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雲道(Bowen Road),位於港島半山區,東始灣仔區司徒拔道近大坑道/黃泥涌峽道交界迴旋處,經過寶雲道情人石公園、寶雲道臨時遊樂場、寶雲道公園/灣仔峽道交界、通往門牌17號 Carolina 樓梯、寶雲道臨時休憩處、塞舌爾共和國駐香港名譽領事住宅、寶雲道花園/寶雲徑交界、波老道路口、寶雲山莊、富匯豪庭,西達中西區馬己仙峽道近纜車徑。
全長4.8公里的寶雲道依山腰而建,除了寶雲徑以西路段開放予所有汽車通行,整段寶雲道健身徑、以至與司徒拔道交界的一段寶雲道均禁止行車。寶雲道中段與灣仔峽道交匯,方便市民前往灣仔峽郊遊熱點。除此以外,現時是「母親的抉擇」的前陸軍醫院、灣仔峽道交界附近的竹林、以及情人石公園內的姻緣石,均藏身於寶雲道不同位置。
歷史[]
香港開埠初期,主要依賴山澗及溪流供應淡水。隨著城市發展,人口急速增長,淡水資源需求大增。政府決定懸賞一千萬鎊,徵求開發水源的方案,結果在1863年建成薄扶林水塘,成為香港史上第一個水塘。
因為薄扶林水塘容量太少,二十年後,政府落實在大潭谷興建水塘,並建築一條七千呎長的輸水隧道,把水由大潭經黃泥涌、灣仔峽及馬己仙峽運往中環。當時工程依靠人手開鑿,進度非常緩慢,輸水隧道到達黃泥涌後,政府在灣仔峽與馬己仙峽興建一條大型輸水道「寶雲渠」,渠下輸水管用青磚砌成,渠上則鋪成馬路。
全長4.8公里,闊約0.9米,深0.8米的輸水道暨馬路,在第九任港督寶雲爵士(Sir George Ferguson Bowen;1883年3月-1885年12月)任內興建,因此以其名字命名為「寶雲道」(Bowen Road),人們稱之為「三馬路」。1903年,政府為了標示維多利亞城的邊界,豎立七塊界石,其中一塊位於寶雲道近司徒拔道出口,是為維多利亞城南面邊界。
寶雲道依山而建,其實並不是平坦的道路,它由東至西微微傾斜,讓水自然流到西邊。因為山勢險要,某些路段需修建拱橋接駁,全段寶雲道有98個拱,其中最長一段連續有21個拱,就是現在已成為法定古蹟的「21孔拱券段」,輸水道早於1950年代已停用。
1989年6月16日起,寶雲道由其與波老道交界起至寶雲道 14 號一段,劃為全日行人優先過路區,駕車人士必須讓路與優先過路區內的行人。[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