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沙咀東(Tsim Sha Tsui East)[1],簡稱「尖東」,顧名思義,位於九龍油尖旺區尖沙咀東部,與西面傳統尖沙咀以漆咸道南為分界線。
一般而言,「尖東」泛指漆咸道南至海底隧道收費廣場之間的狹長地域,自八十年代起步發展的嶄新商業與酒店區。根據區議會選區分界圖,尖東與紅磡以 東鐵綫軌道、國際都會北面、紅荔道、紅樂道與建灣街以西為界。
歷史[]
尖沙咀東是一個拔地而起的新區域,海旁地段過去是何文田與尖沙咀之間 九廣鐵路的路軌,漆咸道軍營座落現有尖東商業中心區,加上紅磡灣於七十年代填海部分而成。這是一片被漆咸道南/暢運道/梳士巴利道包圍、自成一角的嶄新市區。政府於1978年1月招標承投尖東新發展區首期道路工程,興建一條十米闊的新路,為區內三間酒店大廈、一間電影院和三個商住項目提供直接連接大路。工程亦包括建造多條行人路,兩旁附有多幅狹長土地用作種植花卉樹木,以美化環境。[2]
自八十年代起,政府將尖東規劃為商業區,區內以興建較矮與樓底低的商業大廈為主。每座大廈設計近乎一式一樣,都是深色玻璃幕牆方形建築,商場內也有個小小的中庭和地庫。除了新世界中心位處海旁外,單憑建築物外觀,根本無法分辨究竟是半島中心、南洋中心、帝國中心、尖沙咀中心抑或其他中心。由於當年尚有啟德機場,尖東的建築物仍受到高度限制,樓宇限建二百呎高,當中多數大廈都是十六層高。每逢聖誕新年,這些闊大又平坦的大廈外牆,成為霓虹燈飾的最佳掛板。
建於1984年的市政局百周年紀念花園,分佈於漆咸道南與麼地道之間,為附近商廈及酒店提供約4.5公頃的綠化面積,圍着噴水池的六條羅馬式石柱,是從 舊尖沙嘴火車站搬過來的。20年後,鐵路終於直達尖東商業區,
尖東站在2004年啟用,
車站英文名稱卻是「East Tsim Sha Tsui Station」,與一般寫法有別。
愉景灣航運自1999年4月接辦往返尖東至中環3號碼頭航線,2000年7月22日將尖東登岸處由香格里拉酒店前面向東遷移三百米至海景嘉福酒店近紅磡繞道位置[3],較接近 紅磡站及香港體育館,試圖分流海底隧道收費廣場巴士站在繁忙時間候車人潮[4]。由於乘客人數不足,該航線已於2005年大除夕完成最後使命。[5][6]
道路網絡[]
漆咸道南及康莊道是尖沙咀東主幹道路,前者接駁公主道與漆咸道北前往何文田、紅磡與土瓜灣等地,後者串連海底隧道,乃1號幹線重要組成部份。
梳士巴利道沿海岸而建,市民可以在海濱長廊漫步,欣賞維多利亞港景色;從梳士巴利道高架行人道,再沿紅磡海濱長廊步往紅磡碼頭亦是一個不錯選擇,全長約4公里。暢運道連接紅磡車站公共運輸交匯處,至漆咸道南接駁柯士甸道;專綫小巴6系大部份路線及四條香港體育館散場特別路線均取道柯士甸道,以較直接途經前往尖沙咀西部,反而沒有常規專營巴士路線取道彌敦道以東一段柯士甸道。
位處麼地道與漆咸道南交界的麼地道公共運輸交匯處地處尖東,大部分專營巴士路線並不途經麼地道其餘路段[7]
港鐵 觀塘綫延綫通車後,來往尖沙咀及紅磡的三組專綫小巴6系、8系及26系乘客流失到港鐵,後來三組專綫小巴都獲准繞經尖東內街,以開拓新客源。百周年紀念公園、科學館道與梳士巴利道近星光大道,更是旅遊巴士經常停泊的地點。
圖集[]
註釋及參考資料
- ↑ 旅遊事務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網站
- ↑ 尖沙咀東部發展區招標承投築路工程,政府新聞公報,1978年1月22日
- ↑ 屯門──大澳渡輪航線明日投入服務,政府新聞公報,2000年7月21日
- ↑ 中環/尖沙咀東航線碼頭遷址,香港興業新聞稿,2000年7月17日
- ↑ 愉景灣航運中環至尖東渡輪將於明年一月一日起停辦,香港興業新聞稿,2005年12月30日
- ↑ 尖東中環渡輪完使命,蘋果日後,2006年01月01日
- ↑ 九巴203線、過海隧巴110、973及973P皆曾途經整段麼地道西行,當中最後兩者更曾設總站於百周年紀念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