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軍澳(Tseung Kwan O)位於新界西貢區南部,東抵「清水灣半島」(Clear Water Bay Peninsula),南及佛堂澳,西達東九龍、北接井欄樹,地形三面環山,山勢陡峭,乃政府着力拓展的「第三代新市鎮」,發展始於1982年,主要分三期進行。
經過多年來大面積填掉「將軍澳灣」(Junk Bay),目前「將軍澳新市鎮」(Tseung Kwan O New Town)佔地約1720公頃,包括翠林、寶林、坑口、市中心、調景嶺、百勝角、小赤沙、大赤沙和佛堂澳等地區。按照政府原有規劃,新市鎮北部寶林、翠林、坑口,至中南部將軍澳市中心與調景嶺以高密度住宅區為主;東南部大赤沙與小赤沙則規劃為工業區與堆填區,近年小赤沙一帶亦已轉型為住宅區。
地處西貢區的將軍澳新市鎮,2016年人口已達39.6萬[1]。然而,社區結構與一般認知上的新界「西貢」鄉郊地區截然不同,反而與九龍觀塘區唇齒相依,令不少市民把將軍澳誤解為九龍區一部份,部份區內商場及酒店甚至宣稱地處「九龍東」。
歷史[]
盤古初開[]
將軍澳原是調景嶺與清水灣半島之間的海灣,形狀呈布袋形,後用作海灣地區一帶的統稱。「將軍澳」一名早在明朝或之前經已出現,成書於萬曆年間(1573-1620)的《粵大記》所附的〈廣東沿海圖〉已有顯示「將軍澳」,現時屬於將軍澳新市鎮的「赤沙」亦見於該圖中;萬曆九年(1579年)撰成的《蒼梧總督軍門志》中的〈全廣海圖〉,更註明「將軍澳可避颶風,至龍船灣半潮水,至擔竿州二潮水……(後文難辨)」[2][3],可見在明朝中期將軍澳已成為往來船隻紛至沓來的避風良港。
雖然「將軍澳」與同期出現的「九龍」等同為早期地名,但此名之來源多年來一直眾說紛紜。由於初期網絡上有關將軍澳的史料不多,網民亦疏於考證,早年「將軍澳」一名的來源曾流傳以下說法:
- 明朝年間,有某將軍敗走到今將軍澳一帶,最後因傷病逝,並在此地安葬。後人為紀念這位將軍,遂把海灣一帶稱為「將軍澳」以資紀念;
- 「將軍」是英文「Junk」一詞(指垃圾或中式帆船)的諧音,英國統治期間本地人將英國人對此地的稱呼「Junk Bay」翻譯為「將軍澳」;
- 南宋末年,宋朝宗室南逃至官富場(今九龍灣及觀塘一帶),為防範元軍偷襲,派駐一名將軍率領水師在鯉魚門外海,海澳因而得名「將軍澳」;[4]
- 清朝此地走私活動猖獗,朝廷為根除走私營寨,派駐一名將軍到現在的將軍澳鎮守,後人遂稱海灣為「將軍澳」紀念該名將軍;
- 將軍澳海灣灣形像胄甲,居民以胄甲聯想到軍事,因而名為「將軍澳」。近年有高登討論區網民成功在將軍澳地圖上以街道勾勒出穿盔甲將軍的圖像,亦一度被視為此說法的佐證。
上述五個說法中,現在以安葬明朝將軍以及宋朝宗室兩說較為可信,蓋「將軍澳」一名在明朝已見於典籍,不可能是英文翻譯而來,而清朝走私說之年代亦與史實不符。至於最後一個,則為將軍澳發展成新市鎮後道路規劃的結果,純屬穿鑿附會。
明末清初的歷史文獻對將軍澳描述甚少,有歷史學家以將軍澳作為避風良港的地位及其地理特點,推斷在清初「遷海」實施前,將軍澳可能是一處以漁民為主的聚居點[5]。「遷海」政策廢除後,不少客家移民受朝廷鼓動,從大陸各處遷徙往復界地區,當中落戶將軍澳海灣沿岸的客籍移民在海灣東北部分別建立坑口村、魷魚灣村及將軍澳村三條村落聚居,以坑口村最早形成,村民俱以捕魚、耕種、養畜為主[6]。至於將軍澳村,祖先原先居於九龍城衙前圍村,其後由於村內耕地缺乏,遂有部分村民決定遷村至將軍澳。
