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山區(Mid-Levels),位於港島中西區與灣仔區,泛指山頂與灣仔、金鐘、中上環、西營盤之間的斜坡地帶,向來是中產階級趨之若鶩的豪華住宅區。
歷史[]
居於中環與上環以上半山區的居民,日常出入寓所僅依賴四條通衢大道——堅道與般咸道,以及平行而建的柏道和羅便臣道。
四條道路皆在開埠初期興建,路面非常狹窄,未能應付現代交通需求,交通擠塞無日無之。每逢繁忙時間,半山區各條巴士路線被迫以低至每小時4-5英里(每小時6-8公里)的慢速駛經區內道路,脫班乃家常便飯。
半山區發展限制[]
1972年6月,總督會同行政局遂通過「半山區發展限制」(Mid-Levels Moratorium)的行政措施,限制半山區建築發展,適用範圍東及己連拿利,南至干德道和寶珊道,西達香港大學和旭龢道,北臨堅道和般咸道。根據交通評估,以及當時已得悉的發展程度,政府決定推遲所有土地出售,以及所有會令該區發展密度增加的土地契約修訂[1];目的在於紓緩交通擠塞情況,以待進行道路網改善工程。
翌年,當地人口已達28,700,居於區內約7,170個單位;另有3,880個單位正在興建或籌劃之中,增長之快令人咋舌[2]。港府遂委託顧問公司展開研究,探討半山區未來各發展項目對區內交通之潛在影響,並於10月完成報告。顧問報告建議當局盡快在區內實行「巴士優先用路計劃」(Bus priority scheme),提出將堅道兩條行車綫改為相同方向,並安排其中一條劃為巴士專用綫。
政府考慮相關因素後,決定將堅道與般咸道(柏道以東)的西行綫,以及柏道與羅便臣道(柏道至己連拿利)之東行綫劃作「半山區巴士專綫」,相反行車綫維持不變,定於1974年4月16日上午十時起實施。
另一方面,當局加強來往中環與半山區之間的公共交通服務。根據特別經營權試辦三條豪華小巴專線1號、2號、3號的山頂豪華小巴公司,獲運輸署於1978年11月24日批出一份為期三年的「豪華小巴專線專利經營權」,並由12月1日起生效。[3]
中環至半山自動扶梯系統[]
鑑於半山區巴士專綫實行以來,交通擠塞問題並無紓緩跡象,當局在1984年進行《半山及中區運輸需求研究》,顧問首次提出建造接駁中區與半山的「山邊行人電梯系統」[4],亦曾考慮多條不同路線;舉例來說,其㆗㆒條是由卑利街至鴨巴甸街[5]。就此,當局於1987年聘請顧問進行扶梯系統設計工作[6],1990年8月17日招標承投扶梯系統建築工程[7],並於1991年2月動工。
耗資2.53億元的「中環至半山自動扶手電梯系統」(Central-Mid-Levels Escalator and Walkway System),於1993年10月15日正式啟用,翌年1月28日舉行建成典禮,是香港首次興建同類系統[8],目的是要鼓勵市民步行,並紓緩半山區道路交通壓力。全長800米的自動扶梯系統由有蓋行人道、16條可轉換方向的單向自動扶梯和3條可轉換方向的單向自動行人道組成,由德輔道中恒生銀行總行大廈起,蜿蜒而上;介乎德輔道中至荷李活道間一段扶梯是架空建造,並以行人天橋橫跨堅道及羅便臣道,些利街的扶梯則建於路面。[9]
半山區交通研究[]
半山區發展限制實施以來,當局先後進行了八次交通研究,監察區內交通情況。2005年結果顯示,該區車輛流動速度雖有輕微下降,但總體情況尚算穩定,以般咸道和堅道為例,早上繁忙時段平均車速只有輕微改變,1984年時平均時速是17.3公里,1995年則為14公里,2005年為14.6公里。總的來說,實施「半山區發展限制」,加上一系列交通及運輸改善措施,避免了半山區出現嚴重交通擠塞情況。
