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頭角(Ngau Tau Kok),位於九龍觀塘區西北部,接鄰佐敦谷、九龍灣及觀塘市中心,亦即介乎觀塘道以東、彩霞道與振華道以南、康寧道以西、牛頭角道與功樂道沿線住宅區。
歷史[]
1928年,淘化大同在香港正式成立,並設廠生產豉油;為了紀念公司起源於廈門,淘化大同英文名稱定為「Amoy Food」。
1954年,淘大在牛頭角近佐敦谷興建工廠,設立「淘大工業村」,除食品製造工廠外還設有托兒所和員工宿舍等設施。另一邊廂,政府銳意發展牛頭角為新市鎮及工業區,位於牛頭角海濱(即今偉業街、勵業街與海濱道之間,綠景NEO附近)的牛頭角碼頭於1953落成啟用,提供來往灣仔及北角的兩條航線。後至六十年代初,牛頭角碼頭因填海工程拆卸。
政府在1961年推出「長遠廉租屋計劃」,「牛頭角政府廉租屋邨」於1967年1月至1968年6月間落成,1973年易名牛頭角上邨;而牛頭角下邨舊稱「牛頭角徙置區」,房屋委員會1973年成立後,把一至七座劃為一區,八至十四座劃為二區;二區於1967年年中入伙,共有七座第五型徙置大廈約5,400個單位。牛頭角下邨是首批設有升降機的徙置屋邨,以及首批徙置大廈單位內設有獨立浴室和廚房。
樂華邨前身為平房區「復華村」(又稱福華邨),1978年清拆並改建為公共租住屋邨。樂華(南)邨於1982年入伙,當時只有兩座,而樂華(北)邨仍在興建中。
1978年,恒隆集團獨具慧眼,以2億港元向淘化大同購入淘大工業村地皮,發展成大型私人屋苑「淘大花園」。
重建牛頭角下邨[]
為改善舊式屋邨居民的居住環境,房屋委員會自1988年開始推行「整體重建計劃」,牛頭角下邨是計劃下最後一個項目,原建議興建約6000個公屋租住單位及社區設施,包括小學、消防局及地區休憩用地。為此,一區在2003年先行清拆。
由於居民要求原區安置,加上東南九龍發展區接收屋邨延遲落成,房委會2001年決定把牛下二區共七座大廈的清拆日期,由2003/2004延至2005/2006年度[1]。牛下重建進度一拖再拖,餘下二區所有居民最後於2009年11月25日全部遷出[2],大多遷居到牛頭角上邨第二、三期[3]。
政府早於2005年11月就重建牛頭角下邨進行諮詢,其間觀塘區議會要求興建一所融合多種設施和文娛休憩用地的地區中心[4]。當局於2008年10月落實在原有一區與二區之間,興建一條長約160米的新道路連接牛頭角道與觀塘道,取代較為曲折的牛頭角第四街和第五街,其後新道路獲命名為「福淘街」。
隨着牛下二區在2010年1月完成清拆,整體重建計劃正式完成[5]。為滿足區議會對在牛下興建文娛設施的訴求,房委會拍板在福淘街北面約1.89公頃土地作文娛中心之用,而福淘街南面興建牛頭角公園與牛下六幢新公屋,有關公屋產量因而減至約4800個單位,完工日期亦延遲約一年。[6]
「東九文化中心」工程項目已於2015年7月獲立法會財務委員會批准撥款[7],翌年12月8日舉行奠基典禮。佔地兩公頃的文化中心預計2020年落成,並於2021年啓用。
道路網絡[]
牛頭角道是牛頭角對外交通要道,接駁觀塘道往返港九各地。地處振華道、彩霞道、佐敦谷北道與牛頭角道的牛頭角巴士總站是區內專營巴士與專綫小巴服務總匯;至於紅色小巴,主要停泊在福淘街等候乘客。
圖集[]
註釋及參考資料
- ↑ 整體重建計劃向前推進,政府新聞公報,2001年6月14日
- ↑ 第十一章:房屋,香港年報2009
- ↑ 牛下邨居民等搬等到死,東方日報,2009年5月2日
- ↑ 興建東九文化中心,立法會民政事務委員會,2014年12月12日
- ↑ 屋邨清拆,房屋委員會網站
- ↑ 公營房屋土地供應,立法會房屋事務委員會,2007年12月
- ↑ 於牛頭角興建東九文化中心工程進度匯報,觀塘區議會地區設施管理委員會文件第14/2016號,2016年3月10日
相關條目[]
外部連結[]
觀塘區道路列表 | |
---|---|
四順、秀茂坪、 安達臣 |
清水灣道、新清水灣道、利安道、利安里、順安道、順利邨道、順緻街、順清街、順景街、新利街、新順街、秀茂坪道、秀雅道、曉光街、曉育徑、秀明道、秀豐街、寶琳路、安達臣道、安秀道、安翠街、安茵街、![]() |
坪石、佐敦谷、 牛頭角 |
![]() |
九龍灣 | ![]() ![]() ![]() ![]() |
觀塘商貿區 | ![]() ![]() |
觀塘市中心、 翠屏、茶果嶺 |
![]() ![]() |
藍田、油塘、 鯉魚門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