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德隧道(Kai Tak Tunnel),簡稱「啟隧」,位於九龍東啟德發展區前啟德機場跑道地底,1982年通車時稱為「機場隧道」,俗稱「機隧」,西起九龍城區土瓜灣東九龍走廊/新山道交界,經過宋皇臺道出口路口,東達觀塘區九龍灣啓祥道/啓福道交界,乃香港首條免費行車隧道,不收取隧道費,亦不設繳費亭。
目前平均車流量接近六萬的啟德隧道,提供快捷途徑貫通東西九龍,卻存在著一個隱憂,就是行車輛往尖沙咀方向,需途經東九龍走廊。受海底隧道與加士居道天橋樽頸位經常性擠塞影響,漆咸道北亦普遍行車緩慢,車龍或會倒灌至東九龍走廊;影響所及,啟德隧道需要間歇性封閉。
歷史[]
因應觀塘地區發展,長期作為該區與九龍中部唯一孔道的太子道九龍城段、九龍城迴旋處與牛頭角新區以西一段觀塘道的交通日漸飽和,尤以海底隧道通車後為甚。為改善有關狀況,政府在七十年代初決議興建「第三號主幹道路」,即東九龍高架公路(俗稱東九龍走廊)、新山交匯處、機場隧道及機場隧道路(今啓福道)。
耗資港幣3.6億元的機場隧道,乃全球首個在營運中機場地底施工的築路工程[1]。為配合機場跑道擴建,行車管道建造工程早於1973年2月動工,而土木工程亦在1976年完成。受多項相關工程延誤影響,令機場隧道1981年通車的計劃被迫押後[1];1978年報載隧道抽風系統、燈光與交通管理設施之安裝工程有待完成[2],箇中原因卻出現羅生門,承建商指摘顧問公司未有提供足夠資料,顧問公司卻斥責政府沒有設立專門部門統籌工程,政府回應指電腦系統供應商沒有依時交貨。[1]
幾經延誤,機場隧道於1982年6月29日下午三時局部通車,開放其中一條管道作單管雙程行車,由立法局非官守議員王霖主持通車儀式,至同年10月8日全線通車。[3]
香港國際機場在1998年從啟德遷往赤鱲角,機場隧道依舊如常運作,沒有受機場他遷影響。為免混淆,當局於2006年5月4日將隧道易名為「啟德隧道」,以紀念前啟德機場[4]。時至今日,不少市民依舊稱之為「機隧」或「舊機隧」。
過去多年來,這條行車隧道乃公共小巴禁區[5]。近年因應 沙中綫工程,運輸署以紓緩馬頭圍道北段北行交通為由,2016年2月20日上午10時起開放啟德隧道東行往宋皇臺道支路,予公共小巴行駛。[6]
特色[]
啟德隧道一大特色,就是管道東行綫設有出口及接駁道路通往宋皇臺道,啟德機場年代有數條通天巴士路線行經。自啟德機場1998年關閉後,近十八年來一直沒有其他專營巴士路線途經,直至九巴5X線於2016年8月8日投入服務,成為首條取道該支路的市區專營巴士路線。土瓜灣九龍城道北行近馬坑涌道交界對出有一條支路可通往啟德隧道東行,目前只限緊急車輛行經該支路。
隧道西行出口除了貫通東九龍走廊外,亦有支路通往新山道,有5條巴士路線利用此支路前往土瓜灣道。然而,土瓜灣區內沒有道路接駁啟德隧道東行,該等路線往東九龍方向則需取道太子道東。
簡史[]
- 1974年:前啟德機場大跑道擴建完工後開始興建
- 1976年:完工
- 1982年6月29日:開放通車
- 2006年5月4日:機場隧道易名為「啟德隧道」
隧道剖面圖[]
圖集[]
相關條目[]
註釋及參考資料
- ↑ 1.0 1.1 1.2 〈機場隧道建造大失預算 傳承建商入稟法庭 追討超出延誤損失〉,《香港工商日報》,1982年6月30日。
- ↑ 〈第三主幹公路 工程進行順利〉,《香港工商日報》,1978年8月20日。
- ↑ 〈機場隧道後天開始雙管行車〉,《香港工商日報》,1982年10月7日。
- ↑ 〈機場隧道易名為啟德隧道〉,香港政府新聞公報,2006年3月2日。
- ↑ 憲示第1220號,香港政府憲報第123卷第17期,1981年4月24日。
- ↑ 第926號公告:〈道路交通 (交通管制) 規例 (第374章)--撤銷東九龍走廊 (北行) 公共小巴禁區〉,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憲報第20卷第07期,2016年2月19日。
外部連結[]
![]() |
||
啟福道 - 啟德隧道 - 東九龍走廊 - 漆咸道北 - 加士居道 - 西九龍走廊 - 荔枝角道 - 葵涌道(包括荔枝角大橋) - 荃灣路 |
觀塘區道路列表 | |
---|---|
四順、秀茂坪、 安達臣 |
清水灣道、新清水灣道、利安道、利安里、順安道、順利邨道、順緻街、順清街、順景街、新利街、新順街、秀茂坪道、秀雅道、曉光街、曉育徑、秀明道、秀豐街、寶琳路、安達臣道、安秀道、安翠街、安茵街、![]() |
坪石、佐敦谷、 牛頭角 |
![]() |
九龍灣 | ![]() ![]() ![]() ![]() |
觀塘商貿區 | ![]() ![]() |
觀塘市中心、 翠屏、茶果嶺 |
![]() ![]() |
藍田、油塘、 鯉魚門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