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區走廊(Island Eastern Corridor),位於港島東區和灣仔區北岸,東始柴灣道/環翠道交界的柴灣道迴旋處,西達維園道近告士打道,串連柴灣、杏花邨、筲箕灣、西灣河、太古城、鰂魚涌、北角與銅鑼灣。
全長約8.6公里的東區走廊,主要以橋樑形式建造,中途接駁寧富街、東區醫院通道、順泰道、永泰道、盛泰道、東喜道、南安里/南安街、橫跨筲箕灣巴士總站並接駁柴灣道的天橋、太康街近康祥街、通往康安街/康愉街交界的天橋、太古灣道、東區海底隧道、民康街、渣華道/英皇道近健康中街、糖水道、中環及灣仔繞道隧道、興發街。
作為港島北岸策略性主幹路的重要部份,東廊每日車流量超過十五萬架次,在疏導港島東西行交通方面發揮很大效用。現時,東廊大部份路段乃4號幹線一部份,永泰道以北路段更是港島唯一一條法定快速公路。
歷史[]
早於1968年,政府倡議建造「港島東區走廊」,目的是分流交通飽和的英皇道、筲箕灣道及柴灣道,成為連接東區及港島核心地帶的主要通道。當時有「海旁公路」與「延長天后廟道至筲箕灣」兩個方案。
最後「海旁公路」方案獲得通過,東區走廊地盤整理工程於1976年開始。
第一與二期[]
耗資 4.85 億元的第一期銅鑼灣至太古城段,在1984年6月9日通車[1]。鑑於東廊巴士票價幅度有待進一步考慮,運輸署於6月1日宣布,邀請中巴開辦五條臨時巴士服務,作為一項臨時措施。若中巴接納此項建議,5條路線可於6月9日東廊通車後,或於稍後時間開始投入服務。[2]
因應 地下鐵路港島綫建築和西灣河臨時車廠搬遷工程(現址為鯉景灣),政府1984年在愛秩序灣海面進行填海工程,用作興建東區走廊第二期筲箕灣一段道路[3]。另一邊廂,座落筲箕灣道、愛秩序街、工廠街及教堂街交界的嘉諾撒修院學校被政府收回土地;該校拆卸後[4],當局闢建教堂街休憩處及拉直愛秩序街,以及在校舍舊址興建連接東廊與柴灣道行車天橋,並於橋底建造一個現代化巴士總站,名為「筲箕灣巴士總站」,於1984年11月9日正式啟用。[5][6]
署理港督鍾逸傑爵士於1985年7月25日主持東區走廊第二期啟用禮後[7][8],耗資 2.65 億元的 1.8 公里長第二期太古城至筲箕灣柴灣道段在翌日開放通車[9][10]。1988年5月21日起,東廊太古城交匯處以西的架空西行行車道開放通車;沿東廊行駛的西行車輛,須改經這條新行車道。[11]
第三期[]
為配合東區走廊第三期工程,路政署於1983年9月16日招標承投道路工程,包括在柴灣道與環翠道交界處建造一個迴旋處,以及興建一條長八百米之雙線雙程道路,接駁永泰交匯處[12],成為東區走廊最早通車路段。
由於阿公岩船廠區經營者延期搬遷[13],東區走廊第三期筲箕灣至永泰道段工程進度略受影響。政府於1986年7月宣布展開興建東廊最後一期部分工程,闢建一條 800 米長雙線雙程地面道路,由北柴灣至永泰道交匯處[14],價值 1.84 億元的工程合約於1987年5月19日簽署[15]。結果,杏花邨盛泰道通往東區走廊西行的支路,以及阿公岩村道以東一段東廊,於1990年1月5日上午10時起通車[16]。4月1日起,中巴85線由阿公岩延長至小西灣,駛經介乎盛泰道與譚公廟道之間一段東廊。
經歷8年工程,耗資17億港元的東區走廊至此全線通車,每年經常開支約為二千萬港元,結構設計壽命為120年。[17]
改善工程[]
鑒於東區海底隧道每日汽車流量達8萬至9萬架次,而隧道容量在繁忙時段接近飽和狀態。此外擠塞的情況於黃昏時段最嚴重,九龍方向的隧道車龍往往塞在東區走廊上,對該處的交通構成影響;政府遂於1994年計劃在東區走廊加建往東隧的支路以及實施管理措施。
