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坑道(Tai Hang Road),位於港島灣仔區,南起司徒拔道/黃泥涌峽道交界迴旋處,經過藍塘道、瑪利曼小學、畢拉山道、嘉崙臺、樂活道迴旋處、渣甸山花園大廈、渣甸山、白建時道、中國石油大坑油站、瑞士花園、大坑徑、宏豐臺、福群道、春暉臺、香港真光中學、上林、勵德邨道/利群道交界迴旋處、益群道、嘉寧徑、通往光明臺/浣紗街樓梯、嘉寧徑、大坑道天橋出入口近銅鑼灣徑、聖約翰救傷隊港島總區總部,南達銅鑼灣道近摩頓臺,是寶馬山、勵德邨、渣甸山等地對外主要道路。
歷史[]
大坑道於1931年2月13日刊憲命名[1],描述如下:
從筲箕灣道分支之道路,以內地段1900號〔按:現聖公會聖馬利亞堂所在〕東北角,鄰近法國醫院(聖保祿醫院)處為起點,路過內地段2461號、<gallery></gallery>布律活道、內地段2478號〔按:今林肯大廈、保祿大廈及嘉崙臺所在〕及大潭隧道口〔大潭輸水道大坑道出口,今瑪利曼小學對面〕,至其與司徒拔道及寶雲道的交界處終結。
大坑道天橋[]
隨著大坑山腰地段及渣甸山發展為住宅區,大坑道車流日益繁忙。有鑑於此,當局於1978年6月9日招標承建大坑道天橋[2],並於1981年4月22日批出價值7400萬元合約予禮頓建築。這條雙程行車天橋長約550米,由大坑道下段起,經摩頓臺,橫跨高士威道通往維多利亞公園西側,與告士打道連接。天橋設計為 S 型,盡量減少佔用維園西南角空間。[3]
當局於1983年11月2日批出一份價值700萬元合約,擴闊介乎嘉寧徑與勵德邨道之間一段大坑道,以增設一條上山行車綫[4]。至11月15日,「大坑道天橋」(Tai Hang Road Flyover)正式通車。其後,當局在大坑道天橋以北建造另一條單線天橋;該天橋長295米,引導從大坑道天橋或告士打道的車輛行至京士頓街交界時,即可轉上天橋,直達維園道西行以至海底隧道。
道路平面圖[]
交通意外[]
圖集[]
註釋及參考資料
- ↑ 《憲示第86號》,《香港轅門報》,1931年2月13日。同日憲示命名之道路包括位於大坑道沿綫的益群道、利群道及福群道,以及落山道和長寧街。
- ↑ 大坑計劃進行三項道路工程疏導區內交通,政府新聞公報,1978年6月8日
- ↑ 工務司署建大坑道天橋 改善銅鑼灣區交通情況,政府新聞公報,1981年4月22日
- ↑ 路政處動用七百萬元擴闊大坑道疏導交通,政府新聞公報,1983年11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