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灣道(Chai Wan Road),位於港島東區,西起筲箕灣道/愛民街/愛秩序街交界,經過筲箕灣賽馬會診所、東區走廊引道、慈幼中學、阿公岩道、香島、筲箕灣消防局、鯉魚門公園通道、筲箕灣東官立中學、筲箕灣官立中學、大潭道、山翠苑、樂民道、天主教海星堂、康民街、環翠道、興華停車場、吉勝街、青年廣場、柴灣道迴旋處、永利中心、怡泰街、新廈街、柴灣市政大廈、宏德居、怡順街、金源里、樂軒臺、柴灣郵政局、漁灣邨漁安樓、永泰道、蝶翠苑、永平街、常安街路口、中巴柴灣車廠重建地盤,東達小西灣道/新業街交界。
全長約3.1公里的柴灣道,是貫通筲箕灣、柴灣及小西灣的主幹道路。
歷史[]
1950年代前,柴灣尚未有大型發展,大量平房區及村落遍佈柴灣坳。大潭道以北的柴灣道屬香島道其中一段,路面狹窄,不適宜單層巴士等大型車輛行經,因而一直未有巴士路線服務柴灣,僅有中巴8號線途經筲箕灣段香島道,以大潭道交界為總站,居民須步行返家。柴灣徙置區第一批樓宇於1957至1959年落成,中巴於1959年12月開辦8A線,以十二座小型巴士攀爬柴灣道,以便乘客轉乘8號線往返筲箕灣。
基於區內工業發展需要,政府在1958至1961年間大規模擴闊筲箕灣道至環翠道之間一段柴灣道;工程於1961年完成,成為現時五線雙程行車的重要幹道。8號線於2月延長至柴灣徙置區,經柴灣道往返港島市區,同時取消8A線。到9月1日,香島道分拆為八段,筲箕灣道以南路段自此納入柴灣道範圍。
因應市民要求,當局於1977年9月落實在柴灣道近慈幼中學建造一條行人天橋,北端毗鄰通往筲箕灣道的樓梯,方便行人安全橫過該段柴灣道往返筲箕灣各處。[1]
運輸署於1982年6月4日刊憲,將介乎樂民道交界以北大約90米處起至以南大約35米處止之一段南行行車道的柴灣道在劃為每日07:00至午夜的公共小型巴士禁止上落客貨限制區,禁止在上述範圍內上落乘客。[2]
為配合東區走廊第三期工程,路政署於1983年9月16日招標承投道路工程,包括在柴灣道與環翠道交界處建造一個迴旋處,以及興建一條長八百米之雙線雙程道路,接駁永泰交匯處。[3]
柴灣斜[]
介乎東區走廊迴旋處至筲箕灣道的一段柴灣道素有長命斜之稱,俗稱柴灣斜(Chai Wan Road Hilly),平均斜度約為1比10[4],車速上限為每小時50公里。除在路口以外,所有路段均設有中央混凝土護欄,分隔上行及下行的車輛。上斜路段為三線行車,下行則有兩條行車線,每條行車線闊約3.3米。
下行往筲箕灣方向過去曾發生多宗嚴重意外,但並非交通黑點。政府自二十世紀後期多番進行重建及改善工程,尤以1993至1996年間為甚,工程包括重鋪為混凝土路面及增加交通燈位。為了提升道路安全,運輸署近年亦曾就該路段進行多項改善措施,包括:
- 設置「斜度1:10」、「低波行車」、「開始減速」等交通標誌及「慢駛」道路標記;
- 設置偵速攝影機及警告標誌,以阻嚇超速駕駛;
- 在近阿公岩道交界、及鯉魚門公園連接路交界的路面鋪設防滑物料;
- 除用作上落客貨或設有花槽的位置外,所有下斜路段行人道旁均有設置防撞欄,以加強對行人的保護;
- 所有駛經柴灣道下行方向的車長,不論是否有乘客上落,必須先於近阿公岩道路口的巴士必停站停車才繼續行駛,以防止巴士車速過高。
沿線設施[]
座落柴灣道75號的「鯉魚門公園及度假村」,保留了三幢歷史建築(第七座、第十座及第二十五座)。
鯉魚門公園前身為鯉魚門軍營,這三幢建於1890至1900年代初、具殖民地色彩的建築物於2016年5月列為法定古蹟。它們現時分別為度假村的咖啡閣、康樂館及營舍。
道路平面圖[]
柴灣道平面圖(由南至北) | |
---|---|
東行 | 西行 |
←小西灣道→ | |
←新業街 | |
常安街(巴士站) | 富城閣(巴士站) |
←常安街 | |
永平街→ | |
←永泰道 | |
樂軒台(巴士站) | 漁灣邨(巴士站) |
←金源里 | |
金源洋樓(巴士站) | |
←怡順街 | |
宏德居(巴士站) | |
新廈街→ | |
←怡泰街 | |
環翠街市(巴士站) | 怡泰街(巴士站) |
←東區走廊 | |
環翠道→ | |
←吉勝街 | |
環翠道→ | |
康民街(巴士站) | 興華邨裕興樓(巴士站) |
←康民街 | |
天主教海星堂(巴士站) | |
高威閣(巴士站) | |
興民邨(巴士站) | |
←樂民道 | |
東區醫院(巴士站) | 山翠苑(巴士站) |
大潭道→ | |
大潭道(巴士站) | 筲箕灣東官立中學(巴士站) |
鯉魚門公園(巴士站) | |
阿公岩道(巴士站) | 阿公岩道(巴士站) |
←阿公岩道 | |
明華大廈(巴士站) | |
←東區走廊→ | |
←愛秩序街 | |
愛民街→ | |
←筲箕灣道→ |
途經公共交通[]
途經公共交通 | ||
---|---|---|