當時運輸署指與東區海底隧道有限公司商討後,有兩個方案來疏導東區海底隧道的交通:
- 東隧公司會因應往來東西方向的車流量狀况,適時調整進入隧道的行車線,並在必要時開放更多行車線供東行方向的車輛使用。
- 運輸署研究禁止由民康街上東區走廊的車輛切線;若進入東隧之車輛,須沿東區走廊行駛,於近鰂魚涌的迴旋處掉頭後由西行進入東隧。
- 運輸署同時計劃在東區走廊近隧道入口加建支路,使北角的車輛駛可以入隧道。
運輸署繼稱基於東隧容量有限,無法縮短東隧的車龍,只能將進入東隧的車龍與東區走廊的交通分隔,避免東隧擠塞導致影響東區走廊的交通;同時會諮詢區議會後才决定具體方案和實施日期。
其後東區海底隧道有限公司表示,上述流量只集中於上下午的繁忙時間,故尚有一段時間才飽和。[18]
運輸署其後於12月8日15:00-22:00試行禁止所有由北角民康街支路的車輛,途經東區走廊駛入東隧,改為先行走東行線,再繞經西灣河折返進入;然後翌日作出檢討,復於同月12、13日再進行,而所得的資料會交予區議會研究,預計計劃在6個月後實施。署方向傳媒解釋作出決定的原因。
署方作出有關決定的表態 |
運輸署交通工程部(香港)高級工程師(東區及特別事務)程錦昌表示東區海底隧道自1989年通車以來汽車流量不斷增加,平均每日9萬5千架次,每小時甚至逾10萬架次,而東區走廊近東隧的一段路面在繁忙時間更達每小時3500架次,情況較原先估計的正常吞吐量超出30%,由於容量已屆滿,令兩者的交匯處出現車龍。他指出由於情況亦令東隧出現車龍,在繁忙時間的東行線由銅鑼灣往東隧方向的車龍經常排至城市花園,長達兩公里,而筲箕灣往東隧方向的車龍則排到太古城,長達約半公里,換言之西行車龍較東行長。[19][20] 他又指以行車時間估算,在黃昏繁忙時間由民康街駛至東隧入口的車程需要8分鐘,每小時為十公里,形容有關速度與踏單車無異;而城市花園至東隧入口亦需7、8分鐘,每小時為15公里,由民康街駛經鯉景灣西行進入東隧則需要15分鐘。[19][20] 程氏續指由於相關路段經常擠塞,故嘗試一個新方案以平均分佈,該試驗計劃限制是由民康街支路進入間的車輛不准切線,該段慢線和中線之間將放置交通雪糕筒及臨時標誌;而前往東隧的車輛則可以在鯉景灣西沿東區走廊西行折返隧道入口,減少過往車輛切線所造成的延誤,亦避免影響非進入隧道的東行車輛,交通警員會該處一帶主要道路協助駕駛人士。[19][20]預計此舉可疏導該路段的擠塞情况,使行車速度可增至每小時20公里,估計將有600百架次的車輛使用。[19] 程錦昌更補充,巴士將在計劃中豁免,因而不在此限。[20] |
巴士專綫[]
每逢黃昏繁忙時間,東區走廊東行引路前往東區海底隧道一段經常交通擠塞。一項沿東區走廊實施的交通管理計劃於1995年8月20日上午十時起實行,藉以紓緩介乎民康街及東區走廊/東區海底隧道交匯處間一段東區走廊東行的交通擠塞。[21]
北角交匯處至西灣河段東區走廊改善工程[]
根據運輸署數字顯示,東區走廊在1997年每日汽車流量已逾10萬架次,較原先設計容量高3%,導致東、西行線及進入道在繁忙時間出現車龍,而東、西行線的車龍經常延伸至北角民康街以西,造成嚴重車輛匯合及交叉的現象。有見及此,運輸署表示當局計劃於2000年6月擴建東區走廊於北角至西灣河的一段,包括:
- 建造一條全新的東行海上高架車道,並在民康街上斜路段加建一條單線行車道;由此匯合為一條三線行車道,與既有的東行線並行,至東隧入口處連接起來。
- 在西行線興建一條單線高架行車道,於太古城交匯處以東作分叉點,跨越東隧連接路後與西行的民康街下斜路連接。
- 建造新引道,由位於太康街和康祥街對上的西行慢線作分叉延並伸至太古城,亦建造新引路接駁既有的西灣河引路至西行快線。
同時當局聘請顧問公司就擴建工程進行詳細設計及環境評估,從而決定是否須為居住於擴建部分附近之居民加設隔音屏障。[22]
