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澳(Tai O),位於新界離島區大嶼山西北部,乃大澳道西端起迄點,是現存香港最多棚屋的地區。
歷史[]
隨著漁業日漸息微,水上人遂改在陸地謀生,開始靠岸生活。初期他們的居所仍舊在船上,泊在海灘,用木柱固定,成為棚屋最早期形態。1898年新界租借給英國,港英政府開始著手規管棚屋,英文稱為 Pile Houses、Pile-Huts 或 Matshed,居於棚屋的居民稱為 Matshed-dwellers。棚屋不算在陸地蓋屋,不用繳交地稅,但須領有「棚屋牌照」(Matshed Permits)。
大澳的棚屋多數建於大嶼山及大澳島之間,借其山巒作避風港,保護漁船的同時,亦為漁民提供休息和工作之地,並慢慢在「一涌」、「二涌」和「三涌」形成棚屋區。1920年代擴展至「新基棚」,數量不斷遞增,後來還有「沙仔面」、「新沙棚」、「半路棚」、「三釣棚」、「大涌棚」、「吉慶後街棚」和「鹽田村棚」等。
近年發展[]
隨著大澳旅遊與商業急劇發展,原有極富地區特色的橫水渡已不能應付當地交通需求,政府耗資一千五百萬元興建「大澳涌行人橋」,並於1995年4月動工 [1]。全長56米的行人天橋翌年9月29日啟用,橋身採用摺合式設計,如有需要,主跨可向兩邊升起,讓大型漁船駛過。
現時位於大澳涌水道兩旁的棚屋,主要為持有政府土地牌照的構築物(牌照屋)或屬於政府進行的寮屋登記中獲登記的寮屋(登記寮屋)。各政府部門一直努力推進多項改善大澳地區和棚屋的工程和措施。消防方面,現時大澳兩間消防局已因應大澳鄉村小路和棚屋情況制訂相應救援安排,並特別為區內棚屋一帶的路邊設置多個「滅火工具箱」。消防處亦有定期向當地居民講解防火安全知識,安排定期火警演練。供水方面,大澳棚屋有足夠食水供應;水務署亦計劃協助居民更換棚屋公共通道上的水管,使食水供應更為可靠。
路政署和地政總署一直為該區的公共照明系統進行維修保養,離島民政事務處亦計劃於今年下半年為部分棚屋區的公共通道加裝照明燈。另一方面,土木工程拓展署目前正分階段推展大澳改善工程,第一期工程於2013年3月已完成,主要包括於一涌興建河堤及污水及雨水系統改善工程,減輕水浸風險。目前第二期第一階段正進行中,稍後亦會就第二期第二階段,即包括所謂雙橋工程,進行相關設計工作。[2]
圖集[]
註釋及參考資料
- ↑ 大澳涌行人橋落成啟用,政府新聞公報,1996年9月29日
- ↑ 立法會一題:大澳棚屋保育事宜,政府新聞公報,2019年5月22日
相關條目[]
外部連結[]
離島區道路列表 | |
---|---|
機場 | ![]() |
東涌、石門甲、沙螺灣 | ![]() |
竹篙灣、小蠔灣、愉景灣 | 海鳴路、神奇道、迎樂路、翔東路、愉景灣隧道、愉景灣道、愉景山道、愉峰道、海澄湖畔路、海澄徑一段、海澄徑二段、朝暉徑、明翠徑、明蔚徑、海蜂徑、海燕徑、海馬徑、海寧徑、海藍徑、海堤徑、蘅欣徑、蘅安徑、蘅暉徑、璧如徑、寶峰徑、畔山徑、遊艇徑、廣場徑 |
梅窩、貝澳、芝麻灣 | 嶼南道、梅窩碼頭路、梅窩鄉事會路、梅窩涌口街、涌盛街、銀石街、銀樹街、銀運路、銀礦灣路、東灣頭路、富崗山路、芝麻灣道 |
長沙、塘福、石壁、 昂坪、大澳 |
嶼南道、東涌道、海沙徑、麗濱徑、長富街、麻埔坪道、石壁水塘路、宏貝道、羌山道、深屈道、昂平路、蓮坪路、寶昂路、大澳道、大澳永安街、大澳街市街、吉慶街、吉慶後街、石仔埗街、新基街、龍田街、龍盛街 |
坪洲、喜靈洲 | 坪利路、坪愉徑、富坪街、樂坪街、寶坪街、露坪街、永安街、永安橫街、坪洲好景街、坪洲永興街、聖家路、永東街、志仁街、永俊街、友光街、友榮街、喜靈洲路 |
長洲 | 海傍街、新興海傍街、中興海傍街、北社海傍路、北社街、北社後街、新北社街、國民路、新興街、新興後街、興隆正街、興隆後街、中興街、中興後街、中興新街、中學路、中心里、建新里、新街市里、小食里、大興堤路、大石口路、大菜園路、東灣路、長洲東堤路 、長洲教堂路、長洲體育路、長洲醫院路 、警署徑、黑排路、觀音灣路、明暉路、聖保祿路、芝麻坑路、花屏路、思高路、長洲山頂道、南氹灣路、學校路、大菜園路、山邊路、龍仔村路、山頂道西、贊端路、張保仔路、長洲西堤道、西灣路、風帆徑、長洲電廠徑、長碩路、長智巷、長仁巷、長俊路、長北路、長貴路、北角咀路、排廠路、北社一里、北社二里、北社三里、和順里、文順巷 |
南丫島 | 榕樹灣大街、榕樹灣後街、榕樹灣廣場路、索罟灣第一街、索罟灣第二街、索罟灣第三街、水塘道、油庫路、排煤機道、煤場道、東碼頭道、電廠大道、除塵器道、除鹽系統道、行政道、碼頭道、西碼頭道、海傍道、東橋路、主橋路、廠房路、出水口路、南海傍路、入水口路、除鹽設備路、煙囱路、北海傍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