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虹道(Choi Hung Road),位於九龍黃大仙區新蒲崗北緣,是新蒲崗與黃大仙其他地區的分界線,西起太子道東 600 號柏立基健康院、近育群街,經過譽 • 港灣、天主教伍華中學/小學、寧遠街、樂善道、橫跨啟德河並接駁東光道的行人橋、衍慶街、新蒲崗大廈、大成街/爵祿街、啟德花園暨大成街街市、彩虹道遊樂場、沙田坳道、蒲崗村道、大有街、勤達中心、啟鑽苑、四美街、啟翔苑、彩頤里、采頤花園、斧山道、龍翔道/綠柳路/彩虹邨巴士總站出口交界迴旋處,東接太子道東近藍鐘路。
作為新蒲崗對外主幹道路,彩虹道車水馬龍,介乎彩虹迴旋處至太子道東彩虹邨出口一段更劃為巴士專綫,以便巴士駛往彩虹巴士總站與太子道東。
歷史[]
啟德填海區第一期於1920年完成,規劃為住宅區「啟德濱」,並在英皇子道東面盡頭開闢了「西貢道」[1]通往黃大仙和牛池灣[2],後來納入清水灣道範圍;至1959年5月29日,殖民地司署刊憲將介乎西北至東南偏南的路段獨立命名為「彩虹道」[3]。
座落太子道東與龍翔道交界的「彩虹邨」(Choi Hung Estate)於1962至64年間落成,共有11座樓高7至20層的住宅樓宇,提供了7,455個單位[4];當局於碧海樓對面建造巴士總站,1965年1月正式啟用。
相對於荔園,啟德遊樂場始終較為細小,加上機動遊戲設施日漸殘舊,生意漸走下坡。1977年海洋公園落成後,啟德遊樂場的經營更見困難,結果在1982年4月關閉。兩年後港府在原地興建休憩公園,名為「彩虹道遊樂場」,昔日的螺旋山坡和台階獲保留下來。
因應大老山隧道及觀塘繞道建築工程,彩虹巴士總站由1989年1月12日起臨時封閉,當局選址彩虹道軍營外設置臨時總站,容納受影響路線。到1992年4月24日,彩虹總站重新開放[5],各線則於4月26日遷回該總站。
千禧過後[]
蒲崗村道以西一段彩虹道,與啟德明渠並行而建。啟德明渠前名「龍津河」,總長約2.4公里,百多年前自鑽石山流向九龍灣出口。日治時期,日軍拆毁九龍城寨圍牆,並將拆下的麻石沿龍津河兩岸鋪砌,成為啟德明渠雛形。其後改建成一條石屎防洪渠,水流由蒲崗村道起,沿彩虹道流經東頭邨及新蒲崗至啟德發展區,最後匯入維多利亞港,是東九龍其中一條主要排洪渠道,亦是市區現存少數的明渠。
2008年6月連場暴雨期間,啟德明渠近彩虹道出現嚴重水浸[6]。渠務署自2011年11月30日起分階段展開啟德河改善工程,以提升河道防洪能力,並局部擴闊一段長約200米的彩虹道,其位置鄰近黃大仙警署旁。[7]
2017年9月24日,彩虹道南行線左轉入爵祿街正式開放。為配合有關安排,爵祿街已實施分階段式行人過路措施。[8]
道路平面圖[]
圖集[]
註釋及參考資料
- ↑ 啟德河歷史,渠務署啟德河改善工程 (黃大仙段)網站
- ↑ 啟德機場歷史檔案展,政府檔案處網站
- ↑ 憲示第738號,《香港政府憲報》第101卷第27期,1959年5月29日。
- ↑ 彩虹邨和模範邨之全面結構勘察結果報告,立法會房屋事務委員會,2006年12月
- ↑ 第1398號公告,《香港政府憲報》第134卷第17期,1992年4月24日。
- ↑ 活化啟德明渠須先治洪,東方日報,2010年1月4日
- ↑ 140CD-重建和修復一段由蒲崗村道至東光道的啟德明渠,立法會財務委員會工務小組委員會討論文件,2010年6月9日
- ↑ 關注新蒲崗周邊交通改善情況,第五屆黃大仙區議會轄下交通及運輸事務委員會第11次會議記錄,2017年10月10日
相關條目[]
外部連結[]
- 啟德河改善工程(黃大仙段)紀念特刊,渠務署,2019年12月
黃大仙區道路列表 | |
---|---|
竹園、馬仔坑、黃大仙 | ![]() ![]() ![]() |
橫頭磡 | ![]() |
新蒲崗 | 太子道東、彩虹道、景福街、景泰街、景康街、康強街、寧遠街、崇齡街、仁愛街、衍慶街、富源街、彝倫街、錦榮街、爵祿街、彩頤里、大有街、雙喜街、三祝街、四美街、五芳街、六合街、七寶街、八達街、啟新道 |
牛池灣 | ![]() |
鑽石山、斧山 | ![]() ![]() ![]() |
慈雲山 | 沙田坳道、慈雲山道、豐華街、正暉街、寧華街、惠華街、雲華街、崇華街、欣華街、樂華街、毓華街、毓華里、毓學里、蒲崗村道、鳳德道、盈鳳里、環鳳街、金鳳街、銀鳳街、雙鳳街、飛鳳街、鳴鳳街、翠鳳街、龍鳳街、蒲良里、蒲崗里、蒲慈里、蒲明里、蒲蕙里、蒲田里、蒲蘅里、蒲英里、蒲景里、蒲芳里、慈華里、芳華里、貫華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