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善道(Lok Sin Road),位於九龍半島黃大仙區及九龍城區,東始彩虹道近寧遠街,經過樂善堂王仲銘中學、育群街、東匯邨匯心樓、東頭邨康東樓、東隆道、東頭社區中心、東利道、石鼓壟道遊樂場、東匯邨匯智樓、沙浦道/東正道路口、御 • 豪門,西接賈炳達道/打鼓嶺道交界、賈炳達道公園對開。
歷史[]
街道名稱源自香港歷史悠久的慈善團體之一——九龍樂善堂,建於清光緒六年(公元1880年),總部原址設於九龍城「打鐵街」(今樂善道),後遷往龍崗道。[1]
市政局於1968年8月2日刊憲,擬將全長約1,510英尺、介乎打鼓嶺道對面至彩虹道交界處的一段賈炳達道易名為樂善道,並標榜為「新九龍幹道」(Thoroughfare in New Kowloon)。[2]
東頭邨第九期重建[]
門牌28號的「東頭邨第九期重建工程」,原址為東頭邨第23座,樓宇拆卸後,地基工程於2008年1月開始,翌年2月完工。重建後將有兩座公屋落成,第一座樓高35至38層,第二座則是29至34層,合共1,333個單位,而屋邨則定名為「東匯邨」。
為配合東南九龍發展計劃,房屋署將原先約48層樓高150多米的居屋設計,降低密度為兩座高度由101至112米的公屋單位,兩座樓宇高度呈遞減設計,確保獅子山景貌不會被樓宇阻擋。[3]
道路平面圖[]
交通意外[]
圖集[]
註釋及參考資料
- ↑ 英國管治與九龍華人社區:宋王臺與九龍寨城考察,教育局網站
- ↑ 憲示第1596號,《香港政府憲報》第110卷第26期,1968年8月2日。
- ↑ 為看獅子山 東頭邨重建降低兩樓層,蘋果日報,2009年4月14日
相關條目[]
香港巴士大典條目:
樂善道
外部連結[]
黃大仙區道路列表 | |
---|---|
竹園、馬仔坑、黃大仙 | ![]() ![]() ![]() |
橫頭磡 | ![]() |
新蒲崗 | 太子道東、彩虹道、景福街、景泰街、景康街、康強街、寧遠街、崇齡街、仁愛街、衍慶街、富源街、彝倫街、錦榮街、爵祿街、彩頤里、大有街、雙喜街、三祝街、四美街、五芳街、六合街、七寶街、八達街、啟新道 |
牛池灣 | ![]() |
鑽石山、斧山 | ![]() ![]() ![]() |
慈雲山 | 沙田坳道、慈雲山道、豐華街、正暉街、寧華街、惠華街、雲華街、崇華街、欣華街、樂華街、毓華街、毓華里、毓學里、蒲崗村道、鳳德道、盈鳳里、環鳳街、金鳳街、銀鳳街、雙鳳街、飛鳳街、鳴鳳街、翠鳳街、龍鳳街、蒲良里、蒲崗里、蒲慈里、蒲明里、蒲蕙里、蒲田里、蒲蘅里、蒲英里、蒲景里、蒲芳里、慈華里、芳華里、貫華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