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馬(Tamar),位於港島中西區金鐘北岸,西鄰中環碼頭,東接灣仔區灣仔北。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總部、行政長官辦公室與立法會綜合大樓皆矗立在此地,乃香港政治及權力核心所在。
座落金鐘夏愨道以北的新填海地區名稱,源自昔日英國海軍一艘3650噸的運兵船「添馬艦」,1878年首次抵港換班,後來在1897年開始長期停靠在金鐘海軍船塢。在1941年12月中香港淪陷在即,為免落入日軍手中而被英軍拖出維港炸沉。這一帶後來成為殖民時期的海軍基地,以「添馬艦」命名作紀念。
海軍基地於90年代遷往昂船洲後,4.2 公頃的添馬艦土地空置多年,一度成為舉行大型演藝節目的場地,例如2003年「維港巨星匯」。2002年政府提出搬遷政府總部至添馬,2006年方案獲得通過,2011年8月新政府總部落成。
歷史[]
海軍船塢[]
1842年香港正式割讓給英國後,英軍開始覓地建造軍營。皇家工程師愛秩序(Edward Aldrich)翌年6月抵港出任工程兵指揮官,負責興建軍事設施,立時看中政府山東鄰一幅臨海土地,建立龐大軍事區,由大草埔馬路(即花園道)伸延至現今軍器廠街一帶。皇家海軍在海旁建立基地「海軍船塢」(Naval Dockyard),海軍按照傳統將基地稱為「Admiralty」,意指基地由少將級或以上海軍司令坐鎮。
海軍船塢於1858年尚未成形,只是一個簡陋的登陸用碼頭。由於用地不足,在世紀之交皇家海軍向陸軍要求撥出土地以作擴充。經過多番冗長談判,兩軍終於達成共識,英國海軍從陸軍手上接收威靈頓兵房,並於1896年4月2日公布擴建海軍船塢。有關招標結果於1900年初刊憲,陸軍翌年開始逐步撤出大道東以北的威靈頓軍營,同時擴充南面域多利軍營;以皇后大道東為界,「南陸軍、北海軍」的格局就此形成。海軍船塢工程於1902年1月展開,使之兼備浮塢和旱塢,以應對軍艦技術的改進;船塢擴建工程歷時六載,至1908年方告完成。[1]
添馬艦海軍基地[]
二次大戰後,港督葛量洪(Alexander Grantham)1948年2月公布英國國會決定縮減太平洋艦隊的規模,香港海軍船塢亦跟隨該項決定。1957年11月29日,本地報章皆報道了英國政府以「重整女皇陛下海軍以適應現代條件」為由,決定關閉香港海軍船塢的消息。關閉船塢的決定有效解決困擾港島近百年的交通樽頸問題,並可釋放更多土地。兩年後,港府與海軍部達成協議,以七百萬英鎊贖回皇后大道東兩旁軍營地段,並撥出北面臨海地皮予海軍部,翌年展開填海工程,建立一個現代化基地的同時,在新舊基地之間開闢夏慤道貫通港島西與東,於1961年3月31日通車,自此中環和灣仔兩區便連繫在一起。
根據協議,海軍船塢於1959年11月30日正式關閉,並於1962年1月前分階段遷往新址[2]。為紀念在二次大戰時,節節敗退的英軍不欲添馬艦落在日軍手中而被迫沉沒,新海軍基地命名為「添馬艦海軍基地」(HMS Tamar Headquarters British Forces),附設一座新落成的住宿及行政大樓;而英國海軍基地大樓只有兩層,並於1976年拆卸重建。三年後,威爾斯親王查理斯王子訪港,並於1979年3月4日主持「威爾斯親王大廈」開幕典禮。
過去多年來,金鐘營房及海軍基地長年盤踞中環以東海濱大片土地,窒礙該區發展,為歷任港督以至普羅大眾所不滿,要求軍方交還軍營的呼聲日益高漲。香港在六七十年代開始籌劃興建 地下鐵路,當中
