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軍澳南(Tseung Kwan O South),位於新界西貢區將軍澳坑口以南,地處將軍澳海灣東岸,由「百勝角」(Pak Shing Kok)、「小赤沙」(Siu Chik Sha),以及「大赤沙」(Tai Chik Sha)三大分區組成,以一條名為環保大道的主幹路貫穿區內。
地處大赤沙海濱的將軍澳工業邨,電視廣播城乃最大租戶,南面為「佛堂洲」(Junk Island),那處有一個建於1868年清代的「稅關遺址」(Site of Chinese Customs Station);東面為運作中的新界東南堆填區;南面為將軍澳137區公眾填料庫,水務署現正在區內一幅10公頃土地,興建一座中型海水化淡廠。
歷史[]
座落將軍澳灣東岸的將軍澳第一期堆填區及將軍澳第二/三期堆填區,自1970年代後期開發和運作。1988年7月,行政局原則上同意發展第三個工業邨。香港工業邨公司考慮到工業界與高等學府在研究及吸收新科技方面須彼此合作,建議選址將軍澳鄰近科技大學的地點興建該工業邨[1]。第三個工業邨佔地一百公頃,除建築道路及其他基礎設施用地外,共有約75公頃工業用地可公開發售。
按照將軍澳新市鎮早期規劃,「將軍澳南」位於將軍澳堆填區以南,區內所有用地劃作工業用途,與北面坑口、將軍澳市中心等住宅區之間,利用復修後的堆填區作緩衝,而第一及第二/三期堆填區分別在1995及1994年關閉。[2]
地鐵 將軍澳支線工程進行得如火如荼的同時,政府於1999年通過把原本劃作工業用途的將軍澳第86區,改劃為綜合發展區。現時港鐵與多個發展商合作建設的大型住宅項目日出康城,將會分階段建成50幢住宅大廈,居住人口接近六萬;導致區內出現住宅區、工業區與垃圾堆填區共存的荒誕現象,偏離原有規劃理念。
目前將軍澳市中心所在地,過去一度被社會大眾視為將軍澳南;經大規模發展後,政府把其定位為整個將軍澳新市鎮的市中心。事實上,在佛堂洲與鐵蔘洲兩個小島之間的將軍澳第137區,才是整個將軍澳新市鎮的最南端。
自1997年起,將軍澳堆填區以南的第137區用作公眾填料庫。為應付香港長遠發展所需,當局現正重新規劃這一幅大面積、並有潛力作大規模發展的現有市區土地。該規劃及工程研究將包括一系列有關規劃、基建、交通及環境等方面的檢討和評估,並為解決擬議發展可能帶來的影響而建議適當的措施,亦會檢視 港鐵公司應否把
將軍澳綫伸延至第137區擬建的
港鐵站,以及再接駁至港島其他車站的建議。[3]
分區概述[]
百勝角[]
百勝角(Pak Shing Kok),位於坑口與小赤沙之間,毗鄰日出康城及 港鐵將軍澳車廠。1978年,港府把時稱「白石角」(Pak Shek Kok)的百勝角以南闢設「將軍澳第一期堆填區」(Junk Bay Controlled Tip Stage I)[4],香港氧氣廠房位處堆填區旁。1982年政府規劃將軍澳新市鎮,佔地68公頃的堆填區預計運作至八十年代中便停止接收廢物,屆時可美化成遊樂場等休憩設施,作為工業區與住宅區之間的緩衝[5]。
將軍澳第一期堆填區最終延至1995年關閉[6],土地復修工程在1999年完竣,目前規劃作康樂用途。政府於2008年3月14日刊憲,就「將軍澳第一期堆填區基建發展計劃」擬議工程諮詢公眾,包括興建連接將軍澳第一期堆填區及將軍澳市中心南部的行人路與單車徑;以及長約240米的行人與單車共用天橋。[7]
香港氧氣廠房在九十年代末遷入將軍澳工業邨,原址重建為大型私人屋苑「清水灣半島」。地處屋苑以東的,當局早年擬計劃發展百勝角成為高密度住宅區,興建道路接駁環保大道, 地鐵將軍澳綫亦擬建
