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水灣道(Repulse Bay Road),位於港島南區,連接黃泥涌峽,淺水灣和赤柱,始於黃泥涌峽道/大潭水塘道交界,經過深水灣道近布力徑、蔚峯園、南山別墅、雙溪、曼克頓大廈、香島道迴旋處、麗景道、海灘道路口、影灣園商場、南灣道迴旋處、The Lily,到赤柱峽道/赫蘭道交界終結。
歷史[]
淺水灣道歷史上屬於香島道其中一段,早於香港開埠前便已存在,也是舊香島道的一部份。早年的香島道是由筲箕灣出發,經大潭、赤柱、淺水灣、深水灣、黃竹坑、香港仔,接駁薄扶林道(包括現時的石排灣道)。其中淺水灣一段香島道,於1932年10月7日被命名為淺水灣道,連同黃泥涌峽一段看齊。
到了1961年,香島道被分拆成八段,分別為柴灣道(部份)、大潭道、赤柱峽道、淺水灣道(部份)、香島道、黃竹坑道、香港仔大道(包括現時的香港仔海旁道東部路段)及石排灣道。
使用情況[]
長期以來每逢假日及泳季,不少遊客及泳客到訪淺水灣,淺水灣道定必車水馬龍。其中,道路東段至舂磡角部份路段頗窄,若兩架重型車輛並行時只可以勉強通過。當時巴士需要於淺水灣道馬路中央掉頭,以便前往往相反方向。
早於1982年政府發表報告改善淺水灣道交通擠塞,提出興建新巴士總站[1]。後來,當局於淺水灣道以東興建迴旋處,讓巴士掉頭。
平面圖[]
圖集[]
註釋及參考資料
- ↑ 〈快閃香港:香港景點之淺水灣(上),RTHK〉
相關頁面[]
外部連結[]
南區道路列表 | |
---|---|
薄扶林、數碼港 | 薄扶林道、薄扶林水塘道、摩星嶺道、域多利道、大口環道、金粟街、碧荔道、冠冕臺、美景徑、沙灣徑、羅富國徑、利牧徑、置富徑、置富道、沙宣道、數碼港道、資訊道、鋼綫灣道、貝沙灣道、貝沙灣徑、貝沙山徑、貝沙山道、貝沙徑 |
華富、華貴、田灣 | 石排灣道、華富道、瀑布灣道、華昌街、華翠街、華康街、華景街、華樂徑、華林徑、華隆徑、華貴道、田灣海旁道、田灣山道、田灣新街、田灣街、田灣徑、登豐街、嘉禾街、興和街、漁歌街、漁利街、漁豐街、漁獲街、魚市場道 |
香港仔 | ![]() |
鴨脷洲 | 鴨脷洲橋道、鴨脷洲海旁道、鴨脷洲徑、鴨脷洲大街、利民道、利枝道、利南道、利東邨道、利榮街、利興街、利景街、利樂街、海怡路、怡南路、怡雅路、漁安苑道、洪聖街、惠風街、平瀾街、山明街、好景街、新市街、悅海街、華庭街、倫敦里 |
黃竹坑、深灣、 海洋公園 |
![]() ![]() |
壽臣山、深水灣、 淺水灣 |
香島道、壽山村道、壽臣山道東、壽臣山道西、深水灣道、深水灣徑、淺水灣道、麗海堤岸路、麗景道、赫蘭道、海灘道、南灣道、南灣徑、南灣坊、大潭水塘道 |
舂磡角、赤柱 | 舂磡角道、赤柱峽道、赤柱崗道、赤柱灘道、赤柱連合道、赤柱村道、赤柱市場道、赤柱大街、赤柱新街、東頭灣道、東頭灣里、東頭灣徑、黃麻角徑、黃麻角道、佳美道、環角道、環角徑、海風徑、海天徑、靜修里 |
大潭、石澳 | 大潭道、大浪灣道、鶴咀道、石澳道、石澳村路、石澳山仔路、白筆山道、紅山道、棕櫚徑、松柏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