
中西區道路列表 | |
---|---|
金鐘、添馬 | 金鐘道、紅棉路、正義道、法院道、柏運道、夏慤道、德立街、樂禮街、添馬街、添華道、添美道、立法會道、龍匯道 |
中環碼頭 | ![]() |
中環 | ![]() ![]() |
上環 | ![]() ![]() ![]() ![]() |
西營盤 | ![]() ![]() ![]() |
石塘咀 | ![]() ![]() |
堅尼地城、 摩星嶺 |
城西道、西祥街、西祥街北、北街、歌連臣街、堅彌地城海旁、堅彌地城新海旁、卑路乍街、荷蘭街、西康里、西市街、山市街、石山街、士美菲路、科士街、爹核士街、均益街、厚和街、吉席街、加多近街、加惠民道、西寧街、域多利道、摩星嶺道、摩星嶺徑、薄扶林道、蒲飛路、龍華街、李寶龍路、太白臺、羲皇臺、青蓮臺、桃李臺、學士臺 |
半山區 | 干德道、寶珊道、旭龢道、大學道、列堤頓道、屋蘭士街、屋蘭士里、克頓道、巴丙頓道、漢寧頓道、聖士提反里、光景臺、興漢道、般咸道、柏道、卑利士道、堅道、西摩道、西摩臺、衛城道、衛城坊、衛城里、羅便臣道、摩羅廟街、摩羅廟交加街、卑利街、些利街、己連拿利、香雪道、舊山頂道、地利根德里、梅道、蒲魯賢徑、高化利徑、馬己仙峽道、寶雲道、波老道、堅尼地道、柏寧路、歌老打路、纜車徑、纜車里、麥當勞道、雅賓利道、上亞厘畢道、下亞厘畢道、花園道、紅棉路、活倫臺、芝古臺、列拿士地臺、英輝臺、梁輝臺、太子台、ELLIOT CRESCENT |
山頂 | 山頂道、舊山頂道、夏力道、盧吉道、柯士甸山道、芬梨道、芬梨徑、賓吉道、白加道、漆咸徑、醫院徑、種植道、施勳道、普樂道、百祿徑、歌賦山道、歌賦山里、加列山道、貝璐道、堪仕達道、忌利文道、僑福道、和福道、文輝道、樂善美道、十間、薄扶林水塘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