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后大道東(Queen's Road East),簡稱「大道東」,位於港島灣仔區灣仔南部,東始黃泥涌道/摩理臣山道交界、近厚德里,經過香港灣仔帝盛酒店(前新華社)、伊利沙伯體育館、司徒拔道、鄧肇堅醫院、香港華仁書院通道、堅尼地道/律敦治醫院通道、堅彌地街、壹環(前灣仔街市)、灣仔道、石水渠街、尚翹峰、灣仔峽道/太原街、港島英迪格酒店、麥加力歌街、胡忠大廈、春園街、QRE Plaza、合和中心、利東街、廈門街、汕頭街、大王東街、洪聖古廟、大王西街、船街、聯發街、機利臣街、聖佛蘭士街、李節街、蘭杜街、晏頓街、永豐街、太古廣場三座、萬茂里路口,西達金鐘道/軒尼詩道交界。
三條「皇后大道」當中,皇后大道東是唯一一條雙程路。
歷史[]
座落皇后大道東的洪聖古廟,圍繞一天然大石而建,石下端立洪聖爺像。此古廟確切建造年分已難追考,從廟門石柱對聯所示,其重建年分為清咸豐十年(1860)。與洪勝廟毗連的是望海觀音廟,取名「望海」,因兩所廟宇本是臨海而建,廟前的道路,原是一條從灣仔延伸至石塘咀的海旁小路。1842年英國人割據香港後,隨即展開中西區填海工程,那條海旁小路於是擴建成「皇后大道東」,灣仔海岸線亦延伸至海旁東,即現今莊士敦道。[1]
為配合跑馬地快活谷馬場落成,一條由堅尼地道/皇后大道東交界延伸至黃泥涌道快活谷馬場的道路開始修建,方便車輛由灣仔直通至中環。該段道路橫越摩利臣山旁,最初命名為「灣仔峽道」,又稱為「喼道」;傳說修築道路期間,工人掘斷了香港龍脈,導致地下噴出血水,附近一帶因此俗稱「掘斷龍」[2]。
日佔時期,皇后大道東與皇后大道中及西易名為「明治通」。戰後1948年,堅尼地道至黃泥涌道的一段灣仔峽道被併入皇后大道東。雖然往後數年的地圖仍有稱該段路為「灣仔峽道」或「喼道」,後來此名已淹沒在歷史洪流中,不留一點痕跡。[3][4]
儘管金鐘道路擴闊工經已在20世紀初完成,隨著灣仔區及東區急劇發展,道路網絡又再無法應付日漸增加的車流,交通擠塞恆常發生,時人普遍將金鐘一段皇后大道東稱為「樽頸位」。
1968年,介乎皇后大道中至軒尼詩道的一段皇后大道東易名為「金鐘道」,英文名稱亦改為有「皇后大道」之義的「Queensway」。從此,皇后大道東不再連接皇后大道中。
圖集[]
註釋及參考資料
- ↑ 〈「灣仔海岸線歷史徑」地標指示牌〉,灣仔區議會。
- ↑ 《天光報》:〈掘斷龍〉,廣申,1937年8月9日
- ↑ Uwants:灣仔懷舊,細說從頭 (2) 附目錄974項《感謝傳媒多次推介》集體回憶篇,第167頁,#2494
- ↑ 香港地方討論區:Re:有關1948年之前灣仔峽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