開埠之初[]
英廷自1842年起相繼佔領港島、九龍半島及新界,將軍澳一帶亦在1898年成為英界,港灣成為英國海軍停泊軍艦的地點之一,但將軍澳仍為人煙稀少之地。然而,由於香港開埠後對漁獲、柴草等的需求日漸增加,坑口村與港島筲箕灣、西灣河一衣帶水,遂成為清水灣半島及西貢一帶各村貨物集散地;亦因清水灣道及西貢公路尚未開闢,坑口是附近村民外出的中轉站,當年西貢墟村民要到港九市區,需先乘船前往小清水(銀線灣),徒步跨過現時坑口道的山丘到坑口村一帶,再轉乘街渡往港島。1867年,上洋村村民劉樹棠利用在渣甸船務公司擔任學徒所存的積蓄,於坑口開設同泰機器廠及造船廠,隨後吸引不少村民在船廠附近開設店鋪數十家,漸成繁盛墟市,即日後的「坑口墟」[7],成為西貢墟以外另一商業重鎮。
戰後,清水灣道及西貢公路開放民用,坑口墟失去交通樞紐的地位,加上軍部在坑口墟附近設立軍火庫,並限制市民出入坑口墟、大坳門及兩地之間的地段,只限持通行證的居民進出[8],令坑口墟經濟狀況衰退。即使軍火庫保安措施在1957年解禁,昔日坑口墟繁華盛況不再復見。不過,當局在1960年將坑口列為拆船區,鴨仔灣海岸滿布拆船廠,自此美國造船廠、會德豐鐵廠(Fuji Marden & Co. Ltd.)、清水灣電影製片廠、香港氧氣(廠址即今屋苑清水灣半島所在地)、捷和神鋼等企業相繼於區內設廠,令坑口鎮頓成重工業重鎮,漁村風貌大變。另一方面,香港著名企業家龐鼎元在1958年以50多萬元,向港府購入調景嶺一幅近50萬呎的臨海地皮,1961年正式經營鋼鐵廠。
新市鎮發展[]
港府早在1960年已計劃將將軍澳發展成新市鎮,後來因故作罷。至1980年9月,新界拓展署(今土木工程拓展署)成立「將軍澳新市鎮拓展工程處」,開始研究將軍澳新市鎮規劃藍圖。1982年行政局落實發展將軍澳成為香港第七個新市鎮,分三期拓展。新市鎮第一期涵蓋現今寶林、翠林、坑口及小赤沙,在1983年動工[9],港府把將軍澳灣填平,所得新填地連同狹長海灣兩岸部份斜坡上開拓之平台用作發展新市鎮[10]。寶林、翠林、坑口主要發展公營及私營房屋,小赤沙主要用作工業及堆填區之用。
將軍澳新市鎮第一條巴士路線——來往寶林邨及觀塘碼頭的93A,原定1987年11月開辦,以配合寶林邨第一批居民入伙;因應新落成的迦密主恩中學在9月新學年開課,運輸署與九巴商討後,結果決定提早至9月7日開辦[11],可謂將軍澳新市鎮發展一個重要里程碑。嗣後坑口在1990年代逐漸發展成另一住宅區,新市鎮第一期宣告大致完成。
1986年,政府決定興建連接九龍東與將軍澳新市鎮的將軍澳隧道,令新市鎮可容納更多人口。為善用道路基礎設施,以及應付對公營房屋用地的需求,當局翌年落實第二期發展,開拓市中心北部。其後,為了重建調景嶺平房區,政府在1988年決定進一步推行第三期發展,順道闢拓將軍澳南土地建造將軍澳工業邨,同時容納新界東南堆填區與深水海旁工業。1997年香港主權移交後,第三期工程在翌年4月23日展開,被視為「反共基地」的調景嶺平房區遭夷為平地,連同填海土地用作興建公營房屋,並全力打造將軍澳市中心。市中心以北的尚德邨於1998年建成,新市鎮範圍漸向西南海岸伸延。
早在將軍澳新市鎮規劃之初,當局已提出興建地鐵支綫貫通區內[12],因此新市鎮各個小區主要圍繞 地鐵站預留位置發展,並非如本港以往各新市鎮般以鐵路定綫遷就地區發展。此設計雖然方便居民乘搭地鐵,但行人往返各小區則未見便利,為人所詬病。
地鐵(今
港鐵)
