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慤道(Harcourt Road),連接港島灣仔區灣仔及中西區中環,東始告士打道/軍器廠街交界,經過「夏慤道行車天橋」,西至干諾道中/美利道/愛丁堡廣場交界,大部分路段屬於4號幹線範圍。
除此以外,車輛亦可沿旁邊的地面道路,駛經分域碼頭街、演藝道、添美道、樂禮街、添馬街、添華道、紅棉路路口,往返金鐘商業區、添馬政府總部、半山住宅區等地。
街道名稱源自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率領英軍艦隊從日本手上收回香港領土的海軍少將夏慤(Cecil Halliday Jepson Harcourt)。
歷史[]
香港開埠初期,港府早已將中環與灣仔之間,現時稱為「金鐘」的地段劃為軍用,濱海地段供海軍使用,而靠山地段則給予陸軍,只留下中間狹長地段開闢道路,是為皇后大道東一部份。
1874年颱風襲港,一艘船隻被吹向船塢西面,損毀海旁部分設施,港督堅尼地(A.E. Kennedy)建議重建海旁時,指出船塢位置將整個城市一分為二,令陸上交通未能貫通,因此建議於該區填海及建造道路疏導交通,海軍部卻不願意承擔三分之二的船塢建造費,計劃最終擱置。當局惟有在半山開闢俗稱「二馬路」的堅尼地道,並於1876年通車,始終未能有效舒緩金鐘「樽頸位」的擠塞問題。
隨著汽車在本港日益普及,加上港島北岸急速發展,海軍船塢對開一段皇后大道東逐漸成為「樽頸位」,交通擠塞乃家常便飯。歷任港督一直要求軍部讓出路段,興建海濱道路連接中區及灣仔,卻一直不得要領。
1948年2月,港督葛量洪(Alexander William George Herder Grantham)公布英國國會決定縮減太平洋艦隊的規模,香港海軍船塢亦要跟隨該項決定。1957年11月29日,本地報章皆報道了英國政府決定關閉香港海軍船塢的消息,指出當局將分階段關閉船塢。港府經多番談判,終能向海軍收回船塢南面之地段,並撥出北面地皮予海軍部填海興建添馬艦海軍基地。
1959年11月30日,海軍船塢終告停止運作,港府隨即利用騰出的土地興建新道路貫通東西;新路未及命名,即於1961年3月31日上午八時通車[1][2];到了4月7日,海塢新路獲刊憲命名為「夏慤道」。[3]
夏慤道通車初期經常發生交通意外,在1962年某六個月曾發生十三宗車禍,肇因車輛駛經彎位時速度過快。當局於1962年8月13日起在道路沿途豎設車速限制路牌,限制車輛駛經彎位時車速不得超過時速35英里,是本港首批限速標誌。[4]
夏慤道行車天橋[]
為了疏導皇后大道東與花園道交界處一帶的交通樽頸,當局在1964年中落實「花園道交通總匯計劃」,包括在美利軍營地段修建與花園道平行的木棉道(今紅棉路),同時在夏慤道西行綫修築行車天橋,以便車輛直達干諾道中[5],建造工程於1964年10月展開[6],1966年3月落成[7],次月19日上午十時通車。
作為香港首條行車天橋[8],夏慤道天橋全長960呎,路面闊24呎,建有三合土橋躉十二個[9],設有兩條西行行車綫,橋頂更設有巴士站,乃全港首創。自此沿夏慤道西行地面行車綫行駛之車輛不能直接駛往干諾道中西行,需繞經紅棉路支路南行、掉頭、紅棉路支路北行、琳寶徑、遮打道及昃臣道前往中區。
重建夏慤道天橋[]
然而,夏慤道天橋只有兩條西行綫,未能配合中環商業區發展,政府因此斥資5.3億元進行「干諾道改善工程計劃」,當中包括夏慤道天橋重建工程;新天橋設有兩條東行綫及三條西行綫,為中上環車輛提供一條暢通無阻的東西行直達路線,同時另有一條分層道路由夏慤道西行通往紅棉路[10]。此外亦取消原有的禁區。[11]
路政署於1986年9月8日將價值一億九千七百萬元的重建夏慤道天橋、建造畢打街隧道、琳寶徑行人天橋系統與砵典乍街行人天橋之工程合約,批予基利(香港)有限公司。[12] [13]
全長260米的新夏慤道天橋,西行兩條行車綫及往紅棉路的連接路,於1988年5月8日通車,而舊天橋西行綫及橋頂巴士站拆卸工程隨即展開,以騰出空間建造新天橋東行綫。[14]
巴士站[]
東行[]
夏愨道巴士站列表(由西至東) | ||
---|---|---|
