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圍(Tin Shui Wai),位於新界元朗區西北部,是本港在1972年推行新市鎮計劃以來第8個新市鎮,乃政府和私人地產商共同發展的成果,由港督彭定康於1993年3月26日主持開幕禮。[1]
目前天水圍人口超過27萬,而總計劃人口約為30萬6000人。[2]
歷史[]
昔日,天水圍座擁大片魚塘,是屏山其中一條村落,亦有濕地沼澤及淺水低地;及後漁民在低地掘地築堤,建立漁村及基圍漁塘,以養魚為生。
漁塘漸變新市鎮[]
七十年代,政府設法增闢更多土地作住宅用途,增加房屋供應,並於1977年研究開發天水圍新市鎮。其後,長江及華潤等財團合組「巍城有限公司」(Mightycity Co Ltd),大舉收購區內魚塘及農地。成功收購了四百多公頃土地後,巍城於1979年10月向政府提出一個以公私合營方式發展爲期15年,分三期完成,人口53.5萬的新市鎮藍圖。[3]
1982年10月,政府與巍城和「天水圍發展有限公司」(Tin Shui Wai Development Ltd)訂立協議,斥資22.58億元向天水圍發展購入區內約488公頃土地。其後,政府選址后海灣設置海洋運輸綫及採泥區,並於1987年11月2日移交承建商進行挖泥工程,用作運送從后海灣採泥區挖掘得來的 1200 萬立方米海沙往天水圍,將該區既有漁塘填平,使之發展為本港第8個新市鎮[4]。鑑於海洋運輸綫影響流浮山蠔產,政府已作出相應賠償,使蠔民遷走蠔隻,以便有關工程如期進行。[5]
天水圍新市鎮分為兩個階段發展,以天華路為界,其北面為「預留區」(Reserve Zone),南面為「發展區」 (Development Zone)[6]。北面預留區319公頃土地留作政府土地儲備,當局會在適當時候再作進一步規劃;而南面169公頃土地用作發展為約135,000人口的新市鎮,政府再從中將38.8公頃土地,以8億元地價批予天水圍發展用作興建現時嘉湖山莊各期、嘉湖銀座與嘉湖海逸酒店;其餘約130多公頃土地由政府用作發展公營房屋,容納約67,500人。[7]
天水圍南 水天一色[]
拓展署於1990年2月16日刊憲,公布天水圍發展區道路網絡工程,亦會預留土地予 九鐵公司,以便
輕鐵延伸至區內[8]。九廣鐵路公司緊接在3月獲准興建
天水圍支線,並於9月18日動工[9],同時購買三十部新的
輕鐵列車。
長江實業獨資發展的「嘉湖山莊」,是區內最大規模私人屋苑,佔地面積達400萬平方呎,58座物業提供15,880個單位,於1991年至1998年間分7期落成,由樂湖居、賞湖居、翠湖居、麗湖居、景湖居及美湖居組合而成。城巴更特地為屋苑營運多條往返港九新界的特快居民巴士路線,加上全線空調服務,服務水平遠比九巴優勝;至於區內接駁服務由嘉湖山莊業主委託冠忠巴士旗下「冠利服務有限公司」營運。
新市鎮首個公共屋邨--天耀邨於1992年陸續入伙,九巴於4月8日開辦兩條巴士路線--64M及69M服務居民。兩線運作模式較為特別,64M只在非繁忙時間往返荃灣碼頭;而繁忙時間行走的69M服務範圍較廣,途經荃灣及葵涌往返荔景南;天瑞邨於1993年入伙後,69M於2月28日遷至天瑞,並提升為全日服務。至於往返九龍市區的服務,由10月28日開辦的69X擔綱,長途跋涉地途經洪水橋、藍地、兆康苑、景峰花園、井財街、華都花園,然後行經屯門公路、全段長沙灣道及整條彌敦道,以九龍車站為總站。
