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莊道(Hong Chong Road),位於九龍油尖旺區尖沙咀東,南始梳士巴利道/科學館道交界,經過康達徑、康泰徑、海底隧道收費廣場、順風道、漆咸道南/漆咸道北路口,北接公主道近紅磡繞道,大部份路段屬1號幹線一部份。
全長920米的康莊道,主要用作接駁海底隧道,公主道/漆咸道北至紅隧九龍入口一段為四線雙程分隔道路,車速限制每小時70公里;其餘路段為北行單程路,車速限制每小時50公里。至於非幹線部份與紅隧收費廣場平行,連接梳士巴利道與科學館道交界。
歷史[]
座落香港理工大學與港鐵 紅磡站之間的康莊道,前身為通往香港工業專門學院的「工專通道」,建於1960年代,定線與康莊道相若。為興建通往海底隧道的道路,工專通道及附近土地被填高,並於上面興建了新路。
康莊道於1973年3月16日獲市政局刊憲街道命名,由海底隧道北端為起點,與育才道匯合,向東北行160呎,再轉向東北行85呎,至分別通往公主道之天橋及漆咸道支路交界處為終結[2];其後,市政局於1978年3月23日刊憲修正康莊道範圍,長度約530米,分別向西南及東南伸延至梳士巴利道交接處終結。[3]
交通燈試驗計劃[]
運輸署於1992年4月28日展開一項試驗計劃,利用交通燈號管制海底隧道收費廣場對開的康莊道交通,為期三個月。試驗期間,連接 紅磡站與理工大學陳麗玲樓的行人天橋底裝上交通燈,目的是要令到海底隧道九龍出口/康莊道交界的交通暢順,減低車輛頻繁轉線而引致交通意外[4]。
興建疏導支路[]
運輸科於1992年5月21日與行政立法兩局交通事務小組會見,提出多項改善紅隧交通措施。小組召集人劉建議會後向傳媒表示,雖然運輸署在九龍入口設置交通燈,惟出口往尖沙咀東的行車仍未有改善,為疏導其擠塞情況,政府建議在1997年西隧海底隧道建成前必要興建臨時天橋,由康莊道連接公主道,預計需時18個月完成;惟認為毋須興建永久性天橋,原因是所耗資的建築費用及時間較長,並希望政府盡快向立法局財委會提交財務文件, 處理撥款事宜,使工程得以提早進行。[5][6][7]運輸官員透露,該條臨時天橋屬於鐵橋,只有一條行車線,除了連接公主道外,亦分支路前往紅磡,天橋每小時最高流量為1500架次;處方希望未來數個月內可以完成天橋的詳細設計,而1億3000萬元衹是最初的估計。然而交通諮詢委員會主席梁志強表示,認為只有數年成功,長遠不能解決問題。[6]
運輸署助理署長於5月接受《華僑日報》專訪表示,指有關試驗成功後,並諮詢部分議員意見後,認為必要繼續有關設施;惟須待最後報告完成後才向立法局財務委員會申請撥款,以收回增加一條行車線,一旦順利便可於1995年使用。[8]其後已成為永久措施,理工對開一段康莊道已擴闊為一條三線車道。
時移世易[]
1999年7月30日,臨時市政局刊憲修正康莊道範圍,路段修訂為由向梳士巴利道北行和科學館道為起點,至公主道行車天橋和漆咸道北為終結。[9]
2018年,康莊道修改為由其與梳士巴利道的交接處為起點,至其與漆咸道南、漆咸道北及公主道交界處為終結。[10]
道路平面圖[]
圖集[]
註釋及參考資料
- ↑ 第7463號公告〈地政總署:街道命名〉,《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憲報》第22卷第40期,2018年10月5日。
- ↑ 憲示第706號〈市政局佈告〉,《香港政府憲報》第115卷第11期,1973年3月16日。
- ↑ 憲示第727號〈市政局佈告〉,《香港政府憲報》第120卷第12期,1978年3月23日。
- ↑ 運輸署試用交通燈改善海隧出口交通,政府新聞公報,1992年4月24日
- ↑ 〈兩局促建臨時天橋改善紅磡海隧擠塞〉,《華僑日報》,1992年5月22日。
- ↑ 6.0 6.1 〈紓緩紅磡海隧九龍出口擠塞 尖東至公主道將臨時天橋〉,《星島日報》。
- ↑ 〈紓緩海出口擠塞 尖東擬建臨時天橋〉,《成報》。
- ↑ 〈紅磡隧道口紅綠燈 會成永久措施〉,《華僑日報》,1992年5月23日。
- ↑ 公告第4363號〈臨時市政局:街道命名〉,《香港特别行政區政府憲報》第3卷第30期,1999年7月30日;同日命名的街道尚有梳士巴利道及科學館道。
- ↑ 九龍城區議會:有關九龍城區街道命名諮詢文件,地政總署九龍測量處,2018年7月11日
相關條目[]
外部連結[]
![]() |
||
香港仔海傍道 - 黃竹坑道 - 黃竹坑道天橋 - 黃竹坑道 - 香港仔隧道 - 黃泥涌峽天橋 - 堅拿道天橋 - 海底隧道 - 康莊道 - 公主道 - 窩打老道 - 獅子山隧道公路(包括獅子山隧道) - 沙田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