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道西(Prince Edward Road West),貫穿九龍九龍城區九龍城、九龍塘、何文田,以及油尖旺區旺角、大角咀,東始太子道東近打鼓嶺道,經過城南道、龍崗道、九龍城迴旋處、侯王道、獅子石道、福佬村道、士他令道、聯合道、界限街/嘉林邊道、科發道、露明道、聖德肋撒醫院、品蘭街、述德街、喇沙利道、伯爵街、窩打老道、明愛服務中心、勵德街、東方花園、嘉道理道、加多利大廈、基堤道、通往拔萃男書院樓梯、 東鐵綫高架橋橋底、園圃街、通往新世紀廣場與聯運街私家路、園藝街、中國石化太子道西油站、旺角城大廈、洗衣街、Hotel 1936、花園街近水渠道、通菜街、別樹一居、西洋菜南街、別樹華軒、彌敦道、砵蘭街、大南街、旺角維景酒店、荔枝角道/新填地街、都滙、廣東道、塘尾道路口、旺角消防局,西達通州街/詩歌舞街/西九龍走廊出口支路交界。
地下鐵路 修正早期系統在1979年通車,其中一個建於彌敦道近太子道西地底的
車站,取名為「
太子站」。自此不少市民或遊客,約定俗成地將該站附近地區稱為「太子」。
歷史[]
1898年,中英雙方簽訂《中英展拓香港界址專條》,以 99 年為期,租借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的土地。英國為了順利接管新界,1898年6月派遣當時的輔政司駱克(Stewart Lockhart)到新領土進行實地調查。駱克經過初步考察後,遂認為築建一條連繫九龍城與旺角的新道路最為迫切,用以接駁九龍半島西面一段已興建的道路,並繼續延伸至大角咀。[1]
英國王儲愛德華王子於1922年4月6日訪港,參觀了這條道路建造工程。為紀念此事,港府翌日將道路命名為「宜華徑」(Edward Avenue),其後易名「英皇子道」,並於1924年4月通車,從此把九龍半島中部的東西接通。到1935年,港島英皇道通車,為免兩者混淆,英皇子道改名「太子道」。
連接太子道東、太子道西及界限街之天橋於1972年落成,而介乎彌敦道與塘尾道之間一段太子道西之限制區在翌年年底已大為放寬,以便建築一條高架道路直達荔枝角道。[2]
1979年1月12日起,太子道位於打鼓嶺道以東一段,改稱為太子道東;而位於打鼓嶺道以西一段,則名為「太子道西」。[3]
圖集[]
註釋及參考資料
- ↑ 《追憶龍城蛻變》,九龍城區議會
- ↑ 《塘尾道及太子道直通限制大放寬》,政府新聞公報,1974年2月12日
- ↑ 九龍三條街道分段命名,政府新聞公報,1979年1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