天耀邨入伙時,輕鐵天水圍支線尚未完工,九鐵於3月23日開辦臨時接駁巴士路線653及654分別前往塘坊村及元朗(東),方便居民出入,最後輕鐵天水圍第一及第二期支線於1993年1月10日通車。另一邊廂,通往當時狀甚荒蕪的天水圍市中心之第三期支線亦火速動工,於1995年3月26日通車。五天後,與輕鐵
天水圍總站遙遙對望的天水圍市中心巴士總站開始有巴士路線進駐。
天水圍發展區中央提供多元化康樂設施及休憩場地,其中面積廣達15公頃的天水圍公園,由前區域市政局及嘉湖山莊發展商長江實業合資建造,工程分兩期進行,公園於1997年1月16日全面開放予公眾使用,園內的噴水池、水景設施及人工湖締造了「天」和「水」的意境,以配合「天水圍」這個名稱。公園南端為天水圍運動場,於1994年9月24日正式啟用。至於1995年7月22日啟用的天水圍游泳池,只設嬉水池,沒有標準泳池,當時市民需要到元朗游泳池才可暢泳[10]。九鐵為方便居民往返區內康樂場館,於1996年7月28日增設輕鐵接駁巴士路線658循環來往天耀邨及天水圍市中心;到1998年5月18日,接駁巴士路線658由輔助巴士路線A70取代,服務範圍擴展至朗屏邨與元朗廣場。
天水中心 銀座酒店[]
根據1983年政府公布的總發展計劃圖,天水圍新市鎮設計原意,是要建構一個設備齊全及平衡社區,而作為一個設備齊全社區,政府將新市鎮3個地區規劃作工業用地,天慈邨近九巴天水圍車廠地皮更預留作殯儀館,現時銀座廣場土地更擬建造文娛中心。
至於輕鐵天榮站與柏慧豪園一帶,規劃為「天水圍33區」,擬作綜合上蓋發展,興建政府合署、法院、街市等新市鎮應具備的設施,最後未能統一市中心發展權,相關土地被分割開來,令建議無法實行[11]。由於政府與天水圍發展的協議同時就區內鄰里商鋪的商業設施作出限制,訂明這些商鋪的供應不得導致天水圍公司擁有的38.8公頃土地上提供的商業設施,在商業上不可行。即使政府當年計劃在33區興建街市,亦遭發展商於1987年反對而被迫擱置;整份協議包括上述商鋪限制已於2002年撤銷。[12][13]
現時大型商場與酒店坐落天水圍33區,嘉湖銀座是位於天恩路18號嘉湖海逸酒店基座的三層購物商場,兩者同樣分為兩期,其中商場名為「有樂町」及「日比谷」,分別於1998年12月及1999年1月落成,與天水圍公園的公共空間相連接;嘉湖海逸酒店由兩幢大樓組成,共有1,102間客房,於1998年11月開業。嘉湖銀座開幕初期,商場與城巴攜手合作增設免費穿梭巴士服務往返區內多個屋邨。各種消閒與社區配套匯聚起來,令天水圍市中心逐漸成形。
在距離市中心不遠處,有「天水圍南北分界線」之稱的天華路上,南面31區於1993年6月規劃作居屋之用,天頌苑第一期(即天頌苑總站旁邊6座樓宇)在1996年9月動工[14]。政府在1994年決定進一步發展天水圍,南面發展區第3、30和前述31區約23公頃土地指定發展為住宅區;房屋署在1996年8月展開這三區打樁工程,現已建成天盛苑、天華邨與天頌苑,因此這三個公營房屋發展密度較南部其他屋邨為高,與周邊既有建築顯得格格不入,亦與天水圍最初設計意念相違背。
天水圍北 加速發展[]
除了進一步發展天水圍南外,政府在1994年決定開發塵封多年的北面預留區,用作「加速發展區」(Fast-pace development)。拓展署於1997年4月18日刊憲,招標承投天水圍預留區南面地盤平整工程合約,開發天華路以北約75公頃土地[15],作為增加房屋供應量的主要地區。