將軍澳支綫在2002年8月18日通車,改善將軍澳對外交通接駁之餘,亦象徵將軍澳已發展為配套完善的新市鎮,運輸署亦推行一連串巴士路線重組[13]。
伴隨地鐵通車而來的將軍澳市中心經過多年大興土木,現時私人屋苑、購物商場與酒店雲集。不過,將軍澳大型商場多以行人天橋互相連接,引致臨街商舖難以生存,令將軍澳有「無街之城」之稱。時至今日,市中心南部一片廣袤填海地仍處於起步階段,社區設施尚未完善,與真正「市中心」仍有一段距離。
進一步發展[]
土木工程拓展署於2002年委託顧問進行一項綜合規劃及工程研究,名為「將軍澳進一步發展可行性研究」,為將軍澳新市鎮進一步發展制訂全面計劃。研究除建議持續發展區內的工商業外,更建議將將軍澳發展成可容納45萬人口的市鎮。為應付預期上升的交通流量,將軍澳研究建議興建將軍澳–藍田隧道及將軍澳跨灣連接路,以應付未來對外交通需求。
將軍澳–藍田隧道,連接啟德發展區中正在興建建的T2主幹路及中九龍幹線,將形成策略性道路網絡6號幹線,成為貫通東西的高速公路連接九龍及將軍澳,有助舒緩現時九龍中部和東部的道路擠塞,並減少對這些地區的相關環境影響。
地名與分區[]
過去,將軍澳海灣及陸地英文名稱一度同樣採用「Junk Bay」,據聞是英人到將軍澳勘察時灣內泊滿中式帆船(或稱「戎克船」,junk),因而命名為「Junk Bay」。政府「地名訂正委員會」在1989年6月確立音譯「Tseung Kwan O」為將軍澳新市鎮正式英文名稱,此後「Junk Bay」主要用於指將軍澳海灣。
縱然如此,「junk」一詞有「廢物」、「垃圾」之意,因此曾誤傳「Junk Bay」之名源於垃圾堆填區,甚至斷言將軍澳填海區乃傾倒垃圾而成,如1999年 地鐵
將軍澳綫動工,導致坑口安寧花園出現不正常沉降,有傳言指屋苑所處土地是由垃圾填出,並引「Junk Bay」一名引證。然而,將軍澳首個堆填區在1978年才開始運作,「Junk Bay」一名遠早於有關堆填區出現,所以有關傳言並不正確。
將軍澳新市鎮八個分區之地域劃分,由政府「地名訂正委員會」在1989年6月確定,分別為「寶林」、「翠林」、「坑口」、「將軍澳市中心」、「調景嶺」、「百勝角」、「小赤沙」及「大赤沙」,紅色小巴嚴禁在區內提供服務。
寶林[]
- 主條目: 寶林
寶林(Po Lam)是將軍澳新市鎮首個發展的區域,是將軍澳村與寶林邨所在地,主要道路為寶琳路與寶琳北路。
區內以住宅為主,計有公共屋邨寶林邨、景林邨,以及多個私人屋苑。目前將軍澳規模最大的商場新都城中心亦在此區內,各期分佈於 港鐵寶琳站四周。由於寶林發展年期較早,匯聚各類社區及文康設施,例如公園、游泳池及圖書館,較目前處於發展階段的「將軍澳市中心」,更切合「市中心」的地位。
翠林[]
- 主條目: 翠林
翠林(Tsui Lam)位於寶林西面之山麓,以區內的翠林邨命名。翠林邨是將軍澳第二條落成的公共屋邨,亦為區內少數不是建於填海地上的屋邨之一,在1988年入伙。
除了翠林邨及居屋景明苑外,私人參建居屋康盛花園以及村落茅湖仔村亦屬翠林區。
坑口[]
- 主條目: 坑口
昔日坑口是清水灣半島以至西貢區主要商貿、行政及工業中心,坑口鄉事委員會管轄範圍遍及井欄樹、大埔仔與大環頭。
港府在1980年代末在坑口村對出的鴨仔灣填海造地,成為將軍澳新市鎮一員。填海區上的道路網絡,即常寧路、重華路及培成路組成單向迴旋系統,供車輛圍繞東港城及 港鐵坑口站行走,有「坑口圈」之稱。
發展至今,西貢區議會及西貢民政事務處辦事處均設於明德邨巴士站旁的「西貢將軍澳政府綜合大樓」,故坑口亦可說是現時西貢區的行政中心。
調景嶺[]
- 主條目: 調景嶺