2000年,改善工程展開[23],新路段於2003年1月17日起開放通車,其中包括一條北角交匯處至西灣河段的新行車橋,提供兩條東行線,在北角交匯處把往東區海底隧道及往柴灣方向的車流分開;另外兩條新引道亦同時啟用,方便西灣河和康山的車輛選用不同行車線前往北角及東區海底隧道。[24]
中環及灣仔繞道[]
多年來爭議不斷的4號幹線「中環及灣仔繞道和東區走廊連接路」工程,於2009年12月開始動工。由興發街連接路至和富中心對開一段約800米長的東區走廊須改建,以連接繞道隧道北角出入口,並設置園林綠化平台;工程包括在維多利中心至香港浸信會顯理中學對開一段東區走廊設置隔音屏障及半密封式隔音罩。
經過八年多建造,中環及灣仔繞道於2019年1月20日上午八時首階段通車[25],緊接於2月24日全線通車,成為港島北岸一條策略性主幹路,經東區走廊連接路連接林士街天橋。繞道及連接路與現時干諾道中/夏慤道/告士打道走廊平行,補其不足,減輕該處交通負荷。另外,香港會議展覽中心附近的分域碼頭街與博覽道分別設有繞道出入口,車輛可經龍和道往返中區、灣仔、銅鑼灣和東區走廊。
放寬公小巴禁區[]
由 2021 年 7 月 9 日起,介乎東喜道與永泰道之間一段東區走廊東行實施的公共小型巴士禁區,於星期一至五(公眾假期除外)上午10時至下午4時予以撤銷,方便石油氣小巴前往柴灣加氣站加氣。[26]
簡史[]
- 1984年6月:東區走廊維園道至太古城段通車。
- 1985年7月:東區走廊太古城至筲箕灣段通車。
- 1989年10月:東區走廊筲箕灣至柴灣段通車。
- 2009年12月:中環灣仔繞道和東區走廊連接路動工。
- 2014年9月28日:東區走廊新東行橋通車;興發街支路天橋東行線前往北角方向,須改行新橋。[27]
路段概況[]
東區走廊路段(由西至東) | |
---|---|
西行 | 東行 |
←維園道→ | |
←興發街→ | |
←中環及灣仔繞道隧道→ | |
←糖水道→ | |
←英皇道 | |
渣華道→ | |
←民康街→ | |
←東區海底隧道→ | |
←太古灣道→ | |
←康安街、康愉街→ | |
←太安街、愛信道→ | |
南安里、東喜道→ | |
←南安街 | |
←柴灣道→ | |
←盛泰道、永泰道、順泰道→ | |
←寧富街、東區醫院支路 | |
←柴灣道、環翠道→ |
圖集[]
註釋及參考資料
- ↑ 憲示第1637號,香港政府憲報第126卷第22期,1984年6月1日。
- ↑ 東區走廊巴士服務,政府新聞公報,1984年6月1日
- ↑ 愛秩序灣將建海堤,政府新聞公報,1984年7月22日
- ↑ 其後該校遷往鰂魚涌海澤街現址,同時正名為香港嘉諾撒學校。
- ↑ 憲示第3315號,香港政府憲報第126卷第45期,1984年11月9日。
- ↑ 筲箕灣巴士總站一問,香港巴士討論區精華輯錄。
- ↑ 太古城至筲箕灣走廊週四揭幕,政府新聞公報,1985年7月23日
- ↑ 道路工程為將來長期繁榮興建,政府新聞公報,1985年7月25日
- ↑ 配合東區走廊新段通車交通措施,政府新聞公報,1985年7月23日
- ↑ 第2428號公告,香港政府憲報第127卷第30期,1985年7月26日。
- ↑ 鰂魚涌新路開放通車,政府新聞公報,1988年5月19日
- ↑ 柴灣道路工程招標,政府新聞公報,1983年9月16日
- ↑ 東區走廊末段工程明年展開,政府新聞公報,1985年4月27日
- ↑ 東區走廊最後一期工程明年展開,政府新聞公報,1986年7月11日
- ↑ 東區走廊末期工程建築合約今日簽署,政府新聞公報,1987年5月19日
- ↑ 筲箕灣交通措施,政府新聞公報,1990年1月3日