當局擬定在第105(天澤邨)、106(天逸邨)、110(天恒邨)和111區(俊宏軒)進行公共房屋發展計劃,第103與104區(天晴邨)劃作發展夾心階層住屋,而108B區(慧景軒)則預定為私人房屋土地[16]。房屋署在1997年7月先行展開第102區(天富苑)打樁工程,區內基礎配套工程於翌年7月展開,興建道路網絡與闢設輕便鐵路專用範圍,包括一個
輕鐵總站,由2000年開始至2004年分期完工,以配合居民遷入預留區內的房屋發展。[17]
3號幹線郊野公園段與大欖隧道雙雙於1998年5月25日下午三時三十分通車,九巴翌日將原有行經屯門公路往返市區的路線64M、69M、69P及69X提升為全空調服務,連同269C線一併改為取道大欖隧道,令車程大幅縮短。除此以外,九巴將上述路線、新開辦的269B線,以及元朗市的68M與68X結合,推出「大欖隧道巴士路線轉乘優惠」,方便乘客在大欖隧道轉車站轉乘其他路線往返港九新界各處,大大改善了天水圍對外交通。
考慮到天水圍預留區2003年全面發展後,為大約175,000人提供約55,000個房屋單位,與另一個新市鎮將軍澳南類同,人口迅速增長。運輸署在1999年7月19日邀請現有專營巴士公司競投兩組分別為將軍澳南及天水圍北新發展區服務的巴士路線經營權。天水圍北一組共有六條路線,到2002年時須以約一百輛巴士營運。鑑於巴士路線數目不多,而營辦商亦須因應 九廣西鐵投入服務後重整巴士服務,政府只邀請現有專利巴士公司申請[18]。到8月30日截標當日,將軍澳南標段有兩家公司入標,在將軍澳經營多年的九巴,只參與競投天水圍北路線專營權。
三個月後,運輸署於11月30日公布招標結果,九巴投得天水圍北6條路線經營權[19],詳情如下:
- 天水圍110區 ↔ 青衣機鐵站(後併入264M線)
- 天水圍101區 ↔ 沙田市中心(現時269D線)
- 天水圍101區 ↔ 祖堯邨(現時269M線)
- 天水圍110區 ↔ 祖堯邨(現時265M線)
- 天水圍101區 ↔ 紅磡碼頭(現時265B線)
- 天水圍北 ↔ 上水(現時276A線)
區內多個公共屋邨和居屋屋苑在2000年下旬陸續入伙,九鐵巴士在11月開設輕鐵接駁巴士659線,以及輔助巴士A73與A74線;更破天荒推出全港首個跨巴士公司八達通轉乘優惠,乘搭659線轉乘九巴、城巴及龍運多條路線往返天水圍北及市區,可享成人票價$1.5優惠。[20][21]
輕鐵天水圍第四期支線及天水圍預留區支線在2003年12月7日星期日通車,翌日首個工作日在區內多個 車站爆發大混亂,尤其以
坑尾村站最為嚴重,乘客怨聲載道。輕鐵為向受影響乘客致歉,由2003年12月9日起,免收三條臨時路線車資,以及增設臨時免費路線,協助乘客適應
九廣西鐵及
輕鐵新
天水圍支線通車後的服務安排。[22]
濕地公園、天水圍112與115區[]
當年政府為了開發天水圍新市鎮,填平數百公頃魚塘,卻沒有特別生態補償方案,於是在天水圍預留區東北面設立一個60公頃濕地生態補償區,以緩解預留區土地開拓工程對生態的影響。1999年,政府決定在補償區內興建以自然生態為主題的「香港濕地公園」,為天水圍與米埔沼澤區拉姆薩爾濕地提供緩衝區。濕地公園的鹹淡水環境可供野生生物繁衍棲息,並提供多項保育、教育及生態旅遊設施,已於2006年5月20日開幕,是亞洲首個濕地主題公園。[23]
