灣仔道(Wan Chai Road),顧名思義,位於香港島灣仔區灣仔,始於皇后大道東近石水渠街,經過壹環(舊灣仔街市)、律敦治醫院通道、尚翹峰、交加街/太和街、三角街、莊士敦道/菲林明道、壹嘉、普樂里、名樂居、巴路士街、茂羅街、英皇集團中心、克街、活道、德仁街/通往軒尼詩道樓梯、利景酒店、天樂里/摩理臣山道、陳東里、鵝頸街市、寶靈頓道路口,東達堅拿道西。
歷史[]
1851年,灣仔開闢了一條曲尺形道路,繞經醫院山山腳(舊灣仔街市側),再經過摩理臣山,一直伸延到觀察角石岸灘(現天樂里),那就是「灣仔道」。
1921-1929年莊士敦道以北的大規模填海工程,除了填海,還包括移山。 政府決定就近取材,削平摩理臣山,將其山泥作填海之用。然而開山未及半,山泥卻已盡,剩下幾乎全是堅硬的大麻石,結果只好從九龍半島運來泥土繼續填海,工程費因而增加了百分之七十五。由於削山填海耗費不少公帑,因此移平後的摩理臣山只用作興建學校、游泳池、體育館等社會服務設施,以回饋社會。
因為無法削平摩理臣山,灣仔道近現時軒尼詩道遊樂場路段需要由一條石階連接與之平行的軒尼詩道。石階旁的遊樂場,保留了一小幅凹凸不平的麻石牆,正是未能移走摩理臣山的見證。
灣仔街市[]
第一代灣仔街市建於1858年,是一座富有殖民地色彩的古典建築。至1937年街市拆卸後,於對面灣仔道街角重建一座摩登流線型街市。
新落成的灣仔街市由當時英國工程師組成的工務局設計,牆身結構是由玻璃、磚、混凝土及鋼構架組成,鋼架結構是當年最先進建築技術,可減少柱位承托建築物重量,從而增加室內空間運用。街市為圓邊設計,橫向長窗和雨篷所組成的線條,在沒有空調的年代,讓室內採光和空氣流通更佳,採用現代包浩斯風格,在當時來說是前衛建築物。
重建灣仔街市[]
市區重建局原計劃清拆灣仔街市,與毗鄰現已建成尚翹峰的地皮一併重建。基於社會對拆卸灣仔街市大樓出現強烈反對聲音,市建局重新檢視發展方案後,最終決定保存街市大樓主體,包括外殼、外牆、主要入口、弧形簷篷和鰭形設計,以及前面部分的結構形態,並在街市上興建一座45層高住宅大樓。
經修訂的總綱發展藍圖於2008年4月提交城規會,並於6月獲得通過[1],灣仔街市於9月1日停用,發展商只保留街市外殼等四成半樓面面積,上蓋興建高達45層的住宅「壹環」。街市大樓非主體部分拆卸工程於11月開展,昔日街市共有三個出入口,主要入口變成壹環大堂入口,而保留下來的部分則改建成商場,店舖不能改動的立面流線型外牆、橫向長窗和扁平簷篷,以及內部結構如水磨石樓梯及柱位仍在。
扎根灣仔十多年的知名家具店「OVO」,2014年進駐這個三級歷史建築,在家具店OVO Studio、花藝店OVO Garden外,再開設素食餐廳OVO Café,讓市民有機會重遊舊街市。[2]
圖集[]
註釋及參考資料
- ↑ 市區重建局2010年年報
- ↑ 新綠地標 情懷不衰 再.見舊灣仔街市,蘋果日報,2014年4月27日
相關條目[]
外部連結[]
灣仔區道路列表 | |
---|---|
灣仔北 | ![]() |
大佛口 | 日街、月街、星街、船街、捷船街、電氣街、光明街、聖佛蘭士街、進教圍、秀華坊、山坡臺、厚豐里、適安街、永豐街、永豐西街、永樂里、天寶街、萬茂里、聚賢里、晏頓街、蘭杜街、李節街、機利臣街、聯發街、大王西街、大王東街、明仁里、皇后大道東、軍器廠街、分域街、莊士敦道、譚臣道、盧押道、謝斐道、駱克道、軒尼詩道 |
灣仔 | ![]() |
銅鑼灣 | ![]() ![]() |
天后、維園 | 天后廟道、英皇道、高士威道、興發街、維園道、歌頓道、威非路道、景明道、屈臣道、電氣道、帆船街、銀幕街、琉璃街、玻璃街、蜆殼街、水星街、木星街、麥連街、永興街、清風街、留仙街、皇龍道、金龍臺、新東方臺 |
大坑、掃桿埔 | 雲景道、怡景道、勵德邨道、大坑道、大坑徑、春暉道、春暉臺、宏豐臺、福群道、利群道、益群道、銅鑼灣徑、銅鑼灣道、蓮花宮東街、蓮花宮西街、蓮花街、書館街、禮賢街、禮賢里、重士街、第一巷、第二巷、華倫街、布朗街、安庶庇街、京街、施弼街、新村街、浣紗街、光明臺、摩頓臺、信德街、東院道、棉花路、嘉寧徑、大球場徑、加路連山道 |
跑馬地 | ![]() ![]() |
灣仔峽、渣甸山、 黃泥涌峽 |
司徒拔道、堅尼地道、寶雲道、寶雲徑、東山臺、肇輝臺、鳳凰臺、萬茂臺、灣仔峽道、中峽道、聶歌信山道、金馬麟山道、甘道、香港仔水塘道、布力徑、深水灣道、黃泥涌峽道、大潭水塘道、大坑道、白建時道、睦誠道、睦誠徑、布思道、軒德蓀道、祈禮士道、谷柏道、高士美道、包華士道、衛信道、裴樂士道、畢拉山徑、畢拉山道、金文泰道、ALTUS LINK、BLISS LINK、COLMO LIN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