港軍船塢站(建造時易名為金鐘站)會成為連接港九的樞紐。與此同時,倫敦方面亦面對減省海外支出的問題。種種原因促成駐港英軍進一步削減本港軍事用地,在1964年率先交還威靈頓軍營予港府。威爾斯親王大廈1979年開幕翌日,駐港英軍三軍總部由域多利軍營遷入爾斯親王大廈,而軍營亦移交港府管理。後來由市政局改建為香港公園,於1991年啟用。[3]
政府總部[]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政府決定興建新政府總部,以解決政府部門分散全港各處的問題,並減少租金支出。政府總部座落中環下亞厘畢道,建築工程於1951年展開,1959年完成,名為「中區政府合署」,俗稱「政府山」。樓群東起花園道,西至雪廠街,由東座(1954年落成)、中座及立法局會議廳(1956年落成)和西座(1959年落成)組成,曾是港英政府布政司署、行政局及立法局,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總部、行政會議的所在地及主要辦公大樓,被視為香港政治及權力象徵。
鑑於中區政府合署及花園道美利大廈漸趨老化,位於德輔道中的立法會大樓(建於1911年及曾用作最高法院)又已列為法定古蹟,結構限制下難以擴建或有效地改裝為附有現代先進設施的辦公室。確實有迫切需要,在添馬艦用地上發展新政府總部大樓及立法會綜合大樓。這幅用地來自中環填海計劃第二期,即「添馬艦基地填海計劃」。
1994年8月5日,拓展署招標承投中環填海第二期工程合約[4] ,填取5.3公頃土地,施工期由1994年12月至1997年9月;完成後,其中一幅土地已於1995年出售作商業發展用途,即今天的中信大廈。
添馬艦發展工程[]
政府於2003年初落實展開添馬艦綜合發展工程,佔地4.2公頃的發展用地以永久政府撥地形式,撥予行政署長,用以建造新政府總部大樓、立法會大樓及行政長官辦公室。根據有關撥地工程條款第二條,獲撥地者須在該幅土地內提供面積不少於20,000平方米公眾休憩用地[5]。但在5月底,政府因應「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綜合症」爆發對經濟可能造成的影響,擱置向立法會財務委員會申請撥款。經考慮當時公共財政狀況及政治環境後,政府在11月正式宣布押後添馬艦發展工程。
在公共財務情況有所改善及市民對前景回復信心的前提下,政府在2005年10月宣布重新開展添馬艦發展工程。考慮到公眾對工程甚感興趣,政府更在2007年3月至5月期間作出前所未有的安排,讓公眾在評審標書階段參觀投標者提交的4個設計方案,並收集公眾意見。由建築師嚴迅奇設計、「金門--協興聯營」提交的「門常開」方案,亦是其中之一。[6] 按照中選的「門常開」建築方案,設計概念是「門常開、地常綠、天復藍、民永繫」(Door always open, Land always green, Sky will be blue, People will be connected)。兩座政府辦公大樓位於添馬艦南面,儼如開啟的大門,令海旁與金鐘之間的通風廊暢通無阻,讓海風吹進市中心。建造全新政府總部、立法會綜合大樓、一幅佔整個添馬艦用地一半面積的休憩用地,以及兩條高架行人道的工程,在2008年2月正式展開。
經過3年半努力,座落添美道2號的新政府總部2011年1月25日平頂[7],最終在8月大功告成[8],多座大樓昂然矗立在添馬艦。行政長官辦公室8月8日率先遷進新大樓,各政策局由8月起陸續遷往政府總部,2011年年底前完成。至於休憩用地名為「添馬公園」,佔地約1.76公頃,自10月10日起開放供市民使用。園內多片綠油油的草坪,猶如「綠地毯」,供遊人散步或閒坐,盡情享受綠化空間。