天恒邨2004年4月滅門倫常慘劇震撼社會[24],社會福利署事後成立了工作小組,研究天水圍問題,並於10月發表《天水圍家庭服務檢討小組報告》。[25]
政府在2007年12月考慮如何靈活運用區內合適土地,特別是濕地公園兩旁的第112及115區,以促進天水圍社會及經濟發展。發展局2008年10月公布[26],將慧景軒對面的115區土地撥予房屋協會興建綜合長者住屋[27]。俊宏軒對面112區約1萬平方米的A用地,當局租予建造業議會轄下訓練學院興建第五間訓練中心[28],並於2009年7月22日舉行動土典禮。建造業議會訓練學院天水圍訓練中心在同年9月底投入服務,是新界西北區首間訓練中心。[29]
至於112區其餘約3萬平方米的B用地,政府以短期租約形式公開招標[30]。考慮到接獲的五份意見書均涉公帑資助,發展局在2010年將地皮以短期租約批予房協興建長者服務培訓中心,配合115區長者屋發展[31],房協緊接於3月29日為長者屋項目舉行工程勘測啟動儀式。[32]
鑑於115區長者屋項目接近濕地公園,由規劃至工程設計都備受掣肘,政府亦提出多項施工限制,大幅延長建築期,令計劃在財務上不符合效益,房協2013年12月決定中止發展長者屋;至於112B區地皮,房協已於同年4月交還[33]。政府檢視該兩幅地皮景觀及規劃特徵後,已全數撥作私人住宅發展用途,為區內提供更多房屋選擇[34],最終新鴻基地產於2014年7月以逾41.89億港元投得兩幅用地。[35]
道路網絡[]
當局在1990年7月在天水圍新市鎮展開多項道路工程,在西面興建天影路連接屏廈路及天華路,以及天華路部分路段,連同天壇街;同時在東面建造天城路部分路段和天龍路,以及天柏路和天祥路,以便展開天水圍下一階段發展計劃。
為方便車輛沿青朗公路及大欖隧道往返市區,元朗公路設有唐人新村交匯處與天水圍西交匯處,分別接駁朗天路和洪天路到達天水圍南。前往南面各屋邨與屋苑的車輛可駛經天福路,若目的地位於天水圍北,可取道朗天路和天慈路,或洪天路和天影路。
圖集[]
註釋及參考資料
- ↑ 港督主持天水圍開幕,政府新聞公報,1993年3月26日
- ↑ 立法會: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就加強支援天水圍動議辯論總結發言,2007年11月7日
- ↑ 公私合營發展新市鎮的歷史教訓,未來城市研究所副所長、中文大學地理與資源管理學系副教授姚松炎
- ↑ 續有蠔民領取政府特惠津貼,政府新聞公報,1988年1月12日
- ↑ 天水圍平土工程周一展開,政府新聞公報,1987年10月30日
- ↑ 政府新聞公報:天水圍分區計劃大綱圖獲批准,1998年12月11日
- ↑ 立法會一題:天水圍發展,2011年11月16日,
- ↑ 天水圍發展區建新路,政府新聞公報,1990年2月16日
- ↑ 屯門及天水圍輕鐵支線工程動工,政府新聞公報,1990年9月18日
- ↑ 立法會十二題:天水圍游泳池,2001年5月9日
- ↑ 天水圍發展 原來諗過設工業區?,東方日報,2017年5月28日
- ↑ 獨立媒體:天水圍的卅三年爛帳,2016年5月19日
- ↑ 獨立媒體:歷史的空白-天水圍專題調查感言,2017年5月14日
- ↑ 立法會公營房屋建築問題專責委員會:第二份報告,2004年5月