百勝角站。2005年,政府委託顧問公司進行「將軍澳進一步發展可行性研究」,提議在百勝角發展中/低密度「優質房屋」,地積比率約一至二倍,以免阻擋現有山脊綫[8],以致百勝角站亦遭擱置。
最終當局連「進一步研究」的構思亦摒棄不用,2009年重新規劃百勝角,興建消防訓練學校;規劃署其後把3幅住宅地悉數劃為「政府、機構或社區」,設主水平基準100米高限,但訓練塔可高達114米[9]。佔地約173萬方呎的消防及救護學院於2016年3月16日開幕,學校旁的一幅地預留作宿舍之用。
小赤沙[]
小赤沙(Siu Chik Sha),請參閱「日出康城」條目。
大赤沙[]
大赤沙(Tai Chik Sha),位於小赤沙日出康城以南,即將軍澳工業邨的所在地。將軍澳工業邨是香港第三個工業邨,填海工程於1991年8月展開,在1995年3月首先完成30公頃土地;至1997年完工時,再另有65公頃土地可作工業發展之用,填海後的土地將清水灣半島與小島佛堂洲接連起來。
將軍澳工業邨於1994年至1996年分兩階段啟用[10],與大埔工業邨及元朗工業邨不同,這裡只容許非排污性、高科技、以及不能在傳統工業大廈經營的行業設廠,同時為需要大面積用地或臨海的廠商提供更多機會,目前主要租戶有電視廣播城、將軍澳匯豐大廈、壹傳媒總部、印刷廠、航空維修公司辦公室及多間食品中心等。
新界東南堆填區[]
座落將軍澳101區的「新界東南堆填區」(South East New Territories Landfill)位處工業邨以南,1990年代初期開發並於1994年9月開始運作[11][12],是香港三個策略性堆填區之一[13],配合全港各區13個廢物轉運站,組成一個固體廢物處置網絡。都市固體廢物由廢物收集車輛收集後會運往廢物轉運站,然後裝入貨櫃,再循海路或陸路大批運往堆填區,利用集中運輸去避免大量廢物收集車輛於市區內行走,處理香港市民每日所產生的廢物。
過去新界東南堆填區主要接收由私營廢物收集商收集來自香港島、九龍及西貢區的工、商業和建築廢物,及來自將軍澳及西貢的家居廢物。隨着將軍澳發展,新建住宅樓宇日漸迫近新界東南堆填區,而最接近的日出康城距離該堆填區僅約一公里。近年,政府收到當區居民就堆填區運作造成環境滋擾的投訴數目比以往為多,當中氣味問題是居民不滿的主要課題。環保署由2005年開始收到不少西貢區議會及將軍澳居民關於區內氣味滋擾的投訴。
為此,環保署在2006年聘請顧問公司,就新界東南堆填區氣味管理進行了一項獨立氣味審查,氣味審查報告建議一系列措施以進一步改善氣味管理和控制[14];環保署已按照該報告全面實施了一系列措施,以進一步改善堆填區氣味源頭的情況,當中包括:
- 減少廢物傾倒區面積;於每日廢物接收時段結束時以泥土覆蓋廢物傾倒區,之後再用「Posi-Shell Cover」物料(一種礦物砂漿塗料)覆蓋傾倒區;
- 以不透氣合成墊層或「Posi-Shell Cover」物料覆蓋非使用中的廢物傾倒區將傾倒運作區的範圍縮小;在每天運作後以覆蓋層全面遮蓋垃圾,減少臭味溢出;在雨天情況下,更會將覆蓋層加厚以減低覆蓋層被沖走而造成垃圾外露的機會;
- 在廢物傾卸區加添流動除臭機,以中和放置於廢物傾卸區的廢物散發氣味,並重新安排部分流動除臭機為24小時運作,以進一步控制堆填區排放;
- 在堆填區內沿著環保大道路邊、磅橋位置及堆填區出入口設置固定除臭機,以中和垃圾車進入堆填區時散發的氣味;
- 沖洗環保大道介乎坑口迴旋處至新界東南堆填區之間一段,補充食環署街道清潔工作,以應對行走環保大道的垃圾車漏出廢水而導致對氣味的關注,並改善環保大道衞生情況。