交通種類 | 前往區份 | 路線號 |
巴士 | 東區 | 81、81A、81S、82、82M、82S、82X、85 |
灣仔區 | 8、8P、N8、N8P 8X、19 | |
中西區 | 780、788、789、N8X | |
南區 | 9、14、314 | |
觀塘區 | 606 | |
黃大仙區 | 106、106P | |
深水埗區 | 118、118P、N118 | |
西貢區 | 694 | |
沙田區 | 682、682A、682B、682P | |
離島區 | A12 | |
小巴 | 東區 | 20、20M、44M、47M |
油尖旺區 | 61 |
道路平面圖[]
相關事件及意外[]
- 1974年3月:上午八時三十分,一部中巴巴士沿柴灣道往筲箕灣方向下斜,至慈幼學校對開失控,衝上行人路,一名七十歲老翁及一名十五歲女生死亡。[5]
- 1982年12月2日:下午四時十分,一部泥頭車沿柴灣道往筲箕灣方向下斜,失控衝向愛秩序街和工廠街,撞及一輛私家車始停下。事件造成4名途人死亡,13人受傷。[6][7]
- 1992年11月4日:下午約四時,一輛往北角方向的中巴丹拿珍寶在柴灣道落斜期間,至筲箕灣賽馬會診所外失控翻側,車長死亡,31名乘客受傷。[8]
- 2012年11月19日:上午11時半,一輛新巴8號線沿柴灣道落斜,駛至阿公岩道路口時,突然失控越過對面行車線,先後撞到正上斜路的九巴118線及一輛的士,釀成3死57傷。(詳情請瀏覽2012年11月19日柴灣道車禍)
圖集[]
註釋及參考資料
- ↑ 柴灣道建行人天橋,政府新聞公報,1977年9月2日
- ↑ 憲示第1787號〈運輸署佈告:道路交通(道路及標誌)規例(香港法例第220章) - 柴灣道公共小型巴士限制措施〉,《香港政府憲報》第124卷第22期,1982年6月4日。
- ↑ 柴灣道路工程招標,政府新聞公報,1983年9月16日
- ↑ 即每10米路長升高一米,斜度約為6至7度。
- ↑ 〈柴灣道單層巴士剷上行人路 兩死一傷〉,《工商日報》,1974年3月。
- ↑ 〈巨型泥車斜坡衝下 筲箕灣大車禍 四死十三人傷〉,《華僑日報》,1982年12月3日。
- ↑ 〈柴灣長命斜泥頭車闖大禍 四死十三傷 屍橫遍地現場亂七八糟〉,《工商日報》,1982年12月3日。
- ↑ 〈[新聞]中巴柴灣道翻側意外 (4/11/1992)〉,YouTube
相關條目[]
外部連結[]
東區道路列表 | |
---|---|
小西灣、杏花邨 | 小西灣道、富怡道、富欣道、富康街、曉翠街、明趣街、新安街、新業街、安業街、豐業街、冠業街、嘉業街、常安街、常平街、常茂街、常達街、翠灣街、創富道、永泰道、順泰道、盛泰道、盛康里、盛民里、![]() |
柴灣 | 柴灣道、大潭道、歌連臣角道、連城道、翡翠道、環翠道、環翠里、翠景街、茵翠街、富翠街、貴翠街、華廈街、新廈街、永平街、康平街、怡豐街、怡盛街、怡順街、怡泰街、怡盛里、金源里、萃文里、萃文道、峰霞道、寧富街、利眾街、翠杏街、祥利街、吉勝街、康民街、泰民街、祥民道、樂民道、![]() |
筲箕灣、阿公岩 | 筲箕灣道、筲箕灣東大街、廟東街、金華街、宏華街、工廠街、教堂街、望隆街、大德街、寶文街、南康街、南安街、南安里、新成街、愛民街、愛秩序街、阿公岩道、阿公岩村道、譚公廟道、巴色道、東喜道、東旺道、東健道、耀興道、山邊臺、大王里、西元里、杜雲里、明遠里、瓊山里、教堂里(已消失並刪除) |
西灣河、愛秩序灣 | 愛秩序灣道、愛信道、愛勤道、愛義街、愛德街、愛禮街、愛賢街、西灣河街、海晏街、海澄街、海利街、海寧街、太寧街、太祥街、太富街、海富街、順富街、太安街、成安街、成安里、聖十字徑、興民街、惠亨街、大石街、康祥街、鯉景道、耀興道、筲箕灣道、![]() |
鰂魚涌、康山、 太古城 |
鰂魚涌街、船塢里、糖廠街、濱海街、海堤街、海灣街、海光街、海康街、海澤街、海裕街、太裕路、太榮路、太豐路、太茂路、太古城道、太古灣道、柏架山道、英皇道、康山道、康安街、康愉街、康盛街、康柏徑、西灣臺、基利坊、基利路、華蘭路、祐民街、民新街、芬尼街、![]() ![]() |
北角 | 北角道、北角臺、北角邨里、模範里、英皇道、渣華道、七姊妹道、馬寶道、糖水道、電照街、電廠街、電氣道、大強街、艇街、油街、蜆殼街、城市花園道、和富道、春秧街、琴行街、書局街、月園街、明園西街、繼園街、繼園臺、丹拿道、孔雀道、錦屏街、北景街、堡壘街、建華街、清華街、熙和街、福元街、福蔭道、京華道、宏安道、屈臣道、麥連街、長康街、民康街、健康東街、健康中街、健康西街 已刪除:海港道、禮信街、繼園下里、繼園上里 |
炮台山、寶馬山 | 炮台山道、英皇道、天后廟道、寶馬山道、雲景道、怡景道、慧翠道、校園徑、寶聯徑、百福道、康福臺、留仙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