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達通(Octopus),1997年開始為公共交通工具提供自動票務系統,現已發展成香港領先電子支付系統之一。
今天,八達通擁有逾99%市場滲透率,成為市民日常生活不可或缺一環。八達通卡除了可繳付公共交通服務車費外,現時功能更擴展至網上購物、住宅保安系統、學校出席記錄、賣旗籌款、甚至繳付停車場泊車費與行車隧道費用等。[1]
八達通卡公司概況[]
地鐵有限公司自1979年 地下鐵路通車起,
車票收費系統採用磁卡全自動操作,
單程及
儲值車票皆為附磁帶的膠卡,以封閉系統形式營運。
1993年,地鐵檢討車票收費系統及構思長遠發展策略,並確認非接觸式智能卡技術為最佳下一代收費系統平台,翌年更與其他4間公共交通營運機構,包括 九廣鐵路公司、九龍巴士、城巴和香港油蔴地小輪船有限公司合組「聯俊達有限公司」(Creative Star Ltd)。該公司是一間非牟利機構,成立目的旨在推廣全新通用車票系統--八達通,負責監察八達通卡的發展和推行,但中華巴士拒絕參與。[2]
八達通是一種採用非接觸式智能卡的電子收費系統,結合日本新力電器研製的晶片,加上澳洲ERG運輸系統技術[3]。使用者將卡放在收費器10厘米範圍內,只需0.3秒,所需金額便會自動從卡內扣除,毋須現金,簡單方便。系統使用的智能卡名稱定為八達通(Octopus),這個別出心裁的名稱其實是於1996年的徵名比賽中,由時任地鐵公司主席選出的冠軍作品,有憑卡可「四通八達」之意。其標誌設計成一條打斜的莫比烏斯帶,既像阿拉伯數字「8」,亦似代表無限的符號「∞」,以示功能無限。[4]
經過三年測試,這種方便乘客的通用票務系統於1997年9月1日正式面世,初期適用於 地鐵、
九廣鐵路的
東鐵和
輕鐵、輕鐵接駁巴士、油蔴地小輪坪洲線、以及九巴和城巴部份過海隧道路線。當時九巴和城巴的巴士車頭及上車門側都貼有一塊告示牌,讓乘客識別巴士是否接受八達通繳費。
為了開拓八達通無限商業潛力,聯俊達向香港金融管理局申請「接受存款公司」牌照,並於2000年4月獲發牌,得以擴展業務至非交通服務範圍。
油麻地小輪退出 新巴新渡輪加入[]
持有聯俊達有限公司股份最多的地鐵公司於2001年1月17日宣佈,與其他股東包括九鐵、九巴、城巴,以及新加入的新巴和新渡輪簽署新協議,更改股份分配如下:[5]
- 油麻地小輪同意將其持有之聯俊達股份轉讓予新巴及新渡輪;
- 九巴將其持有之聯俊達股份轉至九龍公共巴士控股有限公司([[w:c:hkbus:載通國際前身)。該公司轄下有九巴及龍運巴士,營運專營巴士服務;
- 地鐵同意將其持有部分之聯俊達股份轉至九龍公共巴士控股及城巴;與及
- 九鐵同意將其持有部分之聯俊達股份轉至九龍公共巴士控股。
八達通簡介[]
八達通與過往 通用儲值票不同之處,在於乘搭尾程後,儲值車票由
出閘機收回,而八達通則仍然由乘客保留。若卡內沒有餘值,乘客可透過多種途徑為八達通增值,除了九巴、新巴城巴顧客服務中心、
港鐵或
輕鐵客務中心外,港鐵沿線
車站及部份
輕鐵車站也設有現金自助
增值機,連鎖便利店、超級市場、快餐店等均可進行增值。各大銀行現已提供八達通自動增值服務,可按個人需要選擇自動增值$150、$250或$500;當八達通餘額達零或負數時,即會按已選金額每日自動增值最多一次,同時在指定儲蓄或信用卡戶口內扣除款項。
目前八達通分為四種:租用版(小童、成人、長者和個人八達通)、銷售版、銀行發行版及八達通流動電話卡。租用版八達通由公司借予客戶,客戶需繳付一筆可退還的按金,以覆蓋卡成本及內存餘值不敷時的一次備用金額。銷售版八達通是經特別設計供售予客戶的八達通,不設按金。銀行發行版八達通則是由認可銀行或金融服務公司發行,附有八達通功能的卡或產品,例如花旗銀行的「Citi八達通白金信用卡」。八達通流動電話卡是附加上八達通功能的手機 SIM 卡,只需使用一部經由八達通測試及具備 NFC(近場通訊)功能的手機,即可同時發揮八達通與流動通訊兩大功能。
八達通推出以來,幾乎壟斷香港交通工具支付市場,計有港鐵、 香港電車、
山頂纜車、渡海小輪及部分的士,亦已成功滲透香港全線專營巴士與專綫小巴,以及大部份居民巴士、校巴和過境巴士。其中九龍巴士、城巴、新世界第一巴士、龍運巴士、港鐵巴士及港鐵接駁巴士所採用的八達通系統均屬有較大資料儲存容量的加強版設計。專營巴士乘客每天約有四百萬人次,當中近九成以八達通繳付車費,基於八達通收費器須由車長人手操作,為了確保車費系統妥善運作,運輸署規定營辦商須不時檢查及維修系統。
時至今日,八達通業務更擴展到停車場、停車收費錶、零售及飲食連鎖店、政府普通科診所、公眾康樂設施、圖書館服務、學校等,亦可內置作為學生證、屋苑住戶證、職員證(供車長啟動專營巴士的八達通系統、到站報到,及巴士公司員工免費乘車)等用途。
收費隧道及道路「停車拍卡」電子繳費[]
隨着科技發展,運輸業界使用電子繳費模式日漸普及。運輸署現正在政府收費行車隧道和道路的人手收費亭陸續引入「停車拍卡」式電子繳費設施,為駕駛人士提供更多及便捷方式繳付使用費。
引入「停車拍卡」式電子繳費設施後,駕駛人士將可在設有相關設施的人手收費亭,以八達通卡或非接觸式信用卡(包括Visa、MasterCard及銀聯)繳費。為方便不同高度的車輛,每個人手收費亭將設置上下兩組讀卡器,每組左邊讀卡器接受八達通卡繳付,右邊則接受非接觸式信用卡繳付。如有需要,收費亭內的收費員亦會為駕駛人士提供協助。若駕駛人士未能於人手收費亭成功拍卡繳費,仍可使用現金繳付使用費。
除青嶼幹線(馬灣收費廣場)外,「停車拍卡」式電子繳費系統已於城門隧道、香港仔隧道、海底隧道、青嶼幹線(大嶼山收費廣場)、將軍澳隧道及獅子山隧道推出。運輸署將陸續於餘下政府收費隧道及道路實施有關繳費安排,並會在實施前另作通告。[7]
圖集[]
註釋及參考資料
- ↑ 八達通網站:應用範圍
- ↑ 八達通控股有限公司-發展歷程
- ↑ 〈賣私隱風暴愈捲愈大 八達通內亂大披露〉,《東周刊》,2010年8月7日。
- ↑ 〈「嘟」出個自由〉,《星島教育》,2014年11月18日。
- ↑ 聯俊達有限公司股東簽署新股東協議:聯俊達由非牟利機構轉為商營機構,地鐵有限公司公告,2001年1月17日。
- ↑ 八達通網站:企業架構
- ↑ 荃灣區議會交通及運輸委員會:青嶼幹線(馬灣收費廣場)提供「停車拍卡」式電子繳費設施,運輸署,2018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