- 堆填區復修工程以漸進形式進行,以便為已完成堆填範圍覆蓋不透氣永久墊層,並在該處進行修復工程,如加設排水系統和種植樹木以塑造自然景觀。
為打擊將軍澳工業邨附近停車場非法棄置廢物的情況,環保署在駿昌街公眾停車場安裝閉路電視系統,並於2013年12月5日啟用。政府更於2014年1月22日修訂法例,把新界東南堆填區的用途改為只接收建築廢物,2016年1月6日起生效;自此,所有非建築廢物,包括都市固體廢物(即家居廢物和一般工商業廢物)及特殊廢物,均不能運往新界東南堆填區處置,而須送往廢物轉運站或其餘兩個堆填區。[15]
將軍澳第137區[]
將軍澳第137區位於將軍澳市中心東南面約5公里,距離日出康城以南約2.5公里,佛堂澳與鐵蔘洲之間。根據1989年10月完成的「港口及機場發展策略研究」,將軍澳第137區至佛堂澳東南一帶被認定為適合發展深水海旁工業的地點,因為那是一個深水港,並遠離住宅區。
政府在九十年代分兩階段在佛堂澳進行填海工程,在1996年1月展開第一階段工程,第二階段已於2003年完工,總面積約為99公頃。當局已預留大約13公頃為休憩用地,以及大約86公頃土地用作「其他指定用途」註明「深水海旁工業」,主要是為需要臨海地方、深水泊位或海路運輸的特別工業而設。[16]
建造業每年會產生大量惰性拆建物料(亦稱為公眾填料),可用於填海或地盤平整工程。部分在本港產生的公眾填料會被運往合適工程供直接重用,而剩餘的公眾填料會被送往公眾填料接收設施存放,以留待日後重用。毗鄰新界東南堆填區的將軍澳第137區自1997年起用作公眾填料庫,由土木工程拓展署負責管理,收集從建築、挖掘、裝修、拆卸及道路工程中產生的廢料並暫時儲存。
由於2000年代起,幾乎所有本地填海項目均被擱置,將軍澳公眾填料庫自2013年4月起縮短開放時間4小時,由朝八晚九改為朝十晚七;由2014年1月1日起,填料庫已於假日暫停運作。另外,由2016年4月1日起,將軍澳填料庫每日運作時間縮短了一小時,即由早上8時至晚上9時,改為早上8時至晚上8時正,公眾假期及農曆新年大除夕休息。
另一方面,水務署正籌備在區內南端近鐵蔘洲一幅10公頃土地,興建一座中型海水化淡廠。將軍澳海水化淡廠第一階段設計、建造及運作合約正進行招標,預期在2022年落成,屆時食水產量為每日135,000立方米,可供應本港約5%食水用量。署方已預留空間以便日後在有需要時擴建,把食水產量增加至最終每日270,000立方米。政府會根據各項水資源供應情況、用水需求預測及海水化淡技術進展等,研究推展海水化淡廠第二階段時間表。[17]
道路網絡[]
環保大道為將軍澳南主要道路,連接將軍澳市中心及將軍澳隧道,尤其方便將軍澳工業邨的車輛快速經將軍澳隧道前往九龍市區。
日出康城南面興建中的「將軍澳跨灣連接路」以高架橋方式跨過將軍澳南部海岸,接駁環澳路與調景嶺,附設單車徑和行人路。展望將來,來自工業邨與堆填區的車輛取道跨灣連接路及將軍澳藍田隧道直達東九龍,既可紓緩將軍澳隧道繁忙的交通,亦有助減輕重型車輛廢氣滋擾市中心和坑口居民。
相關條目[]
註釋及參考資料
- ↑ 行政局贊同發展第三個工業邨,政府新聞公報,1988年7月8日
- ↑ 5166DR 號工程計劃—將軍澳堆填區修復計劃—驗收後的環境監測工程,立法會環境事務委員會討論文件,2004年10月25日
- ↑ 立法會八題:將軍澳交通,2016年2月17日
- ↑ 立法會資料摘要:香港的堆填區,2006年8月1日
- ↑ 新界拓展署,《將軍澳》(香港:該署,1984年)。
- ↑ 環境運輸及工務局,〈5166DR 號工程計劃—將軍澳堆填區修復計劃—驗收後的環境監測工程〉[立法會環境事務委員會討論文件],2004年10月。
