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港道(Harbour Parade),位於港島東區北角北角渡輪碼頭以南,西起書局街/北角碼頭巴士總站入口交界、近北角邨里,東至琴行街近渣華道。
這條東行單程路已於2016年5月14日與巴士總站一併永久封閉,並於2019年5月31日正式除名。
歷史[]
1954年,政府成立香港屋宇建設委員會,為中、低收入的家庭提供環境較好的公營房屋。1957年,屋建會在北角建成旗下第一個廉租屋邨,最初名為「渣華街廉租屋」,後來命名為北角邨,在1958年1月屋邨落成時被譽為「亞洲最壯麗的工程」。[1]
在屋邨中央北角碼頭廣場外,設有三條車坑的巴士總站亦於5月2日啟用,卻只有在琴行街泊街的中巴5B與10號兩條路線於當天遷進[2][3][4]。其他車輛可選擇於巴士總站與渡輪碼頭之間的輔助道路,或巴士總站南面海港道路旁上落客。
中巴盛世[]
東區人口持續增長,來往九龍城及觀塘等地的渡輪航線乘客人流極高,使用北角碼頭總站巴士路線數量亦慢慢增多,當局於1965年進一步擴建總站[5],以容納新路線8A和23號,又增建站長室[6]。此站一度劃有公共小巴車坑,並且有小巴路線進駐,其後為騰出空間供中巴開辦三條新路線[7][8],小巴站於1976年底遷往電照街北端,至1978年6月2日取消[9]。由碼頭通往各候車月台的石屎上蓋,亦是在相若時期籌劃興建。[8]
除了[[摩頓臺]外,銅鑼灣長期缺乏大型巴士總站,令北角碼頭總站成為往返南區與東區路線的次選終點站,即使其後渡輪服務日漸式微亦無損其地位,更成為中巴最具代表性總站,其圓形站長室,外牆上塗上大大的中巴標誌,搶眼非常;加上鄰近中巴北角車廠及北角員工宿舍,傳媒當年採訪中巴新聞時必定引用此站作為新聞圖片。
雖然巴士總站於1998年9月1日起改由新巴與城巴共用,大多數車坑仍保持舊貌,圓形站長室亦繼續運作,而牆壁已經變成新巴的橙、白兩色。
清拆北角邨[]
鑑於樓齡偏高及維修費用高昂,香港房屋委員會於2000年3月宣布重建北角邨,大部份住戶遷往當時剛入伙的愛秩序灣愛東邨。房委會2002年提出以公、私營房屋混合模式重新發展北角邨,匯聚寫字樓、酒店、商場、學校、私人住宅、居屋單位等[10],當局甚至表明從無考慮將北角邨地皮作私人住宅用地拍賣[11]。不過一場沙士疫情,使2003年本港經濟與樓市陷入低谷,令這大片海濱用地長期空置,最後房委會於2007年9月將地皮交還政府[12]。
政府收回土地後,將之一分為二,西面渣華道市政大廈前方地皮作酒店發展[13];而東面包括北角碼頭總站土地分兩期興建住宅樓宇、購物商場及社區設施。政府於2012年以招標形式推出東面地皮,最終新鴻基地產關聯的彩榮(香港)有限公司以69.1億元投得土地,每方呎樓面地價僅9347元。政府隨後於2013年再度推售西面地皮,新地再下一城以27.22億元奪得,每方呎樓面地價約7000元。換言之,新地以近100億元統一整個北角臨海地段業權,發展為一個集住宅、商場、酒店及交通交匯處於一身的綜合項目,總樓面面積逾百萬方呎。[14]
經過多番修改樓宇高度與佈局[15][16][17],「前北角邨地皮綜合發展項目」第一期建築工程於2013年6月展開,由5幢住宅大廈及購物商場組成[18]。工程展開前,政府於5月24日將海港道納入巴士總站範圍,禁止其他車輛駛入[19];同時,巴士總站前端車坑被裁短,出口處亦被重新定線,新出口與渣華道交界於2016年1月中啟用。
關閉海港道與北角碼頭巴士總站[]
根據前北角邨地盤發展規劃大綱,地段業權人須提供一個樓面總面積不少於7,270平方米的公共交通總站。運輸署於2010年10月計劃在第一期地下興建全新公共運輸交匯處,位處琴行街、渣華道與電照街之間,用作取代現有北角碼頭巴士總站,同時容納馬寶道小巴總站現有兩條專綫小巴路線,於2013年動工。
經過兩年工程,「北角渡輪碼頭公共運輸交匯處」定於2016年5月14日上午五時啟用[20][21][22],亦代表海港道、北角碼頭巴士總站、北角渡輪碼頭輔助道路同時步向歷史。[23]
2019年5月31日,地政總署宣佈刪除「海港道」名稱[24],此道路正式步向歷史。
圖集[]
註釋及參考資料
- ↑ 亞洲最壯麗工程 公屋靚人情味濃,文匯報,2017年6月27日
- ↑ 〈北角新邨大廈廣場 新巴士站明日啟用〉,《工商日報》,1958年5月1日。
- ↑ 〈北角巴士總站昨已開始使用〉,《工商日報》,1958年5月4日。
- ↑ 〈北角巴士總站啟用 增派新車行走〉,《工商日報》,1958年5月4日。
- ↑ 1965的北角邨與北角碼頭總站(第24頁),專題講座:從房屋看香港歷史,劉智鵬教授,賽馬會香港歷史學習計劃,2016年1月6日
- ↑ 北角及鰂魚涌懷舊(2),Uwants.com(第6-8頁)
- ↑ 分別是模板:CMB、模板:CMB和最終未能成功開辦的[[w:c:hkbus:新巴26線#歷史|26線(北角經寶馬山至大坑徑)]]。
- ↑ 8.0 8.1 “Larger terminus for 3 new bus routes.”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October 31, 1976.