新政府總部交通安排[]
為進一步加強添馬公共交通服務,運輸署於2011年10月3日在龍匯道中信大廈對面新增一個巴士站[9]。市民亦可利用不同類型的公共交通工具由香港各區前往添馬,包括港鐵,以及在金鐘公共運輸交匯處及夏愨道東西行均設有中途站的大約一百條專營巴士路線和七條專線小巴路線,這些車站與添馬相隔只是數分鐘步行時間。
現時,橫跨夏慤道的行人天橋經自動梯和升降機即到達海富中心對出的夏慤道行人路,毗鄰 港鐵金鐘站A出口,亦方便市民往返金鐘東巴士總站,天橋提供無障礙行人路徑,沿途設有行人方向標誌牌引導行人。而橫跨添美道連接中信大廈的行人天橋系統經已完成擴建,並於2016年2月下旬開放予公眾使用,提供直接和獨立有蓋通道,由金鐘通往立法會綜合大樓,市民可藉此前往金鐘區內其他建築物。
圖集[]
註釋及參考資料
- ↑ 馮錦榮、劉潤和、陳志明,第154-161頁。
- ↑ 〈軍塢金鐘兵房地段 月內將交回政府 兵房遷往夏慤道北海軍基地〉,《工商日報》,1962年1月15日。
- ↑ [1]
- ↑ 中環填海第二期工程招標,政府新聞公報,1994年8月5日
- ↑ 添馬艦發展項目與公共交通服務,立法會保安事務委員會及交通事務委員會,2003年5月27日
- ↑ 添馬艦新政府總部四候選方案,蘋果日報,2007年3月29日
- ↑ 添馬艦發展工程平頂儀式,政府新聞公報,2011年1月25日
- ↑ 新政府總部貫徹「門常開」,香港政府新聞網,2011年8月18日
- ↑ 前往添馬的公共交通進一步加強,政府新聞公報,2011年9月30日
相關條目[]
外部連結[]
- 香港港口與海事處歷史,海事處網站
- 《TAMAR》,金門—協興聯營,2013年
中西區道路列表 | |
---|---|
金鐘、添馬 | 金鐘道、紅棉路、正義道、法院道、柏運道、夏慤道、德立街、樂禮街、添馬街、添華道、添美道、立法會道、龍匯道 |
中環碼頭 | ![]() |
中環 | ![]() ![]() |
上環 | ![]() ![]() ![]() ![]() |
西營盤 | ![]() ![]() ![]() |
石塘咀 | ![]() ![]() |
堅尼地城、 摩星嶺 |
城西道、西祥街、西祥街北、北街、歌連臣街、堅彌地城海旁、堅彌地城新海旁、卑路乍街、荷蘭街、西康里、西市街、山市街、石山街、士美菲路、科士街、爹核士街、均益街、厚和街、吉席街、加多近街、加惠民道、西寧街、域多利道、摩星嶺道、摩星嶺徑、薄扶林道、蒲飛路、龍華街、李寶龍路、太白臺、羲皇臺、青蓮臺、桃李臺、學士臺 |
半山區 | 干德道、寶珊道、旭龢道、大學道、列堤頓道、屋蘭士街、屋蘭士里、克頓道、巴丙頓道、漢寧頓道、聖士提反里、光景臺、興漢道、般咸道、柏道、卑利士道、堅道、西摩道、西摩臺、衛城道、衛城坊、衛城里、羅便臣道、摩羅廟街、摩羅廟交加街、卑利街、些利街、己連拿利、香雪道、舊山頂道、地利根德里、梅道、蒲魯賢徑、高化利徑、馬己仙峽道、寶雲道、波老道、堅尼地道、柏寧路、歌老打路、纜車徑、纜車里、麥當勞道、雅賓利道、上亞厘畢道、下亞厘畢道、花園道、紅棉路、活倫臺、芝古臺、列拿士地臺、英輝臺、梁輝臺、太子台、ELLIOT CRESCENT |
山頂 | 山頂道、舊山頂道、夏力道、盧吉道、柯士甸山道、芬梨道、芬梨徑、賓吉道、白加道、漆咸徑、醫院徑、種植道、施勳道、普樂道、百祿徑、歌賦山道、歌賦山里、加列山道、貝璐道、堪仕達道、忌利文道、僑福道、和福道、文輝道、樂善美道、十間、薄扶林水塘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