調景嶺(Tiu Keng Leng)位於將軍澳新市鎮西南部,自五十年代起用作寮屋區,安置國共內戰後南逃的國民黨軍眷遺民為主,曾有「小台灣」之稱。隨着香港主權移交以及新市鎮發展,當局在1997年清拆調景嶺平房區,其後在其對開海域填海興建房屋。
調景嶺平房區夷為平地後,居屋「健明苑」建築工程隨即展開;政府2002年11月停建及停售居屋後[14],房屋委員會改之作出租公屋之用,即今日的健明邨;其東部的香港調景嶺中學原址及對開的填海區則建成屋苑彩明苑。 港鐵調景嶺站為
將軍澳綫及
觀塘綫的轉綫站,亦為後者的東端總站,上蓋建有都會駅||s|s}}[15]。另一方面,紹榮鋼鐵廠原址在調景嶺平房區清拆後,亦改建為私人屋苑維景灣畔。
將軍澳市中心[]
- 主條目: 將軍澳市中心
地處靈實醫院以南的將軍澳市中心(Tseung Kwan O Town Centre),名稱早在1989年由政府確立,區內首項建設尚德邨於1998年入伙。然而,該區在2002年 地鐵(今
將軍澳綫)通車前非常荒蕪,社區設施亦頗為匱乏,遠不及已發展十多年、擁有大型商場及文康設施的寶林。「將軍澳市中心」一名當時根本名不副實,故鮮有居民採用,多以「尚德」指稱該區。
至2010年,將軍澳市中心已發展區域僅限於至善街以北,該處除尚德邨及其附設的居屋屋苑外,亦有將軍澳中心、將軍澳廣場、君傲灣以及 港鐵將軍澳站上蓋物業天晉,另私人參建居屋寶盈花園亦在區內。至善街以南的地區(將軍澳第66-68區)除播道書院及高爾夫球場外,其餘地方當時仍為曠地。2010年代伊始,港府先後拍賣寶邑路以南多幅住宅用地,多個嶄新私人屋苑經已陸續入伙。
小赤沙[]
- 主條目: 日出康城
大赤沙、工業邨與堆填區[]
- 主條目: 將軍澳南
街道結構[]
目前將軍澳連繫九龍的對外道路主要有三組,包括將軍澳隧道及寶琳路,連接新市鎮範圍內的將軍澳隧道公路及寶琳北路,接駁寶順路貫通寶林、坑口與將軍澳市中心;因此寶順路具有「主要幹路」(Primary Distributor)的功能,負責引領將軍澳隧道車輛至新市鎮各區,與寶順路相交道路包括寶寧路、寶琳北路、寶康路、環保大道、將軍澳隧道公路、景嶺路、唐明街、翠嶺路及寶邑路,皆為區內的主要道路;至於位處將軍澳南之百勝角、小赤沙及大赤沙則以環保大道連貫起來,是進出日出康城、將軍澳工業邨與新界東南堆填區的唯一途徑。
另外,坑口另有坑口道與影業路連接清水灣道。縱使清水灣道亦可接通九龍,但路程較為迂迴,因此乏人採用,以之由將軍澳往返九龍的公共交通路線只有九巴91M線及新界專綫小巴11、11S線,皆以香港科技大學和清水灣道沿途的乘客為主要服務對象。
將軍澳—藍田隧道建造工程已於2016年7月11日展開,連接市中心寶順路、東區海底隧道、觀塘茶果嶺道,全長約4.2公里,最主要部分是長約2.2公里的行車隧道,穿越分隔觀塘及將軍澳的照鏡環山。港府計劃興建將軍澳跨灣連接路連接將藍隧道及日出康城,使前往將軍澳南工業邨與堆填區的重型車輛不需行經住宅區道路。
圖集[]
註釋及參考資料
- ↑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新聞處,〈香港便覽——新市鎮、新發展區及市區發展計劃〉,2016年5月
- ↑ 最後一句似為「至淘濘山一潮水」;按「龍船灣」即今糧船灣。
- ↑ 此圖載於哈爾.恩普森(Hal Empson),《香港地圖繪製史》(Mapping Hong Kong: A Historical Atlas,香港:政府新聞處,1992年),第82-83頁。
