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頭街(Pai Tau Street),顧名思義,位於新界沙田市中心排頭村,東始沙田鄉事會路/沙田車站圍交界,經過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總部(前區域市政局大樓)、排頭街小巴總站出入口、港鐵 沙田貨場支路、排頭村遊樂場、新城市中央廣場、上禾輋路路口、沙田鄉事委員會、沙田政府合署,西迄門牌12號寶福山。
由康文署總部至排頭村遊樂場路段乃順時針單程路,而新城市中央廣場至寶福山之間為東西雙向道路。
歷史[]
區域市政總署成立初期,總部位於尖沙咀數座不同樓宇內。為提高運作效率,區域市政局決定整合轄下部門在同一樓宇內。經過對數處地點加以考慮後,區局落實在沙田火車站毗鄰一幅約 0.4 公頃土地興建樓高廿層的總部大樓。[1]
政府於1988年1月8日刊憲,宣布在排頭街加建一段新路,以取代既有長約50米之一段排頭街。興建這段長約85米之新路,可使排頭街鄰近兩幅土地合併,用以築建區域市政局與區域市政總署總部。[2]
座落排頭街1-3號的「區域市政局大樓」,由港督衛奕信爵士於1991年9月26日主持開幕典禮。[3]
沙田站行人天橋擱置[]
往返港鐵 沙田站平台至沙田政府合署及排頭街小巴總站的行人通道流量非常高,尤其是早、午、晚的上下班及午膳時段,常出現擠擁情況。沙田區議會早在2002年已開始討論「排頭街公共運輸交匯處改善措施及港鐵沙田站至沙田政府合署行人天橋」工程方案[4][5],並於2003年設立工作小組。
2006年,工作小組與各政府部門及新城市中央廣場發展商新鴻基地產達成共識,由新鴻基承擔有關工程之建築費用,而區議會亦於同年交通及運輸委員會會議上通過天橋原有方案。[6]
由於部分排頭村居民反對[7],刊憲工作一再擱置。運輸署2015年審視陣行人天橋其他走線方案,發現工程技術上有很大難度,有關計劃經已擱置。[8]
平面圖[]
圖集[]
註釋及參考資料
- ↑ 財委會明會議考慮建區局會議廳貸款,政府新聞公報,1988年1月12日。
- ↑ 政府擬擴建沙田排頭街,政府新聞公報,1988年1月8日。
- ↑ 區局區署辦公室已全部遷往沙田,政府報聞公報,1991年8月18日
- ↑ 「沙田火車站巴士平台、新城市中央廣場和沙田政府合署的行人天橋連接系統」諮詢文件,沙田區議會交通及運輸委員會(二零零三年度)第四次會議,2003年7月15日
- ↑ 天橋接通政府合署 改善排頭街交匯處天橋接通政府合署,沙田區議員余倩雯網誌
- ↑ 排頭村擬建天橋 專家憂支柱損樹根,明報,2010年8月4日
- ↑ 排頭村建行人天橋爭議記,獨立媒體,2010年7月18日
- ↑ 消失的天橋:多區說好的天橋不見了,東方日報,2015年6月5日
相關條目[]
香港巴士大典條目:
排頭街
外部連結[]
沙田區道路列表 | |
---|---|
沙田市中心、禾輋 | 沙田車站圍、沙田鄉事會路、沙田正街、橫壆街、担杆莆街、白鶴汀街、排頭街、上禾輋路、禾輋街、瀝源街、德厚街、協欣街、豐順街、豐禾里、宜正里、源禾路、文林路、文禮路、獅子山隧道公路、![]() |
大圍、沙田嶺 | 大圍道、大圍隧道、沙田嶺隧道、![]() ![]() |
顯田、紅梅谷、 沙田頭 |
![]() ![]() |
沙田圍、圓洲角、 小瀝源、水泉澳 |
![]() ![]() |
石門、亞公角、 大水坑 |
![]() |
馬鞍山、烏溪沙、 白石半島 |
馬鞍山路、馬鞍山村路、馬鞍山繞道、烏溪沙路、落禾沙里、鞍山里、鞍駿街、鞍源街、鞍超街、鞍祿街、鞍誠街、馬錦街、沙安街、彩沙街、耀沙路、西沙路、富寶路、錦英路、恆康街、恆光街、恆錦街、恆輝街、恆智街、恆明街、恆健街、恆泰路、寧泰路、瑞泰路、喜泰街、沃泰街、保泰街 |
馬料水、科學園、 中文大學 |
大埔公路 - 馬料水段、![]() |
火炭、九肚山、 馬場 |
火炭路、穗禾路、桂地新村路、桂地街、麵房街、麵房里、達業里、穗豐里、麗禾里、美禾圍、文恒街、山尾街、長瀝尾街、河瀝背街、坳背灣街、牛湖托街、鉛礦凹街、黃竹洋街、石榴洞街、拔子窩街、禾上墩街、禾香街、禾盛街、禾穗街、禾寮坑路、松頭下路、樂林路、樂霞坊、樂楓徑、樂蓮徑、樂園徑、樂信徑、樂景街、駿景路、九肚山路、九肚徑、綠怡徑、馬鈴徑、馬樂徑、馬影徑、馬鞅徑、馬鞍徑、雍坪徑、麗坪路、紅橋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