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西道(Shing Sai Road),位於香港島中西區堅尼地城,西起堅彌地城新海旁/士美菲路交界,經過卑路乍灣巴士總站、山市街/堅彌地城新海旁、卑路乍灣海濱長廊、卑路乍灣公園、西區公眾貨物裝卸區、西祥街北路口、堅尼地城游泳池、干諾道西天橋起迄點、通往屈地街電車總廠的一段電車專線路口,東達干諾道西近豐物道。
歷史[]
座落堅尼地城卑路乍灣海旁的西區公眾貨物起卸區,俗稱「西環碼頭」,早於1981年4月投入運作。[1]
政府於1991年11月30日刊憲[2],公布在卑路乍灣進行填海工程,以便在新填地上興建一個公眾貨物起卸區與一條雙程分隔車道。翌年1月17日,當局刊憲公布興建一條兩旁設有行人路的「卑路乍灣連接路」(Belcher Bay Link),穿過卑路乍灣新填海區,貫穿干諾道西、西祥街、山市街、士美菲路,藉以改善堅尼地城整體交通情況。[3]
接駁干諾道西天橋與西區海底隧道港島出入口的卑路乍灣連接路於1997年2月竣工,定名為「城西道」,以配合西隧於4月30日通車。至於新填地上的地區休憩設施卑路乍灣公園,已於1998年8月開放給市民使用;而卑路乍灣巴士總站則於翌年8月13日啟用[4],用作安置在西環及石塘咀山市街、荷蘭街及科士街泊街的巴士路線,紓緩既有堅尼地城巴士總站的擠迫情況。
卑路乍灣海濱[]
西環碼頭並非公共空間,亦無正式向公眾開放,但不時有市民透過不同途徑進入該用地遠眺青洲及欣賞維港美景,有「天空之鏡」美譽。碼頭一至三號泊位自2016年8月起被釋出西區公眾貨物裝卸區邊界以外,由中西區民政事務處暫時管理。
座落西環碼頭舊一至三號泊位的「卑路乍灣海濱休憩用地」,於2019年3月先開放長廊臨海板道予公眾使用,2020年10月19日起全面24小時開放,為市民提供可飽覽維港西面和夕陽海景的消閒空間,從港鐵 堅尼地城站A出口向海濱步行約6分鐘即達。
佔地約5,900平方米的休憩用地,由海濱長廊和相連休憩用地組成。全長172米的海濱長廊以板道搭建,2019年3月率先開放,而休憩用地特點包括遮蔭座椅、寵物角,以及用地中央位置的多用途空間,為市民帶來海濱新體驗。
道路平面圖[]
圖集[]
註釋及參考資料
- ↑ 〈公眾貨物裝卸區停泊位分配〉,立法會經濟事務委員會,2005年3月16日。
- ↑ 〈堅尼地城近岸進行工程〉,政府新聞公報,1991年11月30日。
- ↑ 〈政府擬建卑路乍灣連接路〉,政府新聞公報,1992年1月17日。
- ↑ 第4587號公告,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憲報第03卷第32期,1999年8月13日。
相關條目[]
外部連結[]
中西區道路列表 | |
---|---|
金鐘、添馬 | 金鐘道、紅棉路、正義道、法院道、柏運道、夏慤道、德立街、樂禮街、添馬街、添華道、添美道、立法會道、龍匯道 |
中環碼頭 | ![]() |
中環 | ![]() ![]() |
上環 | ![]() ![]() ![]() ![]() |
西營盤 | ![]() ![]() ![]() |
石塘咀 | ![]() ![]() |
堅尼地城、 摩星嶺 |
城西道、西祥街、西祥街北、北街、歌連臣街、堅彌地城海旁、堅彌地城新海旁、卑路乍街、荷蘭街、西康里、西市街、山市街、石山街、士美菲路、科士街、爹核士街、均益街、厚和街、吉席街、加多近街、加惠民道、西寧街、域多利道、摩星嶺道、摩星嶺徑、薄扶林道、蒲飛路、龍華街、李寶龍路、太白臺、羲皇臺、青蓮臺、桃李臺、學士臺 |
半山區 | 干德道、寶珊道、旭龢道、大學道、列堤頓道、屋蘭士街、屋蘭士里、克頓道、巴丙頓道、漢寧頓道、聖士提反里、光景臺、興漢道、般咸道、柏道、卑利士道、堅道、西摩道、西摩臺、衛城道、衛城坊、衛城里、羅便臣道、摩羅廟街、摩羅廟交加街、卑利街、些利街、己連拿利、香雪道、舊山頂道、地利根德里、梅道、蒲魯賢徑、高化利徑、馬己仙峽道、寶雲道、波老道、堅尼地道、柏寧路、歌老打路、纜車徑、纜車里、麥當勞道、雅賓利道、上亞厘畢道、下亞厘畢道、花園道、紅棉路、活倫臺、芝古臺、列拿士地臺、英輝臺、梁輝臺、太子台、ELLIOT CRESCENT |
山頂 | 山頂道、舊山頂道、夏力道、盧吉道、柯士甸山道、芬梨道、芬梨徑、賓吉道、白加道、漆咸徑、醫院徑、種植道、施勳道、普樂道、百祿徑、歌賦山道、歌賦山里、加列山道、貝璐道、堪仕達道、忌利文道、僑福道、和福道、文輝道、樂善美道、十間、薄扶林水塘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