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文田(Ho Man Tin),位於九龍半島中央,納入九龍城區範圍內,東臨露明道、天光道,南抵信用街和 港鐵
何文田站,西接
東鐵綫及公主道,北至界限街近窩打老道。[1][2]
作為住宅為主的社區,公屋何文田邨、愛民邨、居屋俊民苑及夾屋欣圖軒矗立在區內,而香港房屋委員會總部位於佛光街。窩打老道與公主道之間,包括窩打老道山西部地帶,以及常盛街以北,即「大石鼓」一帶則以低密度高尚住宅為主。此外,區內各級學府林立,香港都會大學校園亦地處何文田。
昔日,「何文田」泛指旺角東面太平道、勝利道一帶,後來逐漸向東南擴展。目前在市民眼中,何文田一般是指旺角與土瓜灣之間的山地,位置大概在窩打老道及衛理道以東、亞皆老街以南、樂民新村以西。
歷史[]
「何文田」大部分範圍,位處九龍半島中央的山丘高地,山腳有些村落。當中「何文田村」就是位於今天染布房街麥花臣遊樂場,對面為「大石鼓觀音廟」。
「何文田」得名典故眾說紛紜,有說何文田一帶原是原居民陳何文名下的田地,因而以其個人姓名命名;亦有一說指何文田是何氏、文氏及田氏三個姓族合力開墾並擁有之地,因此便揉合三個姓氏作為附近村落的名稱。無論如何,何文田一帶在九龍開始被英國統治初期仍是荒蕪的山地,故《北京條約》中黏附的地圖亦在今何文田一帶寫上「此一帶皆係山岡不毛之地」。
二十世紀初,何文田偏僻依舊。面對香港房屋短缺,葡萄牙人梭椏(Francisco Paulo de Vasconcellos Soares)於1912年向政府提出在何文田發展「花園城市」,並於翌年購入相關地段,1919年完成土地平整工程。適逢一戰結束後不久,梭椏將區內三條新落成的道路命名為「太平道」、「勝利道」、「自由道」。為紀念梭椏對何文田之貢獻,在勝利道東北面,有三條紀念他及其妻女的道路,分別命名為「梭椏道」、「艷馬道」、「棗梨雅道」。
其後,窩打老道以東一帶地域,即現在何文田山及何文田邨一帶,逐漸闢為墳場,今日九龍華仁書院位置為九龍一號墳場,土名「火棚」(Fo Pang),劃為以安葬外籍人士為主的墓園,於1933年關閉,而山上今何文田邨的位置是九龍二號墳場,則是華人墳場(Chinese Cemetery),於1947年關閉。何文田的墳場在二戰後只剩下位於今窩打老道山的回教墳場,該墳場於1963年移遷往柴灣回教墳場。
二戰完結後不久,中國國內發生國共內戰,其後中共建政,令不少難民來港避秦,何文田墳場一帶遂成平房區,建有文華村、何文田新村、保民村、治民村等。
港府為解決房屋問題,決定清拆何文田平房區,以便興建公共屋邨,在1960年代末將治民村居民徙往牛頭角下邨,並在原址興建愛民邨,於1974年落成;同時在何文田新村及文華村原址一帶興建何文田邨,1973年竣工。兩村中間的迦密村一帶則用作興建俊民苑及社區設施,今迦密村街是當年村路。
舊何文田邨在2001年全面清拆,地皮其後空置多年;政府另在常富街以南築建何文田邨,被居民稱為「何文田南邨」,1999起陸續入伙。
何文田區內三個駕駛考試中心(即培正道駕駛考試中心、忠義街駕駛考試中心、天光道駕駛考試中心),在2019年每月平均駕駛考試數量分別為782、1331、904次。運輸署已適當調整有關駕駛考試中心的考試數量,盡量平衡駕駛考試、駕駛訓練及地區交通運輸情況。
目前,學習駕駛人士可在指定時段使用公用道路練習駕駛,但有明文禁止學習駕駛人士的道路除外。現時常康街和敬德街全日不准學車,而石鼓街和嘉齡道早上7時30分至晚上7時30分不准學車,星期日及公眾假期除外。
道路網絡[]
佛光街和相連的培正道是何文田交通大動脈,除是自旺角和紅磡兩端出入何文田的主要途徑外,亦提供往返兩區的捷徑;於培正道與佛光街連接點附近分支而出的常盛街則連接土瓜灣天光道。而連貫何文田山上各屋邨的功能則由忠孝街擔當。
另一方面,公主道貫穿何文田,將何文田一分為二;窩打老道和亞皆老街在何文田邊緣略過,也是九龍區的主幹道路。
交通服務[]
由於何文田以谷地為主,因此巴士主要沿亞皆老街、窩打老道、培正道往返旺角、油麻地,以至經佛光街前往紅磡,或經東面常盛街開往土瓜灣。
除巴士外, 港鐵亦為區內重要交通。政府曾於1980年代打算興建
九鐵連接這區,卻受當時政治形勢改變而擱置。直至2008年3月,港鐵決定展開觀塘綫西延的
觀塘綫延綫計劃,並設
何文田站。觀塘綫延綫最終於2011年動工興建,並於2016年10月23日通車。
公共運輸設施[]
何文田巴士總站及小巴總站資料 | ||||
---|---|---|---|---|
條目名稱 | 位置 | 性質/備註 | ||
何文田邨公共運輸交匯處 | 常富街近何文田邨景文樓 | 公共運輸交匯處 | ||
愛民邨總站 | 忠孝街 60 號愛民廣場外 | 巴士總站 | ||
何文田站公共運輸交匯處 | 忠孝街 ![]() |
公共運輸交匯處 | ||
何文田 (常和街) 總站 | 常和街陳瑞祺(喇沙)書院外 | 專綫小巴總站 | ||
何文田 (常樂街) 總站 | 常樂街近冠熹苑 | 專綫小巴總站 | ||
窩打老道山 (學餘里) 總站 | 學餘里近文福道 | 專綫小巴總站 |
圖集[]
註釋及參考資料
- ↑ 追憶龍城蛻變,九龍城區議會
- ↑ 何文田分區計劃大綱圖獲核准,政府新聞公報,2009年5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