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九龍幹線(Central Kowloon Route),貫通油麻地、何文田、馬頭角及啟德發展區,西接油麻地交匯處,東迄啟德道路網絡,是雙程三線分隔車道設計的快速公路,全長4.7公里,其中3.9公里為行車隧道。
路政署於2017年12月展開中九龍幹線建造工程,預計2025年完成。日後,往來西九龍和啟德發展區只需約5分鐘車程,紓緩主要東西道路的擠塞情況,例如龍翔道、太子道東、界限街、亞皆老街、窩打老道及加士居道天橋等,並可連接未來T2主幹道和將軍澳藍田隧道,組成6號幹線,完善九龍交通網絡。
歷史[]
路政署早於1998年6月委聘顧問公司為中九龍幹線進行詳細設計,當時幹線長3.9公里,西連油麻地交匯處,東達啟德發展區原擬建道路網,其中約2.6公里為雙程雙線行車隧道。
根據《城市規劃條例》,原有「東南九龍發展計劃」(現稱啟德發展區計劃)於1998年9月刊憲。基於社會各界意見,當局在1999年6月提出把填海範圍由299公頃縮減至161公頃;因應有關修訂,政於1999年8月就中九龍幹線的走線替代方案作出研究,結果建議採用途經九龍城碼頭巴士總站的路線。
終審法院於2004年1月9日就《保護海港條例》作出裁決,當局重新規劃啟德發展區,並檢討相關工程, 包括中九龍幹線,以確保發展計劃完全符合法院規定。為配合啟德發展計劃的變動,幹線改為雙程三線車道,以應付來往東西九龍的預計交通流量,而走線亦作出修訂,介乎九龍城渡輪碼頭與啟德跑道的九龍灣水域建造沉管隧道,以避免填海。[1]
幾經廿載規劃,行政長官會同行政會議在2016年1月根據《道路(工程、使用及補償)條例》授權進行中九龍幹線工程計;立法會財務委員會於2017年批准撥款後,工程隨即於同年12月開展,預計2025年通車。[2]
簡史[]
- 2007年:展開勘測及初步設計工作
- 2010年年底:完成勘測及初步設計工作
- 2007年至2013年:公眾諮詢
- 2017年:施工
- 最快2025年:完成工程
設計與定線[]
全長4.7公里中九龍幹線,採用雙程三線分隔車道設計,連接西九龍公路油麻地交匯處、 啟德發展區道路網的啟德交匯處,以至九龍其他地區。
中九龍幹線包括一條約3.9公里長的隧道[3],西起友翔道, 沿甘肅街經彌敦道進入京士柏、何文田、馬頭圍、馬頭角,再經過九龍灣海底,最後在啟德發展區返回地面。隧道堅固岩層距離地面僅約數米至40米[4],因此採用鑽爆方法深入岩層建造,鑽爆隧道長度為2.8公里,承建商採取各項緩解措施包括低噪音建築機械、隔音設置等。
九龍灣海底隧道採用臨時填海方式建造,以保護維多利亞港的完整,是中九龍幹線工程項目中一個最具挑戰的部分。工程尚包括在九龍城碼頭公共運輸交匯處對開建造一條海濱小徑,成為連接海心公園與啟德發展區的海濱長廊其中一部分。工程不會影響被評為二級歷史建築的九龍城渡輪碼頭及九龍城汽車渡輪碼頭。[5]
為配合九龍灣海底隧道工程,九龍城碼頭公共運輸交匯處會分階段實施多項臨時交通改道措施及臨時搬遷巴士總站[6]。偉恒昌新邨偉景閣與舊交匯處之間的短期租約停車場已於2018年5月初停止運作[7],該幅土地用作遷移舊交匯處的收費錶停車位[8],以及重置臨時交匯處供現有巴士路線使用,巴士總站、小巴站、的士站及公眾上落客區位置亦有調動。
中九龍幹線東段隧道工程完成後,九龍城碼頭公共運輸交匯處將會原址重置[9],建於一個園境平台下方,以減少對附近居民的影響[10]。當中巴士總站採用鋸齒形設計[11],有關路線亦將於該處繼續服務。
圖集[]
註釋及參考資料
- ↑ 中九龍幹線及屯門公路改善工程,立法會交通事務委員會,2006年11月
- ↑ 中九龍幹線 - 西九龍橫跨連翔道臨時鐵橋拆卸工程交通安排,油尖旺區議會交通及運輸事務委員會第 25/2020 號文件,2020年4月
- ↑ 中九龍幹線,路政署(道路工程)
- ↑ 中九龍幹線新走線可減少影響樓宇,東方互動-即時新聞,2013年6月19日
- ↑ 中九龍幹線—啟德西合約簽署(附圖),路政署新聞公報,2018年1月23日
- ↑ 通告:九龍城碼頭公共運輸交匯處臨時交通改道措施,中九龍幹線網站,2018年9月3日
- ↑ 中九龍幹線馬頭角及啟德社區聯絡小組第二次工作會面,中九龍幹線網站,2018年5月18日
- ↑ 中九龍幹線3億工程招標 8月開展為期7年,東方日報,2017年2月17日。
- ↑ 立法會十九題:基建工程對土瓜灣及馬頭角地區影響,2009年3月11日
- ↑ 綠化及景觀-馬頭角園景平台,中九龍幹線網站
- ↑ 中九龍幹線 - 啟德及馬頭角,海濱事務委員會啟德海濱發展專責小組第十二次會議,2013年5月14日
相關條目[]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