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雲山(Tsz Wan Shan),位於九龍黃大仙區北部,沙田坳以南、鑽石山以北,區內以公營房屋為主,是擁有近半個世紀歷史的住宅區。
歷史[]
座落慈雲山山腰的住宅地段,昔日稱為「狗虱嶺」,得名自滋擾當地郊遊人仕的草虱。1933年,港府宣佈清拆九龍城寨,居民獲賠償建屋費,並於狗虱嶺重建家園;居民反指城寨其時仍屬中國領土,港府無權收回土地,加上「狗虱嶺」一名不雅,向港府提出交涉,最後遷徙計劃不了了之。據悉,事後有社會領袖向港府提出「狗虱嶺」被利用作抗爭理由實屬不幸,建議更改地名;二戰後,地圖上再也沒有「狗虱嶺」這地名,統一改用「慈雲山」。
1960年代初期,政府在黃大仙東北慈雲山山腰興建徙置區,安置大量無家可歸的難民。63座徙置大廈結合為「慈雲山邨」,曾是全港樓宇數目最多的公共屋邨,人口高峰時超過十萬,人煙稠密,邨內卻欠缺各種社區與文娛康樂設施,造成不少社會問題。政府曾於1971年計劃興建獅子山纜車及配套旅遊設施,讓市民由慈雲山登上獅子山欣賞美景,可惜最終因兩次招標均沒有公司達標而擱置。[1]
房屋委員會於1980年將慈雲山邨分拆成慈安邨、慈樂邨、慈愛邨、慈正邨及慈民邨5個屋邨,方便管理[2]。鑑於5個屋邨樓齡漸增,樓宇結構老化,房委會自1989年開始,以8年時間逐步將慈雲山邨所有樓宇拆卸[3],變身成現有慈正邨、慈樂邨、慈民邨、慈康邨,以及從昔日慈安邨與慈愛邨重建而成的居屋慈安苑和慈愛苑。
踏入千禧年慈雲山重建終告完成,一個地區性大型商場──慈雲山中心亦同時誕生,位於商場地面的慈雲山(中)巴士總站在1997年11月9日正式啟用。另一邊廂,慈雲山(北)巴士總站暫時封閉,以便建造多層停車場,迎接慈愛苑第三期入伙;停車場地面設有巴士總站,於2000年12月31日重開,3C和15A線雙雙回歸回該站,隨後2F等路線亦延伸到慈愛苑,慈雲山巴士服務漸趨穩定。
位於慈雲山西部一隅的沙田坳邨於2011年重建完成,邨內兩座樓宇命名為順田樓及和田樓。
道路網絡[]
慈雲山主要幹道包括慈雲山道、蒲崗村道、毓華街、雲華街及惠華街,其中蒲崗村道為慈雲山對外交通的主要道路,西面連接龍翔道及彩虹道,東面連接斧山道。
區內最繁忙的道路為慈雲山道,除服務該區的巴士線外,亦有不少小巴駛經。部份巴士路線須途經路程短但斜度達1:8的雲華街,每逢雨天,巴士往往因閃避小巴而急停導致壞車,車長駕駛時需格外留神。
根據2002年 九廣鐵路公司的
沙田至中環綫建議方案,鐵路走綫
經過慈雲山,並在該區設置
車站。經過詳細地質勘察,確定該區地質欠佳,除了軟硬土層夾雜之外,還有多個斷層;車站雖然深入地底80多公尺,亦未能在石層內興建,因此不宜在該處建站。
基於地質問題,九鐵公司在權衡風險與鐵路服務之後,決定放棄興建慈雲山站。及至2004年 地鐵公司在
合併研究時,亦詳細檢視九鐵所有研究報告,最後亦得出同樣結論。
港鐵落實建造慈雲山區行人設施,接駁區內多個屋邨與 鑽石山站,共有15組行人系統,涵蓋49項設施,包括10段有蓋行人通道、3條行人天橋、21部升降機、4條扶手電梯 、7條樓梯及4段總長度約一百米的自動行人道。 行人系統建造工程於2012年7月展開,新設施自2015年起陸續投入服務,改善區內步行環境。
圖集[]
註釋及參考資料
相關條目[]
外部連結[]
黃大仙區道路列表 | |
---|---|
竹園、馬仔坑、黃大仙 | ![]() ![]() ![]() |
橫頭磡 | ![]() |
新蒲崗 | 太子道東、彩虹道、景福街、景泰街、景康街、康強街、寧遠街、崇齡街、仁愛街、衍慶街、富源街、彝倫街、錦榮街、爵祿街、彩頤里、大有街、雙喜街、三祝街、四美街、五芳街、六合街、七寶街、八達街、啟新道 |
牛池灣 | ![]() |
鑽石山、斧山 | ![]() ![]() ![]() |
慈雲山 | 沙田坳道、慈雲山道、豐華街、正暉街、寧華街、惠華街、雲華街、崇華街、欣華街、樂華街、毓華街、毓華里、毓學里、蒲崗村道、鳳德道、盈鳳里、環鳳街、金鳳街、銀鳳街、雙鳳街、飛鳳街、鳴鳳街、翠鳳街、龍鳳街、蒲良里、蒲崗里、蒲慈里、蒲明里、蒲蕙里、蒲田里、蒲蘅里、蒲英里、蒲景里、蒲芳里、慈華里、芳華里、貫華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