- ↑ 將軍澳第一期堆填區基建發展計劃刊憲,政府新聞公報,2008年3月14日
- ↑ 土木工程拓展署、規劃署,〈將軍澳進一步發展可行性研究研究結果〉[西貢區議會討論文件],2005年5月。
- ↑ 將軍澳百勝角不建住宅,蘋果日報,2010年4月21日
- ↑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立法會一題:在工業邨發展數據中心〉[新聞公報],2015年3月25日
- ↑ 資料便覽:在新界東南堆填區附近興建的住宅物業的售樓說明書內就該設施的存在所作的提述,立法會秘書處資料研究及圖書館服務部,2010年7月9日
- ↑ 立法會二十題:新界東南堆填區,2010年6月23日
- ↑ 另外兩個分別位於打鼓嶺新界東北堆填區及屯門稔灣路新界西堆填區
- ↑ 立法會五題:堆填區產生的環境問題,2009年3月4日
- ↑ 立法會八題:指定新界東南堆填區只接收建築廢物,2016年1月27日
- ↑ 立法會二十題:新界東南堆填區,2010年6月23日
- ↑ 立法會十題:香港在廣東省出現旱情時的食水供應,2018年6月27日
外部連結[]
西貢區道路列表 | |
---|---|
西貢市中心、對面海、 大網仔、北潭涌、糧船洲 |
普通道、西貢鄉事會里、西貢大街、西貢正街、西貢道、西橫巷、德隆前街、西貢海傍街、西貢海傍廣場、西貢醫局街、油麻莆街、市場街、橫街、萬年街、年春街、宜春街、灣景街、沙咀街、惠民路、福民路、親民街、敬民街、翠塘路、灰窰里、康年徑、康定路、康村路、康健路、康富路、華福街、華歡街、華容路、美裕街、美福街、美源街、美德街、木棉山路、竹洋路、龍尾村路、山寮下路、大網仔路、西沙路、鳳秀路、早禾路、仁義路、武英路、志輝徑、北潭路、西貢萬宜路、西貢西灣路 |
蠔涌、白沙灣、菠蘿輋 | 西貢公路、新西貢公路、南圍路、南邊圍路、窩美紅棉路、莫遮輋路、響鐘路、蠔涌路、蠔涌北路、蠔涌村(各巷)、界咸路、大藍湖路、鹿祥路、鹿尾村路、鹿尾里、慶徑石路、白沙灣街、滘西新村路、孟公窩路、大涌口路、打蠔墩路、上圍里、輋徑篤路、北港路、北港坳路、躉場路、菠蘿輋路、菠蘿輋徑、甲邊朗上里、甲邊朗中里、甲邊朗下里、南山里、徑棚下路、隔坑墩路 |
飛鵝山、井欄樹、壁屋、 大埔仔、銀線灣、孟公屋、清水灣 |
清水灣道、飛鵝山道、飛霞路、飛雲路、嵐霞路、百花林路、炭山路、甘澍路、嘉澍路、白石窩新村路、白石臺路、忠賢里、碧翠路、壁屋村路、竹角路、大學道、銀影路、銀湖路、銀臺路、銀岬路、銀巒路、銀綫灣道、銀星徑、銀泉徑、安寧徑、翡翠里、寶石里、碧沙路、亞公灣路、孟公屋路、坑口永隆路、大坑口路、小坑口路、柏濤徑、曉波徑、下洋路、下洋新村路、兩塊田上路、兩塊田下路、檳榔灣路、相思灣路、龍蝦灣路、茅圃路、容容路、志盛路、大坳門路、大環頭路、布袋澳村路 |
坑口、百勝角、工業邨、 日出康城 |
坑口道、影業路、昭信路、田洲路、銀澳路、重華路、培成路、培成里、常寧路、寶寧路、寶寧里、寶順路、集福路、庭和里、寓安里、文曲里、名成街、環保大道、蓬萊路、蓬萊徑、百勝角路、石角路、康城路、環澳路、駿日街、駿昌街、駿昇街、駿光街、駿盈街、駿才街、駿宏街、將軍澳跨灣連接路 |
將軍澳市中心、調景嶺 | 靈實路、靈康路、寶琳南路、寶康路、寶順路、寶邑路、景嶺路、翠嶺路、翠嶺里、翠善街、至善街、彩明街、唐明街、唐俊街、唐德街、唐賢街、嶺光街、勤學里、澳景路 |
寶林、翠林、魷魚灣、 馬游塘、茅湖仔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