- ↑ 招標承投地盤平整工程,政府新聞公報,1997年4月18日
- ↑ 土木工程-土地發展:561CL-天水圍的進一步發展計劃-基礎設施及餘下地盤平整工程,立法會財務委員會工務小組委員會,1998年2月11日
- ↑ 土木工程拓展署網站:天水圍新市鎮
- ↑ 政府新聞公報:運輸署邀請巴士公司申辦天水圍北及將軍澳南新巴士路線,1999年7月19日
- ↑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運輸署,〈將軍澳南及天水圍北巴士路線承辦商甄選結果〉[新聞公報],1999年11月30日
- ↑ 九廣鐵路公司,〈本港首個跨公司巴士轉乘計劃於天水圍推出〉[新聞稿],2000年11月29日。
- ↑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運輸署,〈天水圍巴士轉車站計劃十二月一日實施〉[新聞稿],2000年11月29日。
- ↑ 免費巴士服務輔助輕鐵天水圍支線服務,九廣鐵路新聞稿,2003年12月8日。
- ↑ 香港濕地公園啟用,政府新聞公報,2006年5月19日
- ↑ 〈天水圍滅門慘案發生十年 家暴仍不絕 血的教訓 未反思〉,《蘋果日報》,2014年4月5日。
- ↑ 天水圍家庭服務檢討小組報告,立法會福利事務委員會,2004年11月22日。
- ↑ 發展局局長談天水圍發展,政府新聞公報,2008年10月5日
- ↑ 香港房屋協會長者房屋計劃,立法會房屋事務委員會特別會議,2012年3月14日。
- ↑ 天水圍設建造業訓練中心,政府新聞網,2008年8月9日
- ↑ 立法會八題:加強支援天水圍,2010年4月21日
- ↑ 天水圍第112區B用地邀請提交意向書,發展局,2008年10月24日。
- ↑ 香港房屋協會天水圍長者綜合社區計劃及短期用地發展計劃,立法會福利事務委員會滅貧事宜小組委員會,2010年5月4日。
- ↑ 香港房屋協會天水圍長者綜合社區計劃及短期用地發展計劃,立法會CB(2)1462/09-10(01)號文件
- ↑ 〈濕地限制多 天水圍長者屋難產 禁擾候鳥造價倍增 兩地皮改建私宅〉,《明報》,2013年12月9日。
- ↑ 增加房屋土地供應,立法會發展事務委員會及房屋事務委員會聯席會議,2014年1月29日。
- ↑ 〈新地41.89億奪天水圍兩地〉,《信報》,2014年7月9日。
相關條目[]
- 流浮山
- 洪水橋
- 藍地
- 屯門
外部連結[]
元朗區道路列表 | |
---|---|
元朗市中心 | 青山公路 - 元朗段、元朗炮仗坊、元朗體育路、元朗康樂路、元朗安樂路、元朗安寧路、元朗安興街、元朗新街、元朗泰祥街、元朗泰衡街、元朗東堤街、西堤街、谷亭街、水車館街、水車館里、泰豐街、泰利街、橫洲路、大橋路、壽富街、橋樂坊、同樂街、福康街、福德街、福日徑、橋德徑、橋壽徑、元發徑、喜利徑、擊壤路、安達坊、安信徑、安信街、屏信街、屏會街、屏輝徑、屏昌徑、民合徑、保輝徑、寶樹里、寶樂坊、媽廟路、教育路、豐年路、豐樂里、平樂徑、大陂頭徑、昌盛徑、安良里、安駿里、安康路、朗藝徑、裕榮徑、達輝徑、金輝徑、金祥坊、仁樂坊、裕景坊、康景街、鐘聲徑、西裕街、西裕徑、西菁街、西菁徑、菁裕徑、紅棉圍、牡丹街、大棠路、日新街、又新街、阜財街、合財街、合益路、建德街、建樂街、建翔街、建業街、建業徑、宏發徑 |
元朗舊墟、東頭工業區、 元朗工業邨 |