- ↑ 憲示第1394號,香港政府憲報第120卷第22期,1978年6月2日。
- ↑ 立法會四題:北角邨與毗鄰政府土地擬作綜合發展,2002年6月12日
- ↑ 北角邨混合發展分公私樓,東方日報,2002年6月13日
- ↑ 北角邨舊址無償交還政府,政府新聞網,2007年9月13日
- ↑ 北角邨酒店地可試勾,蘋果日報,2009年12月25日
- ↑ 前北角邨地皮 新地呎價9347投得,明報,2017年12月15日
- ↑ 建制區議員誤導 居民懵然不知前北角邨建屏風樓,獨立媒體,2013年6月27日
- ↑ 聯署:要求城規會延長諮詢期 暫停北角邨屏風樓工程,獨立媒體,2013年7月2日
- ↑ 民意壓力 新地修改前北角邨用地屏風樓設計,獨立媒體,2013年9月26日
- ↑ 前北角邨新設計減一至兩幢 路面通風無改善,獨立媒體,2013年10月11日
- ↑ 第2924號公告:《道路交通 (交通管制) 規例 (第374章)--北角海港道禁區》,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憲報第17卷第21期,2013年5月24日。
- ↑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運輸署,〈新北角渡輪碼頭公共運輸交匯處啟用的交通及運輸安排〉[交通通告],2016年5月6日。
- ↑ 城巴有限公司,〈路線10,41A,85,A11北角碼頭巴士總站遷移〉[乘客通告],2016年5月6日。
- ↑ 新世界第一巴士服務有限公司,〈路線23,38,42,42C,63,65,82,682C北角碼頭總站遷移〉[乘客通告],2016年5月6日。
- ↑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為配合北角碼頭公共運輸交匯處啟用而實施的交通及運輸安排〉[新聞公報],2016年5月12日。
- ↑ 第3586號公告〈地政總署:宣布刪除街道名稱〉,2019年5月31日。
相關條目[]
外部連結[]
東區道路列表 | |
---|---|
小西灣、杏花邨 | 小西灣道、富怡道、富欣道、富康街、曉翠街、明趣街、新安街、新業街、安業街、豐業街、冠業街、嘉業街、常安街、常平街、常茂街、常達街、翠灣街、創富道、永泰道、順泰道、盛泰道、盛康里、盛民里、![]() |
柴灣 | 柴灣道、大潭道、歌連臣角道、連城道、翡翠道、環翠道、環翠里、翠景街、茵翠街、富翠街、貴翠街、華廈街、新廈街、永平街、康平街、怡豐街、怡盛街、怡順街、怡泰街、怡盛里、金源里、萃文里、萃文道、峰霞道、寧富街、利眾街、翠杏街、祥利街、吉勝街、康民街、泰民街、祥民道、樂民道、![]() |
筲箕灣、阿公岩 | 筲箕灣道、筲箕灣東大街、廟東街、金華街、宏華街、工廠街、教堂街、望隆街、大德街、寶文街、南康街、南安街、南安里、新成街、愛民街、愛秩序街、阿公岩道、阿公岩村道、譚公廟道、巴色道、東喜道、東旺道、東健道、耀興道、山邊臺、大王里、西元里、杜雲里、明遠里、瓊山里、教堂里(已消失並刪除) |
西灣河、愛秩序灣 | 愛秩序灣道、愛信道、愛勤道、愛義街、愛德街、愛禮街、愛賢街、西灣河街、海晏街、海澄街、海利街、海寧街、太寧街、太祥街、太富街、海富街、順富街、太安街、成安街、成安里、聖十字徑、興民街、惠亨街、大石街、康祥街、鯉景道、耀興道、筲箕灣道、![]() |
鰂魚涌、康山、 太古城 |
鰂魚涌街、船塢里、糖廠街、濱海街、海堤街、海灣街、海光街、海康街、海澤街、海裕街、太裕路、太榮路、太豐路、太茂路、太古城道、太古灣道、柏架山道、英皇道、康山道、康安街、康愉街、康盛街、康柏徑、西灣臺、基利坊、基利路、華蘭路、祐民街、民新街、芬尼街、![]() ![]() |
北角 | 北角道、北角臺、北角邨里、模範里、英皇道、渣華道、七姊妹道、馬寶道、糖水道、電照街、電廠街、電氣道、大強街、艇街、油街、蜆殼街、城市花園道、和富道、春秧街、琴行街、書局街、月園街、明園西街、繼園街、繼園臺、丹拿道、孔雀道、錦屏街、北景街、堡壘街、建華街、清華街、熙和街、福元街、福蔭道、京華道、宏安道、屈臣道、麥連街、長康街、民康街、健康東街、健康中街、健康西街 已刪除:海港道、禮信街、繼園下里、繼園上里 |
炮台山、寶馬山 | 炮台山道、英皇道、天后廟道、寶馬山道、雲景道、怡景道、慧翠道、校園徑、寶聯徑、百福道、康福臺、留仙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