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丁堡廣場(Edinburgh Place),位於港島中西區中環,分為兩段各不相通道路。西段始於干諾道中近康樂廣場的「干諾道中行人隧道」,沿著天星碼頭停車場繞一圈,至香港大會堂高座外返回干諾道中東行綫;東段始於干諾道中/夏愨道交界,經過大會堂停車場與展城館,北達龍和道。
天星碼頭於2006年11月搬遷後,愛丁堡廣場人流大幅減少,無復昔日繁華景象。
歷史[]
中環天星碼頭經歷三次因填海而搬遷,在1898年,當時天星碼頭位於現時雪廠街;到了1912年,碼頭因填海而遷至現時怡和大廈;1958年,碼頭再次受填海工程影響而遷往愛丁堡廣場[1],正式名稱是「愛丁堡廣場渡輪碼頭」(Edinburgh Place Ferry Pier),新碼頭設計以簡樸實用為主,附設一座鐘樓,裝有一個由比利時王子贈予怡和洋行,怡和再轉送給天星的大鐘。天星鐘樓是香港最後一個機械鐘樓,每15分鐘報時一次。[2]
「愛丁堡廣場」,得名自愛丁堡公爵(Duke of Edinburgh),在干諾道中旁邊的行人隧道於1959年4月2日啟用,是香港首條行人隧道,連接皇后像廣場[3]。至於香港大會堂是香港第一座公共文娛中心,原址位於舊中銀總行和滙豐總行之間,1947年拆卸後於愛丁堡廣場填海區重建,並於1962年3月2日啟用,連同天星碼頭和皇后碼頭組成一處風景優美的海岸,成為當年中環海旁地標。
天星碼頭啟用後,運輸當局只在愛丁堡廣場西面設置的士站,以及在愛丁堡廣場西段的北面和東面劃設兩個公眾上落客區,曾有一段頗長時間沒有公共交通路線駛入愛丁堡廣場;直到1974年4月16日,中巴13線投入服務,選擇以大會堂旁邊的東面公眾上落客區為中環鬧市的巴士總站,一直駐站至今。
昔日天星碼頭及大會堂對開的愛丁堡廣場,設有三個專綫小巴總站,分別位於大會堂巴士總站外路旁、巴士總站對面的天星停車場地下通道底的10個車位,原為停車場第13至22號車位,於1976年10月1日劃為小巴總站[4],小巴駛入站內時必須倒車。
天星小輪被視為訪港遊客必到景點,部份旅遊路線曾在碼頭外設站,設於面向碼頭的公眾上落客區及公眾車路之間的細小石壆,以及大會堂巴士總站外,但兩處同樣狹窄得連排隊也有困難,遊客通常要在廣場其他地方候車。
天星碼頭搬遷[]
中區分區計劃大綱圖在2000年2月獲得核准後,中環填海計劃第三期工程的詳細設計和投標準備工作所需的撥款,在2000年4月獲立法會通過,填海及道路工程在2001年12月獲得批准,而工程建造撥款在2002年6月獲立法會通過。招標工作在2002年8月進行,有關合約則在2003年2月10日批出。
因應填海工程,中環至愉景灣航線於2002年7月30日率先遷往中環3號碼頭。最終愛丁堡廣場碼頭於2006年11月12日正式關閉,天星小輪改泊七號及八號碼頭。一個月後,承建商於12月12日除下天星碼頭鐘樓的銅鐘、鐘面及機械組件,在拆卸過程中鐘樓結構已有所損壞,基於安全理由,鐘樓必須盡快清拆,因此承建商採用分割拆卸方法。政府已保存了從天星鐘樓拆下來的銅鐘與相關組件,並將會在適當地點重建鐘樓及將銅鐘重新裝嵌[5]。天星碼頭與大會堂從此分離,愛丁堡廣場只餘下大會堂巴士總站和的士站繼續運作,另有少量居民巴士及私家醫院穿梭巴士在此設站。
在中環填海計劃第三期下建造的其中一段道路網絡-龍和道介乎民耀街與添華道之間的中環段,於2010年2月23日通車[6]。一個連接愛丁堡廣場及龍和道的新路口及其相連新路段,翌年5月31日上午11時起開通。沿愛丁堡廣場的車輛可經該新路口前往龍和道西行,及沿龍和道東行及西行的車輛可經該新路口前往愛丁堡廣場。[7]
圖集[]
註釋及參考資料
- ↑ 再見天星碼頭 流水依舊 旅情全非,蘋果日報,2006年11月12日
- ↑ 服務香港49年 中環天星鐘樓難逃拆卸命運,頭條日報,2017年12月12日
- ↑ 〈中環三級火燒港首條行人隧道〉,《文匯報》,2013年4月9日。
- ↑ 第254號法例公告,香港政府憲報第118卷第40期,1976年10月1日。
- ↑ 立法會第十四題:中環舊天星碼頭鐘樓拆卸工程,2007年1月24日
- ↑ 中區龍和道首段明日啟用,政府新聞公報,2007年1月24日
- ↑ 愛丁堡廣場與龍和道的路口及其相連新路段啟用,運輸署交通通告
相關條目[]
外部連結[]
中西區道路列表 | |
---|---|
金鐘、添馬 | 金鐘道、紅棉路、正義道、法院道、柏運道、夏慤道、德立街、樂禮街、添馬街、添華道、添美道、立法會道、龍匯道 |
中環碼頭 | ![]() |
中環 | ![]() ![]() |
上環 | ![]() ![]() ![]() ![]() |
西營盤 | ![]() ![]() ![]() |
石塘咀 | ![]() ![]() |
堅尼地城、 摩星嶺 |
城西道、西祥街、西祥街北、北街、歌連臣街、堅彌地城海旁、堅彌地城新海旁、卑路乍街、荷蘭街、西康里、西市街、山市街、石山街、士美菲路、科士街、爹核士街、均益街、厚和街、吉席街、加多近街、加惠民道、西寧街、域多利道、摩星嶺道、摩星嶺徑、薄扶林道、蒲飛路、龍華街、李寶龍路、太白臺、羲皇臺、青蓮臺、桃李臺、學士臺 |
半山區 | 干德道、寶珊道、旭龢道、大學道、列堤頓道、屋蘭士街、屋蘭士里、克頓道、巴丙頓道、漢寧頓道、聖士提反里、光景臺、興漢道、般咸道、柏道、卑利士道、堅道、西摩道、西摩臺、衛城道、衛城坊、衛城里、羅便臣道、摩羅廟街、摩羅廟交加街、卑利街、些利街、己連拿利、香雪道、舊山頂道、地利根德里、梅道、蒲魯賢徑、高化利徑、馬己仙峽道、寶雲道、波老道、堅尼地道、柏寧路、歌老打路、纜車徑、纜車里、麥當勞道、雅賓利道、上亞厘畢道、下亞厘畢道、花園道、紅棉路、活倫臺、芝古臺、列拿士地臺、英輝臺、梁輝臺、太子台、ELLIOT CRESCENT |
山頂 | 山頂道、舊山頂道、夏力道、盧吉道、柯士甸山道、芬梨道、芬梨徑、賓吉道、白加道、漆咸徑、醫院徑、種植道、施勳道、普樂道、百祿徑、歌賦山道、歌賦山里、加列山道、貝璐道、堪仕達道、忌利文道、僑福道、和福道、文輝道、樂善美道、十間、薄扶林水塘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