博愛交匯處、朗日路、朗樂路、朗和路、五和路、朗明街、鈞樂里、翠桐里、元朗舊墟路、酒街、利益街、長盛街、西溪路、山貝路、山貝河東路、涌業路、流業街、德業街、康業街、寶業街、強業街、良業街、喜業街、擴業街、科業街、富業街、朗業街、宏業東街、宏業南街、宏業西街、宏樂街、宏富街、宏利街、福喜街、福恒街、福宏街、福欣街、福順街 |
朗屏、水邊圍、水牛嶺 、山下村、欖口村 |
青山公路 - 屏山段、朗屏路、屏義路、屏會街、鳳池路、宏達路、俊賢坊、媽廟路、媽橫路、水邊圍路、元朗安寧路、元朗體育路、馬田路、公園南路、公園北路、山下路、朗漢路、欖裕路、豐裕路、欖喜路、欖口村路、欖堤東路、欖堤西路、十八鄉路 |
天水圍 | 朗天路、洪天路、天福路、天耀路、天河路、天湖路、天瑞路、天榮路、天城路、天柏路、天祥路、天慈路、天華路、天龍路、天葵路、天秀路、天業路、天暉路、天壇街、天桃街、天竹街、天喜街、天美街、天靖街、天順里、蝦尾新村路、天恩路、嘉恩街、濕地公園路、天影路、天月路 |
白泥、流浮山、廈村、 洪水橋 |
![]() |
屏山、唐人新村 | 青山公路 - 屏山段、屏廈路、橋旺街、橋盛街、橋洪路、橋發街、橋昌路、聚星路、庸園路、屏葵路、屏柏里、屏竹里、屏楊里、屏福里、屏健里、屏康里、屏興里、屏山里、屏山南北路、新起村街、新灰街、屏唐東街、屏唐南街、屏唐西街、屏唐北街、灰沙圍里、灰沙圍南路、沙井路、孖峰嶺路、唐泰路、唐人新村路、唐人新村西路、唐人新村交匯處 |
鳳翔、大旗嶺、大棠 | ![]() |
凹頭、錦田、八鄉、 石崗 |
![]() |
牛潭尾、米埔、新田、 落馬洲 |
新田公路、青山公路(潭尾段、米埔段、新田段、洲頭段)、新深路、下灣村路、下灣村東路、落馬洲路、落馬洲徑、洲頭西路、洲頭南路、古洞路、新田村路、世歌路、惇裕路、東永安路、石湖圍路、米埔隴路、米埔路、米埔南路、新潭路、牛潭尾路、高行路、真善路、竹攸路、清攸路、清攸徑、橫平山南路、豐竹路、下竹園路、下新圍路、攸壆路、錦壆路、錦壆路東、錦壆路西、壆圍路、壆圍西路、壆圍南路、逢吉鄉路 |
錦綉花園 | 錦綉花園大道、錦綉大道南、錦綉大道東、錦綉大道西、錦綉大道北、紫荊東路、紫荊南路、紫荊西路、紫荊北路、松濤東路、松濤南路、松濤西路、金竹東路、金竹北路、荔枝東路、荔枝南路、荔枝西路、荔枝北路、荔枝里、河北里、紅荷路、銀杏路、紫壇路、楓香路、朝暉路 |
加州花園、加州豪園 | 加州花園大道、花園徑、翠柏路、翠松路、柏欣大道、洋葵徑、玫瑰徑、牡丹徑、丁香徑、白楊徑、柳樹徑、銀菊徑、海棠徑、竹桃徑、玉蘭徑、月桂徑、芙蓉徑、紫蘭徑、金桃徑、桂花徑、華梓徑、紅花徑、米蘭徑、金粟徑、榕翠徑、紅棉徑、荷花徑、櫻桃徑、金松徑、日葵徑、水仙徑、青榕徑、鳳凰徑、米路斯徑、瑪利亞徑、卡蓮拿徑、莎文杜徑、芭丹娜徑、安島徑、聖巴拿徑、聖梵哥徑、聖哥拉徑、聖地牙哥徑、嘉拿多徑、西蒙徑、卡米爾徑、維狄雅徑、蒙特萊徑、蒙尼卡徑、溫黛拿徑、麥蘭徑、納柏徑 |
碧豪苑、意花園、葡萄園 | 碧豪苑第一街、碧豪苑第二街、碧豪苑第三街、碧豪苑第四街、碧豪苑第五街、碧豪苑第六街、碧豪苑第七街、紅花磡路、洛蔓大道、佛洛斯大道、米萊諾大道、酒莊大道、貝翠大道、瑪歌大道、洛圖大道、巴恩大道、洛菲大道、比昂大道、美冬大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