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環(Sheung Wan),位於港島中西區中部,地處中環與西營盤之間,是香港較早期發展的地區。
歷史上,上環屬於維多利亞城「四環九約」其中一環。據古籍記載,上環範圍涵蓋皇后大道中/威靈頓街交界至皇后大道西近威利麻街。根據一宗消防局與著名茶樓得雲茶樓(現址已重建成新紀元廣場)的訴訟,整條文咸東街屬於上環,而中環與上環之間則以永和街為界。
歷史[]
開埠以後,港英政府把居於中環歌賦街一帶的華人遷到上環太平山街。1894年起,太平山區爆發鼠疫,死者過千。
疫情嚴峻,政府不得不推行嚴厲措施應對,其中一項行動是清拆衞生情況特別差劣的太平山區。1894年9月26日,政府收回該處6.25畝土地,先後拆除了大部分木構築物及部分樓房。1895年9月20日,政府動工興建一條由堅巷伸延至荷李活道的雨水渠;工程年底完竣後,該處建成了一個以街市街、普仁街、差館上街及磅巷為界的新社區。
南北貨物貿易中轉站[]
南北行林立的上環背靠太平山,山勢令山泉水順流而下,聚於山腳的水坑口。在未有自來水的年代,充足水源是人們生活最重要一環,因此上環早在開埠以前已是華人聚居及船隻補給糧水之地。
上段提到,自1843年以來,華人商業活動被限制在上環一帶,但區內的水源和人口亦不失為華商從事貨物運輸的優勢之地。
另一方面,上環面對維多利亞港,可作為貨船停泊之地,為南北貨物貿易提供了一個中轉站,自然成為南北行發展基地。蘇杭街和文咸西街靠近當時海邊「三角碼頭」,使上環發展為香港早期轉口貿易集中地——干諾道西為食米批發中心,德輔道西電車路則是海味和鹹魚集散地。
大笪地[]
政府在1890年起重新發展荷李活道,其後普仁街一帶每晚都聚集了不少攤販售賣地道美食、衣服、藥物及古董等各式商品,又有江湖賣藝者表演,亦有相士看相占卜,吸引大批平民到場,被稱為「大笪地」,逐漸興旺起來,成為港島市民主要消遣場所,故又被稱為「平民夜總會」。[1]
到七十年代,市政局將原有大笪地土地收回發展荷李活道公園,大笪地輾轉搬到中港道與中景道海旁空地,繼續夜夜笙歌。直至1992年8月,中環填海計劃工程展開,大笪地正式曲終人散,成為大眾集體回憶一部分。[2]
道路網絡[]
香港開埠初期,上環為華人平民住宅區,缺乏長遠規劃,區內大部分道路設計比中環舊區更狹窄,大多屬單向行車。但和中環不同,上環交通需求較低,巴士總站以輔助中環交通為主。
上環區主要幹道包括干諾道西及林士街天橋、德輔道西(電車路)、皇后大道西及荷李活道等,而大多數路線主要途經德輔道西或皇后大道西,特快路線則利用干諾道西或林士街天橋為主。
圖集[]
註釋及參考資料
- ↑ 【知多啲】平民夜總會,成報,2017年12月10日
- ↑ 話你知:60年代草根聚腳點,蘋果日報,2003年12月3日
相關條目[]
外部連結[]
中西區道路列表 | |
---|---|
金鐘、添馬 | 金鐘道、紅棉路、正義道、法院道、柏運道、夏慤道、德立街、樂禮街、添馬街、添華道、添美道、立法會道、龍匯道 |
中環碼頭 | ![]() |
中環 | ![]() ![]() |
上環 | ![]() ![]() ![]() ![]() |
西營盤 | ![]() ![]() ![]() |
石塘咀 | ![]() ![]() |
堅尼地城、 摩星嶺 |
城西道、西祥街、西祥街北、北街、歌連臣街、堅彌地城海旁、堅彌地城新海旁、卑路乍街、荷蘭街、西康里、西市街、山市街、石山街、士美菲路、科士街、爹核士街、均益街、厚和街、吉席街、加多近街、加惠民道、西寧街、域多利道、摩星嶺道、摩星嶺徑、薄扶林道、蒲飛路、龍華街、李寶龍路、太白臺、羲皇臺、青蓮臺、桃李臺、學士臺 |
半山區 | 干德道、寶珊道、旭龢道、大學道、列堤頓道、屋蘭士街、屋蘭士里、克頓道、巴丙頓道、漢寧頓道、聖士提反里、光景臺、興漢道、般咸道、柏道、卑利士道、堅道、西摩道、西摩臺、衛城道、衛城坊、衛城里、羅便臣道、摩羅廟街、摩羅廟交加街、卑利街、些利街、己連拿利、香雪道、舊山頂道、地利根德里、梅道、蒲魯賢徑、高化利徑、馬己仙峽道、寶雲道、波老道、堅尼地道、柏寧路、歌老打路、纜車徑、纜車里、麥當勞道、雅賓利道、上亞厘畢道、下亞厘畢道、花園道、紅棉路、活倫臺、芝古臺、列拿士地臺、英輝臺、梁輝臺、太子台、ELLIOT CRESCENT |
山頂 | 山頂道、舊山頂道、夏力道、盧吉道、柯士甸山道、芬梨道、芬梨徑、賓吉道、白加道、漆咸徑、醫院徑、種植道、施勳道、普樂道、百祿徑、歌賦山道、歌賦山里、加列山道、貝璐道、堪仕達道、忌利文道、僑福道、和福道、文輝道、樂善美道、十間、薄扶林水塘道 |