- ↑ 立法會十七題:拆卸部分東區走廊改以隧道取代的建議,2006年11月29日
- ↑ 〈東隧塞車影響東廊交通 擬加建隧道支線紓困〉,《華僑日報》,1994年7月4日。
- ↑ 19.0 19.1 19.2 19.3 〈東廊周四新措施 盼增東隧通過量 周五檢討 若理想半年後實施〉,《大公報》,1994年12月6日。
- ↑ 20.0 20.1 20.2 20.3 〈東廊周四試驗新管制計劃 紓緩東行入東隧路面擠塞〉,《香港商報》。
- ↑ 沿東區走廊實施的交通管理計劃,政府新聞公報,1995年8月11日
- ↑ 〈東廊二000年中擴建 預提供額外三成容車量〉,《東區星報》,1997年9月9日。
- ↑ 路政署官方網站:東區走廊改善工程北角交匯處至西灣河段
- ↑ 〈東區走廊新行車橋有助紓緩交通〉,香港政府新聞公報,2003年1月16日。
- ↑ 〈中環及灣仔繞道下月20日通車 政府強調滲水不影響隧道結構安全〉,《香港01》,2018年12月28日。
- ↑ 撤銷東區走廊公共小型巴士禁區,運輸署交通通告,2021年7月9日
- ↑ 東區走廊臨時交通措施單張
相關條目[]
外部連結[]
東區道路列表 | |
---|---|
小西灣、杏花邨 | 小西灣道、富怡道、富欣道、富康街、曉翠街、明趣街、新安街、新業街、安業街、豐業街、冠業街、嘉業街、常安街、常平街、常茂街、常達街、翠灣街、創富道、永泰道、順泰道、盛泰道、盛康里、盛民里、![]() |
柴灣 | 柴灣道、大潭道、歌連臣角道、連城道、翡翠道、環翠道、環翠里、翠景街、茵翠街、富翠街、貴翠街、華廈街、新廈街、永平街、康平街、怡豐街、怡盛街、怡順街、怡泰街、怡盛里、金源里、萃文里、萃文道、峰霞道、寧富街、利眾街、翠杏街、祥利街、吉勝街、康民街、泰民街、祥民道、樂民道、![]() |
筲箕灣、阿公岩 | 筲箕灣道、筲箕灣東大街、廟東街、金華街、宏華街、工廠街、教堂街、望隆街、大德街、寶文街、南康街、南安街、南安里、新成街、愛民街、愛秩序街、阿公岩道、阿公岩村道、譚公廟道、巴色道、東喜道、東旺道、東健道、耀興道、山邊臺、大王里、西元里、杜雲里、明遠里、瓊山里、教堂里(已消失並刪除) |
西灣河、愛秩序灣 | 愛秩序灣道、愛信道、愛勤道、愛義街、愛德街、愛禮街、愛賢街、西灣河街、海晏街、海澄街、海利街、海寧街、太寧街、太祥街、太富街、海富街、順富街、太安街、成安街、成安里、聖十字徑、興民街、惠亨街、大石街、康祥街、鯉景道、耀興道、筲箕灣道、![]() |
鰂魚涌、康山、 太古城 |
鰂魚涌街、船塢里、糖廠街、濱海街、海堤街、海灣街、海光街、海康街、海澤街、海裕街、太裕路、太榮路、太豐路、太茂路、太古城道、太古灣道、柏架山道、英皇道、康山道、康安街、康愉街、康盛街、康柏徑、西灣臺、基利坊、基利路、華蘭路、祐民街、民新街、芬尼街、![]() ![]() |
北角 | 北角道、北角臺、北角邨里、模範里、英皇道、渣華道、七姊妹道、馬寶道、糖水道、電照街、電廠街、電氣道、大強街、艇街、油街、蜆殼街、城市花園道、和富道、春秧街、琴行街、書局街、月園街、明園西街、繼園街、繼園臺、丹拿道、孔雀道、錦屏街、北景街、堡壘街、建華街、清華街、熙和街、福元街、福蔭道、京華道、宏安道、屈臣道、麥連街、長康街、民康街、健康東街、健康中街、健康西街 已刪除:海港道、禮信街、繼園下里、繼園上里 |
炮台山、寶馬山 | 炮台山道、英皇道、天后廟道、寶馬山道、雲景道、怡景道、慧翠道、校園徑、寶聯徑、百福道、康福臺、留仙街 |
![]() |
||
東區走廊 - 中環灣仔繞道* - 干諾道中(林士街天橋) - 干諾道西(干諾道西天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