分站 | 位置 | 備註 |
政府總部 | 政府總部對出 | 巴士中途站 |
西行[]
夏愨道巴士站列表(由東至西) | ||
---|---|---|
分站 | 位置 | 備註 |
海富中心 | 海富中心對出 | 巴士及小巴中途站 |
道路平面圖[]
交通意外[]
- 2024年7月27日:早上8時17分,一輛私家車沿夏慤道往海底隧道方向行駛,當駛至政府總部對開時,撞上路中風琴式石壆,車頭嚴重損毀,有市民見狀擔心司機被困車內立即報警求助,惟警方到場後司機已不見蹤影。[15]
圖集[]
註釋及參考資料
- ↑ 〈今日起實行的事:物業稅率增加一倍〉,《大公報》,1961年4月1日。
- ↑ 〈一號路線巴士東行 今駛新路 同時實行加車減時〉,《華僑日報》,1961年4月1日。
- ↑ 〈海塢新馬路 定名夏慤道〉,《大公報》,1961年4月8日。
- ↑ 《大公報》,1962年8月12日。
- ↑ 〈改善花園道口交通 夏慤道大道東 將建行車天橋〉,《工商日報》,1964年7月4日。
- ↑ 〈夏慤道西行車 今起實施改道〉,《華僑日報》,1964年10月23日。
- ↑ 〈雄踞夏慤道 行車天橋落成 雙綫行車全港最大〉,《華僑日報》,1966年3月28日。
- ↑ 〈夏慤道天橋 昨日正式啟用〉,《華僑日報》,1966年4月20日。
- ↑ 〈夏慤道人車兩用天橋 工程完成過半 年內落成啟用〉,《華僑日報》,1965年5月31日。
- ↑ 金鐘實施交通管理措施,政府新聞公報,1986年9月3日
- ↑ 公告第1859號〈運輸署:道路交通(交通管理)規例(香港法例第374章) - 取消中區夏慤道之禁區〉,《香港政府憲報》第130卷第22期,1986年5月30日。
- ↑ 行車隧道合約簽署儀式,政府新聞公報,1986年9月6日
- ↑ 〈中區兩項改善交通工程簽約 夏慤道重建天橋 畢打街興建隧道〉,《華僑日報》,1986年9月9日。
- ↑ 干諾道工程全速進行,政府新聞公報,1988年7月7日
- ↑ 〈福特Mustang金鐘夏慤道失事 直撼風琴式石壆 司機蹤杳〉,《香港01》,2024年7月27日。
相關條目[]
外部連結[]
![]() |
||
東區走廊 - 中環灣仔繞道* - 干諾道中(林士街天橋) - 干諾道西(干諾道西天橋) |
中西區道路列表 | |
---|---|
金鐘、添馬 | 金鐘道、紅棉路、正義道、法院道、柏運道、夏慤道、德立街、樂禮街、添馬街、添華道、添美道、立法會道、龍匯道 |
中環碼頭 | ![]() |
中環 | ![]() ![]() |
上環 | ![]() ![]() ![]() ![]() |
西營盤 | ![]() ![]() ![]() |
石塘咀 | ![]() ![]() |
堅尼地城、 摩星嶺 |
城西道、西祥街、西祥街北、北街、歌連臣街、堅彌地城海旁、堅彌地城新海旁、卑路乍街、荷蘭街、西康里、西市街、山市街、石山街、士美菲路、科士街、爹核士街、均益街、厚和街、吉席街、加多近街、加惠民道、西寧街、域多利道、摩星嶺道、摩星嶺徑、薄扶林道、蒲飛路、龍華街、李寶龍路、太白臺、羲皇臺、青蓮臺、桃李臺、學士臺 |
半山區 | 干德道、寶珊道、旭龢道、大學道、列堤頓道、屋蘭士街、屋蘭士里、克頓道、巴丙頓道、漢寧頓道、聖士提反里、光景臺、興漢道、般咸道、柏道、卑利士道、堅道、西摩道、西摩臺、衛城道、衛城坊、衛城里、羅便臣道、摩羅廟街、摩羅廟交加街、卑利街、些利街、己連拿利、香雪道、舊山頂道、地利根德里、梅道、蒲魯賢徑、高化利徑、馬己仙峽道、寶雲道、波老道、堅尼地道、柏寧路、歌老打路、纜車徑、纜車里、麥當勞道、雅賓利道、上亞厘畢道、下亞厘畢道、花園道、紅棉路、活倫臺、芝古臺、列拿士地臺、英輝臺、梁輝臺、太子台、ELLIOT CRESCENT |
山頂 | 山頂道、舊山頂道、夏力道、盧吉道、柯士甸山道、芬梨道、芬梨徑、賓吉道、白加道、漆咸徑、醫院徑、種植道、施勳道、普樂道、百祿徑、歌賦山道、歌賦山里、加列山道、貝璐道、堪仕達道、忌利文道、僑福道、和福道、文輝道、樂善美道、十間、薄扶林水塘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