運輸署不時就中區與半山區之間的自動扶梯連接系統進行使用量調查,整個系統在2005年及2010年每日分別約有54,000及85,000人次使用。儘管中環至半山電梯系統在2016年每日約有78,000人次使用,有助紓緩半山區公共交通的需求壓力,但卻未能吸引大量駕駛人士放棄駕車,使半山地區交通流量沒有明顯減少。[10]
近年,中西區區議會指半山區發展限制已實行多年,區內交通情況略為改善,再加上 港鐵西港島綫通車,要求當局放寬甚至取消半山區巴士專綫。[11]
圖集[]
註釋及參考資料
- ↑ 立法會四題:「半山區發展限制」的實施成效,2006年11月1日
- ↑ Lo Ming-heung、Cheng Seung-pah,〈Technical Report 171 - Mid-Levels Bus Priority Scheme - A 'Before' and 'After' Study〉(香港:工務司署交通運輸調查部,1974年7月)。
- ↑ 山頂區三條豪華小巴線經營人下月起長期開辦,政府新聞公報,1978年11月24日
- ↑ 中西區討論山邊電梯系統,香港政府新聞公報,1986年11月12日。
- ↑ ㆗區至半山行㆟自動電梯,立法局會議過程正式紀錄,1993年11月24日
- ↑ 扶梯系統成為公共運輸服務新一環,香港政府新聞公報,1994年1月28日。
- ↑ 政府招標興建中區/半山區電動扶梯系統,香港政府新聞公報,1990年8月17日。
- ↑ 立法會十六題:上坡地區自動扶梯連接系統和升降機系統,2014年4月16日
- ↑ 扶梯系統成為公共運輸服務新一環,政府新聞公報,1994年1月28日
- ↑ 立法會十題:上坡地區自動扶梯連接系統和升降機系統,2015年12月16日
- ↑ 中西區區議會二零一六至一七年度交通及運輸委員會第九次會議紀錄,2017年6月8日。
相關條目[]
外部連結[]
中西區道路列表 | |
---|---|
金鐘、添馬 | 金鐘道、紅棉路、正義道、法院道、柏運道、夏慤道、德立街、樂禮街、添馬街、添華道、添美道、立法會道、龍匯道 |
中環碼頭 | ![]() |
中環 | ![]() ![]() |
上環 | ![]() ![]() ![]() ![]() |
西營盤 | ![]() ![]() ![]() |
石塘咀 | ![]() ![]() |
堅尼地城、 摩星嶺 |
城西道、西祥街、西祥街北、北街、歌連臣街、堅彌地城海旁、堅彌地城新海旁、卑路乍街、荷蘭街、西康里、西市街、山市街、石山街、士美菲路、科士街、爹核士街、均益街、厚和街、吉席街、加多近街、加惠民道、西寧街、域多利道、摩星嶺道、摩星嶺徑、薄扶林道、蒲飛路、龍華街、李寶龍路、太白臺、羲皇臺、青蓮臺、桃李臺、學士臺 |
半山區 | 干德道、寶珊道、旭龢道、大學道、列堤頓道、屋蘭士街、屋蘭士里、克頓道、巴丙頓道、漢寧頓道、聖士提反里、光景臺、興漢道、般咸道、柏道、卑利士道、堅道、西摩道、西摩臺、衛城道、衛城坊、衛城里、羅便臣道、摩羅廟街、摩羅廟交加街、卑利街、些利街、己連拿利、香雪道、舊山頂道、地利根德里、梅道、蒲魯賢徑、高化利徑、馬己仙峽道、寶雲道、波老道、堅尼地道、柏寧路、歌老打路、纜車徑、纜車里、麥當勞道、雅賓利道、上亞厘畢道、下亞厘畢道、花園道、紅棉路、活倫臺、芝古臺、列拿士地臺、英輝臺、梁輝臺、太子台、ELLIOT CRESCENT |
山頂 | 山頂道、舊山頂道、夏力道、盧吉道、柯士甸山道、芬梨道、芬梨徑、賓吉道、白加道、漆咸徑、醫院徑、種植道、施勳道、普樂道、百祿徑、歌賦山道、歌賦山里、加列山道、貝璐道、堪仕達道、忌利文道、僑福道、和福道、文輝道、樂善美道、十間、薄扶林水塘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