- ↑ 饒玖才,〈山環水抱的將軍澳〉,載《香港的地名與地方歷史(下):新界》(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2012年),第288頁。
- ↑ 黃永豪,〈從坑口墟到將軍澳新市鎮〉,載《西貢歷史與風物》(香港:西貢區議會,2011年3月新版),第56頁。
- ↑ 黃永豪,第57頁。
- ↑ 蔡子傑,〈百年小鎮夷平地,坑口繁華一夢消〉,載《西貢風貌》(香港:西貢區議會,1995年1月),第32-33頁。
- ↑ 黃永豪,第64頁。
- ↑ 黃永豪,第73頁。
- ↑ 規劃署:將軍澳規劃原則及概念
- ↑ 將軍澳新市鎮開辦第一條巴士線,政府新聞公報,1987年9月3日
- ↑ hkitalk.net:將軍澳地鐵走線規劃文件
- ↑ 共建交通新網絡 便捷連繫將軍澳,政府新聞公報,2002年7月24日
- ↑ 立法會第八題:停建及停售居者有其屋單位,2003年10月8日
- ↑ 「駅」,粵音同「亦」(jik6),「驛」的簡化日文漢字。
相關條目[]
外部連結[]
西貢區道路列表 | |
---|---|
西貢市中心、對面海、 大網仔、北潭涌、糧船洲 |
普通道、西貢鄉事會里、西貢大街、西貢正街、西貢道、西橫巷、德隆前街、西貢海傍街、西貢海傍廣場、西貢醫局街、油麻莆街、市場街、橫街、萬年街、年春街、宜春街、灣景街、沙咀街、惠民路、福民路、親民街、敬民街、翠塘路、灰窰里、康年徑、康定路、康村路、康健路、康富路、華福街、華歡街、華容路、美裕街、美福街、美源街、美德街、木棉山路、竹洋路、龍尾村路、山寮下路、大網仔路、西沙路、鳳秀路、早禾路、仁義路、武英路、志輝徑、北潭路、西貢萬宜路、西貢西灣路 |
蠔涌、白沙灣、菠蘿輋 | 西貢公路、新西貢公路、南圍路、南邊圍路、窩美紅棉路、莫遮輋路、響鐘路、蠔涌路、蠔涌北路、蠔涌村(各巷)、界咸路、大藍湖路、鹿祥路、鹿尾村路、鹿尾里、慶徑石路、白沙灣街、滘西新村路、孟公窩路、大涌口路、打蠔墩路、上圍里、輋徑篤路、北港路、北港坳路、躉場路、菠蘿輋路、菠蘿輋徑、甲邊朗上里、甲邊朗中里、甲邊朗下里、南山里、徑棚下路、隔坑墩路 |
飛鵝山、井欄樹、壁屋、 大埔仔、銀線灣、孟公屋、清水灣 |
清水灣道、飛鵝山道、飛霞路、飛雲路、嵐霞路、百花林路、炭山路、甘澍路、嘉澍路、白石窩新村路、白石臺路、忠賢里、碧翠路、壁屋村路、竹角路、大學道、銀影路、銀湖路、銀臺路、銀岬路、銀巒路、銀綫灣道、銀星徑、銀泉徑、安寧徑、翡翠里、寶石里、碧沙路、亞公灣路、孟公屋路、坑口永隆路、大坑口路、小坑口路、柏濤徑、曉波徑、下洋路、下洋新村路、兩塊田上路、兩塊田下路、檳榔灣路、相思灣路、龍蝦灣路、茅圃路、容容路、志盛路、大坳門路、大環頭路、布袋澳村路 |
坑口、百勝角、工業邨、 日出康城 |
坑口道、影業路、昭信路、田洲路、銀澳路、重華路、培成路、培成里、常寧路、寶寧路、寶寧里、寶順路、集福路、庭和里、寓安里、文曲里、名成街、環保大道、蓬萊路、蓬萊徑、百勝角路、石角路、康城路、環澳路、駿日街、駿昌街、駿昇街、駿光街、駿盈街、駿才街、駿宏街、將軍澳跨灣連接路 |
將軍澳市中心、調景嶺 | 靈實路、靈康路、寶琳南路、寶康路、寶順路、寶邑路、景嶺路、翠嶺路、翠嶺里、翠善街、至善街、彩明街、唐明街、唐俊街、唐德街、唐賢街、嶺光街、勤學里、澳景路 |
寶林、翠林、魷魚灣、 馬游塘、茅湖仔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